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简要介绍关联顺应模式以及跨文化交际语境后,结合实例从语境的功能出发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三个要素—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文化语境的动态建构:指出跨文化交际语境的动态建构是相关参项语境要素在关联顺应这一契合点上的动态整合.  相似文献   

2.
以交际语境顺应视阈剖析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故障的重要根源。语言顺应论从本质上揭示了语言使用的重要特征:动态的选择—顺应。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下的交际语境顺应理论为指导,就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语用失误的问题进行阐释,并提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交际双方彼此对对方交际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3.
人称代词的使用有助于交际身份的建构。英语专业学生文化写作语料表明:跨文化交际中,学生们频繁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凸显群体身份;侧重于描述自身的直接体验,描述较为主观,内容缺乏代表性;读者意识缺乏,没有明确的交际对象和意图,无法恰当地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有助于评估他们的跨文化语用能力,能为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和构建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始终处于轮番表达信息、解读信息的意义建构的交互系统。交际情境不同导致会话含意不同。交际语境是会话含意推演的基础。本文认为有效的交际是以激活认知语境为基础、以寻求语义关联为媒介、以探明交际意图为参照,以准确推演会话含意为目标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交际一旦发生,就存在着因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言语交际是否得体评判标准的非一致性,所谓的非得体语言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然而却违背了语用得体原则。维索尔伦(Verschueren)语用学顺应性理论的提出,引导人们去理解并解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中非得体语言对传统语用得体原则违背的可能性,甚至合理性。据此指出跨文化交际中非得体语言使用的现象,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顺应策略:心理顺应、环境顺应、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6.
谈动态语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韦索尔伦语用综观说中的顺应论来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复杂因素在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阐明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需要交际者动态地在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适切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语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语境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语境的定义、语境的分类及其特征,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构建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动态语境观出发阐述了建构合理的跨文化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交际语境。以期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强烈的语境意识,成功的达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曾玉萍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6):45-47,63
语境动态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的选择必须和语境相顺应。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也涉及到在目标语和原语之间进行不断选择的动态过程。赛珍珠几本英文原著的书名翻译同样应符合语境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9.
在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框架内对学生的多重主体身份进行了语用透析。我们认为: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核心指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现有认知资源并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学生必须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出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以实现与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基于跨文化能力的代表性理论模型,建构适合我国学情的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框架。其中,三维立体模型从整体上呈现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动态过程,二维平面模型则进一步直观阐释其所涵盖的文化知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情感和学术素养六大核心要素。两大模型有机融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展现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建构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认为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但在跨文化交际中,除掌握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外,社会文化知识、情感认同和行为适应也很必要。因此,本文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移情能力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跨域映射及关联对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机制似乎不具备充分的解释力。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能很好地解释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机制。根据顺应理论,隐喻性话语的生成是说话人对交际目的的顺应,隐喻性话语的理解则是听话人对说话人交际意图的顺应,而语境既为说话人和听话人相互顺应的条件,同时也是两者相互顺应的动态的构建性产物。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顺应论框架下的旅游语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为顺利实现交际目的,译者必须通过原文了解作者提供的交际目的,充分理解作者通过有目的选择语言结构而传达的原语文化和交际规则;在此基础上,通过顺应译人语的文化语境和交际规则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根据顺应论,广告翻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语言的选择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广告翻译中的顺应主要表现为语境顺应,包括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广告译者应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诸语境因素,采取"多维顺应"的翻译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来顺应消费者需求,从而取得预期的广告效果,实现广告主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交际能力与跨化交际能力的区别和联系,并在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指出:跨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扩展和延伸;交际能力是跨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商务访谈口译是一种复杂的动态交际行为。译员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要根据交际场合的不同对语境、交际者、双语文化差异等因素有较强的认识能力,即具备很强的语用能力。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对商务访谈口译译员所应具备的语用能力作了阐释,并提出了获得语用能力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7.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交际中频繁使用模糊语言,这种用法可以被分为两种情况,即非故意使用和故意使用,文章的研究重点是后者。写信者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顺应不同的语境及不同的写信目的。由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模糊语言是写信者进行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的结果,它是写信者在商务交际中为了实现交际意图采用的一项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18.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对《围城》中的非真实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结果表明:非真实性话语是人们的语言选择与其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然而,由于顺应过程的动态性,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效果并非总是尽如人意。说话人只有根据交际语境的动态变化,有意识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并在交际情境中表现得体。  相似文献   

19.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是人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称呼语的选择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语用距离以及情感态度,恰当、得体的称呼语有利于促进言语交际。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是重视交际功能的动态语言,而语用学研究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如何结合语境和意图来表达和理解话语的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借助语用得体、语用距离、语境顺应等理论,对语言修养较高的主持人的称呼策略进行动态的分析,有助于发挥媒体语言对大众语言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