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古声母中的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读为相应的清音声母。其规律是,原全浊塞音与塞擦音平声字归同部位的次清音、仄声字归同部位的全清音、擦音多清化为同类清音。这一规律在浊音发生清化的方言中大都适用,但在湘方言三堂街话中,中古全浊声母多读为零声母。这与浊音清化的规律不符,也与湘方言其他地方读音相异。这是声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响,或同化或异化的结果。这一特殊音读现象有助于我们重新探讨中古喻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湘方言一大分支的永州方言浊音和日语浊音进行比较,发现永州方言和日语浊音特点相近:两者都存在浊声母,而且永州方言中的古全浊音在日语中都发浊音;两者都存在鼻浊音和半浊音现象;两者都有同时发两个浊音或既发浊音又发清音的现象等。  相似文献   

3.
古全浊音声母“演变”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保留至今的古汉语语音资料来看,自元代中期始,汉语南北方音的最大区别是以吴语为代表的一些南方方音中存在着一个与全清、次清、次浊音声母相对应的全浊音声母系列,而以中原地区语言为代表的北方话中则完全没有全浊音声母。这种现象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近些年来有些研究汉语语音史的学者陆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唐宋以前在所有汉民族语言中都存在一个全浊音声母系列,经过唐宋两代的逐渐演变,到元代中期,北方话中的全浊音声母便全部演变成了清音声母。笔者对这个“演变”说长期持怀疑态度,最近几年经过反复钩稽,终于获得了一部分与前面所说的意见出入很大的语言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汇总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自周秦汉以来,至少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存在着一个没有全浊音声母的大方言区,元代中期以后的北方话是对这一地区古代方音的继承,而不是全浊音声母从有到无逐渐被“演变”掉了。  相似文献   

4.
《广韵》日母字发展至今北京音系有着很多不同的读音变化,东北地区有着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变化:止摄开口字读为零声母,止摄开口以外的日母字丢失[]声母,并有[i]介音,亦读为零声母。这很可能与明末清初以来山东闯关东的数千万移民有关。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方言,使东北方言形成了一些与山东方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古日母字在东北官话方言中的今读情况,一般有零声母、[z]声母、[l]声母三种形式.其中,零声母类型按照中古韵摄分化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来自中古止摄日母字,如"儿、耳、二"等;另一是来自除止摄以外的日母字,今音开口呼字多读零声母齐齿呼,合口呼字多读零声母撮口呼.中古日母字声母今读零声母是东北方言(包括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在内)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演变过程与东北各民族间的语言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6.
《广韵》日母字发展至今北京音系有着很多不同的读音变化,东北地区有着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变化:止摄开口字读为零声母,止摄开口以外的日母字丢失[zt]声母,并有[i]介音,亦读为零声母。这很可能与明末清初以来山东“闯关东”的数千万移民有关。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方言,使东北方言形成了一些与山东方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是不同的。我们根据《方言调查字表》中古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以《同心方言研究.同音字表》同心县北片回民话读音为准,列表、分析、归纳,认为:中古知、庄、章三组声纽在同心方言中依古韵摄、等、开合口的不同,演变为ts组和t?组两套声母,且知组和庄组、知组和章组演变为t?组都有合并的现象;中古知、庄、章三组字在同心方言中的今声母既不是全部读为t?组的济南型,也不是典型的昌徐型和典型的南京型,而是介于昌徐型和南京型之间,比北京话更倾向于南京型;同心方言中读为ts组声母的字在普通话中有一部分读为t?组声母,是受中古知、庄组在同心方言中开合口和等、摄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合变化的沉淀,是与在普通话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表现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醴陵方言属赣方言,共有19个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相比较,醴陵方言中的有些声母的音值有所不同,每个声母所包含的字更是不同,但其与普通话声母相比较又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帮组声母在粤方言中的演变规律,有和北方方言等大多数汉语方言相同的地方,也有特殊之处。和北方方言等其它汉语方言比较,帮组声母在粤方言中的发展变化有如下特点:(1)一些声母仍保留着上古读音,如明母合口三等字其声母粤方言念m(普通话念零声母);(2)演化出唇齿浊声母v和喉擦音h。v的出现是唇音声母互相转化的结果。而粤方言的这个h,来源有两个:开平县赤坎话的h是从双唇送气音ph演变来的,中山石歧话的h则是从唇齿擦音f发展而成.  相似文献   

