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宋明理学关于"动静"有丰富内涵、用法,阳明学所论即是一个典型。从工夫之不同面向来看,可将王阳明及其后学有关动静之用法,归结为工夫之着力处、工夫之处境、本体(作为工夫之根据、动力等)以及工夫本身等四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十二种:居行之静动;身(体)之动静:身为动、心为静;心之意念为动,心之本体为静;意(念)之动静;气(质)之动静;事(物)之动静;时(境)之动静;时之动静:本体之动静;本体为静,发用为动;本体为生生、动;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工夫之动静:循本体为静,从欲念为动。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主静与主动的论争。这主静与主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宇宙观上的动静问题,二是人生观上的动静问题。主静思想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老子》十六章)认为人生应该守静,而芸芸的万物亦皆复归于静。王弼提出“静非对动者也”的观点,认为“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  相似文献   

3.
宋明理学的道统论述中,王阳明与朱熹、陆九渊之学的关系已有充分的讨论,但其对周敦颐、程颢的继承和发展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认为,不论是在道统自觉意识上还是在对道体的认知上,王阳明都有明确的传承周程学问的倾向。"动静"观念是探讨"周程—阳明"之传的重要线索,王阳明对道体的理解,以及对易之本体的阐释,均表现出兼合动静的特质,这与周敦颐"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程颢"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等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从道体动静的角度切入,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王阳明的学问归属。  相似文献   

4.
早期中土佛教的一个常见主题是禅智并重,慧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寂智"论,这亦是其整体"法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佛学观."寂以行智"是慧远寂智范畴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命题,寂与智的对应可视为实修中的禅定与观照中的了达智慧之对应.慧远的理念是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因而,"寂智"论中一个极有意义的概念是"照",照是般若智的直观之运用,它是一种整体直观或直接体认佛法的智"用";故慧远倡言"禅智之要",亦是"照寂之谓",并得出了"照不离寂,寂不离照"的结论.当禅借助般若智达到"寂"的极致境界,智"照"的功用与视域亦得到扩展,最终,"寂以行智"亦即获得佛教中了达的真实智慧之路.作为对般若种智寂(虚)而能照(观)的一种理论解说,虚寂而能"圆照",照寂相济论实际上就是慧远独特的"寂智"观的基本内涵.总体上看,慧远的"寂智论",是基于其自身学养而使佛学契合于中国人根器的一个思想中介.  相似文献   

5.
朱子"理气动静"的问题多受争论。实际上,朱子的本义是"动静"不适合也不足以范畴"理","理"超越动静;同时"理"的内涵本身、"动之理"与"静之理"都保证了理是"活理"。但另一方面,朱子又引申"理气动静"而得出"气强理弱"的判断,"活理"亦由此受到局限。贯彻到工夫论上,结果是他对于"气禀"的影响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因此宁愿"闲置"此"活理"的有限作用,由此最终与心学走上了迥然的工夫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养生观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相合”是我国古代养生观的理论基础。先秦道家为“清虚派”,倡清静虚无,合于混沌。先秦儒家、医家为“运动派”,倡顺天而动、宣畅气血。汉人以人体比附天道,确立人体小宇宙观。刘安、王充、魏伯阳承“清虚派”,倡静反动,建立“逆从阴阳”的“生命逆向演化说”。董仲舒、荀悦、华佗则倡导运动宣通,建立“顺从阴阳”的“顺天尽寿说”。晋嵇康首合动静之论,唐孙思邈倡动静相宜,宋陈抟《太极图》将“生命逆向演化说”具体化、程序化。静中有动的古代行气术结晶——内丹大小周天行气法和动中有静的古代导引术结晶——太极拳,则是上述理论综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曲线与圆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典型特征,线为动,圆为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中国古代雕塑充满了合规律的节奏、并具有韵律的天人合一的时空统一体的美学思想观.  相似文献   