10.
针对杭嘉湖方言的声母系统与英语辅音系统对比,找出两种音系间存在的差异。并分析杭嘉湖方言在英语音素发音过程中的负迁移作用,并为杭嘉湖方言区的学生学好英语辅音发音提供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11.
汉语声母系统在由中古向近代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简化。这种简化主要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清化造成的。全浊声母的清化,虽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却并没有影响同样具有浊音特征的次浊声母。通过标记理论和区别特征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全浊音清化只涉及阻塞音中的f+浊音】特征,而不涉及响音中的【+浊音】特征,即全浊声母清化的实质是由有标记项向无标记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从音韵学角度分析吉安方言语音,其中有许多古音遗迹.本文拟选古"精清从"三组字来考核吉安方言语音的声母表现,并且与今音一一对应比较,从而分析音韵学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在吉安方言中的体现和差异,进而探究"精清从"三组字声母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共有9种类型。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入声字大多今读送气清音是湘语古全浊声母自身的演变。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送气清音是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影响的结果。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是在与官话方言长期接触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兴县方言的声母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知二庄、知三章组声母合并且与精组洪音合流;日母由(Z)变成z;明泥疑三组声母去塞化由[mb]、[nd/(n)(d)]和[(η)g]变成[m]、[n/(n)]和[(η)];非敷奉三母由唇擦音变成舌根擦音;微母由轻唇浊擦音变成零声母.兴县方言声母的演变是音系内部调整和晋方言区域特征扩散及官话方言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保存在现代湘语和吴语中的浊音声母的发音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主要从是否送气、清浊程度、浊音清化以及浊塞擦音和浊擦音的相互转化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复辅音声母的假说在上古音研究中是一个关系到全局意义的问题。但是,复辅音声母的提出,只是一个并不可靠的假说,谐声字“一声两谐”现象所反映的并不是复辅音声母的问题,而是上古汉语中存在双音节或多音节字的问题。由于存在单音节或多音节字,则必然导致双音节或多音节字也可作谐声字的声符,必然存在双音节声符。双音节或多音节字作声符时,往往根据表音的需要而选择其中一个音节作为声符在不同谐声字中的表音指向,这便形成了谐声字声符相同,而声母不同的现象,即一声两谐或一声多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明末利玛窦的罗马字注音文章中的材料,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汉语专有名词等的意大利文标音材料相互参证,对利氏所记的官话音声母系统进行分析、拟测,把利氏注音文章中26个声母符号归纳为明末官话21个声母。指出明末官话全浊声母消失,/n/、/l/有别,/v/声母留存,/η/声母正在消变,见系细音字的声母尚未腭化成/t/等,知二庄组声母存在/ts/、/ts/两读的可能,“儿”类字尚未发展成卷舌元音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除零声母外,罗山方言共有20个声母,均源于中古36个字母。但与普通话相比,其微母、邪母、疑母为普通话所无;舌尖后音的消失和因此而引起的舌尖前音及舌面前音的重新组合,非母、微母、邪母、泥母、来母及其他各母(包括零声母)的具体归字,都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一、声母的比较(一)纳家户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相同的声母纳家户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相比较,相同的声母有等。具体如下表:(二)纳家户方音里的[v]声母.在北京语音里都是以[u]开头的零声母合日呼字。如下表:(三)纳家户方百里的声母字,在北京语音里分为两组,一组读声母,一组读声母。如下表:(四)纳家户方音里有些声母字,在北京语音里读声母。如下表:(五)纳家户方音里有个别零声母字,在北京语音里读[z]声母。如下表(六)纳家户方音里少数声母有例外读音。选录如下:二、韵母的比较(一)纳家户方音与北京语音相同的韵母有等15个…  相似文献   

20.
贵阳话两字组有连读变调,涂光禄《对<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一文的几点意见》(《方言》1982年第3期)曾有论及。本文具体说明AA式叠音名词的各种变调现象。贵阳话有四个单字调:阴平[55],阳平[31](实际调值是21,为了醒目写作31),上声[53],去声[13]。贵阳话阴平字(古平声清声母字,普通话阴平)和上声字(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普通话上声)构成的叠音名词不变调。例如(举例先标明调值,例词只标声韵):[5555]包包pau粑粑pa杆杆kan刀刀tau单单tan车车ts'e猫mau缸缸kan弯弯uan钉钉tin哥哥ko烟烟iaη杯杯Pei梯梯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