8.
"定"作为心性本体首见于《大学》,在被长期忽略后于李翱的"定者诚也"得到传承,并在周敦颐的"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张载"动静不失其时"的"定则自光明"中得到阐发,然后在程颢"动亦定,静亦定"的"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中确立起基本意旨。朱熹的"性定则动静如一、内外无间"、王阳明"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的"定者心之本体"、刘宗周"动静合一之理"的"随处静定"、王夫之的定"则于至善中曲折相因之致,委悉了当……十分大全",将《大学》"缉熙敬止"之"定"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前后相继的儒者体验中,"定"的范畴精彩地体现了儒学对生生不息的本体之体用不二的终极性把握。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理性力量,在其掌握唯变所适的魅力,科学依靠理性之光而照亮客体,和合学依靠"万物本吾一体"的联通之光而智能网络世界。世界虽千变万化,但都寓于不离不杂之中。人们仰望太空,俯察大地,发现天地万物不动即静,即静即动,动静不离不杂。体现为智动仁静,静能制动,静闭动开,动静相召,动静互根。就物来看,动静相离不杂;就神妙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妙万物,动静非外力所致。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在中国哲学理论思维中"变"为顿变、突变,相当于质变;"化"为渐化,不显著细微的化,相当于量变。体现为变质化量,变通化成。渐化的裁断,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自然、社会、人生都处在质与量、变与化的流动之中。自然、社会、人生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内在逻辑规则性,相当于理;由人类社会内在矛盾、冲突所形成和推进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便是所谓势。体现为理固势常,理势相因,顺势合理,理是势之理,势是理之势,理势互相絪缊,互为动因。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之理与必然之势,一旦约定俗成,形成各种形式的规范、规定,便具有一定的常规性、经常性、原则性,这便是所谓经;但随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原有规范、规定亦随之而变化,这便是权的变动性、变通性、灵活性。体现为权反于经,阴权阳经,经常权变,经权合一。动静、变化、理势、经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均依不离不杂之理而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理性力量,在其掌握唯变所适的魅力,科学依靠理性之光而照亮客体,和合学依靠"万物本吾一体"的联通之光而智能网络世界。世界虽千变万化,但都寓于不离不杂之中。人们仰望太空,俯察大地,发现天地万物不动即静,即静即动,动静不离不杂。体现为智动仁静,静能制动,静闭动开,动静相召,动静互根。就物来看,动静相离不杂;就神妙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妙万物,动静非外力所致。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在中国哲学理论思维中"变"为顿变、突变,相当于质变;"化"为渐化,不显著细微的化,相当于量变。体现为变质化量,变通化成。渐化的裁断,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自然、社会、人生都处在质与量、变与化的流动之中。自然、社会、人生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内在逻辑规则性,相当于理;由人类社会内在矛盾、冲突所形成和推进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便是所谓势。体现为理固势常,理势相因,顺势合理,理是势之理,势是理之势,理势互相絪缊,互为动因。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之理与必然之势,一旦约定俗成,形成各种形式的规范、规定,便具有一定的常规性、经常性、原则性,这便是所谓经;但随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原有规范、规定亦随之而变化,这便是权的变动性、变通性、灵活性。体现为权反于经,阴权阳经,经常权变,经权合一,动静、变化、理势、经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均依不离不杂之理而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当前公安机关正在研究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一要实现以动为主、动静结合的警务方式;二要立足以快制胜,建立高效灵敏、指挥畅通、一呼百应的整体联动机制;三要依靠群防群治组织;四要推行治安防控承包制;五要对可防性案件实行“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六要加强治安防控的科学投入,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进行治安防控。  相似文献   

12.
佛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茶道不像中国传统茶道,既承认苦,又争取乐那样“中庸”,而更为强调“苦寂”或“苦寂”中的“顿悟”。浙江,从古至今就是我国产茶胜地,有发展佛茶文化和开发旅游的积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 现代人 力资源 管 理理 论, 研判 了 构成 江苏 人 才资 源流 动 不良 态势 的 五大难题和 六大普 遍问题;全 面分析 了造成 这 种不 良态 势 的相 关 政策 缺陷 及 其成 因; 系统 地研 究 设计了根治 这种不 良态势,保 障全省 人才资源 合理流 动、优化配 置的政 策方针体 系  相似文献   

14.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王阳明的致良知认为,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只因其为私欲所蔽,故不能展现出来。因此,要通过或动或静、动静结合、知行合一、省察克制等方法,才能去掉私欲,把良知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去欲存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养性(性功修炼)对养生(命功修炼)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心性修养的学说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养生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进一步探讨养性(性功)与养生(命功)的密切关系,得出养性是养生的第一要义的结论;最后,从养性与德行、养性与节制,以及在动静互涵中养性等方面探讨如何养性。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7):148-156
一直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对"侘"字的"人在宅中"的意义缺乏理解,甚至将"侘"字误写为"佗"字,妨碍了对其美学内涵的有效阐释。日本固有名词"わび"(wabi)本来是指一种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后来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启发影响,用"侘"这个汉字来标记,并从"侘"字的"人在宅中"的会意性,而引申出"屋人""侘人""侘住"等词,指的是在离群素居中体味和享受自由孤寂。在日本茶道"侘茶"中,"侘"不仅指独处时消受孤寂,也指在人际交往中仍能感受并且享受孤寂。"侘茶"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以茶会友、参禅悟道、修心养性的美学仪式和审美过程,"侘茶"的"和、敬、清、寂"四字经,最终是要由"侘"而达于"寂",故而我们可以将"侘"与"寂"合璧,称为"侘寂",使其超越社会伦理学的范畴而成为一个茶道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7.
船山遗书之一第四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原注。虚空者气之量。气弥纶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而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神化者气之聚散不测之妙。然而有迹可见。若其实别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其聚而出为人物则形。散而入于太虚则不形。抑必有所从来。盖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动而成象则静。动静之几聚  相似文献   

18.
《小云山记》和《船山记》是王船山生平仅有的两篇游记体散文,是我国古代游记体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上,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词敛语约,洁廉果敢;二是句意曲折,摇曳生姿;三是动静相宜,神韵优雅;四是心凝形释,含蓄深婉。  相似文献   

19.
“乐象”一语,出自《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象》广乐象”的渊源出于《周易》的易象理论。《乐记·乐礼》曾剿袭《系辞·上》关于“天高地卑”的议论,《系辞·上》以天地喻乾坤,以尊卑论贵贱,以人事的同和异,聚和分来说明吉凶,以天地、动静、刚柔的对立统一作用来解决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而《乐记》把“乾坤”改为“君臣”,以“天地之别”来解释“礼,以“天地之和”来说明“乐”。之所以提出“天尊地卑”是为了论证君臣贵贱的等级地位,《乐记》正是沿袭“易象”的功能而生发“乐象”的功能,论证“乐者…  相似文献   

20.
根据Goldberg英语动结构式体限制理论及句子有界化原理建立封闭语料库分析发现,汉语动结构式事件句有界与无界动词与结果补语之间无间隔;建议将Goldberg表时间间隔示意图细化为两个分示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