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认为,"王朔现象"是大众文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了现代大众文学的特征,显示了中国大众文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代表了当今大众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痞子文学代表人物王朔在世纪之交的再次走红常常被贬斥或轻描淡写为"自我炒作"或"哗众取宠".但是,如何"争众赢宠"却不仅是西方修辞学关注的中心议题,也是包括王朔批评者在内的话语实践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王朔看似只有"骂"味的话语实践中其实蕴含了"以反权威之名行利用权威之实"这一修辞策略.王朔高调批判诸权威的同时,却通过投射适当的修辞人格消抹其自身同样具有的权威身份,并通过诉诸"事实"这一国人广泛认同的权威、主动承担"举证责任"、利用权威分裂又互相借重的状态而实际上利用了权威来使自己的话语获得"授权",最终实现"自我确立".  相似文献   

3.
王朔是内地作家中作品改编电影最多的,他的文本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很是契合。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及并非改编自其小说但受其影响的"后王朔电影",具有情节的假定性和语言的狂欢广场性特征,由此建构了一种狂欢式的"第二种生活"。同时这些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和主流作了必要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坛上不能忽略王朔,他贡献给文学史的是顽主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顽主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平民,他们自己鄙夷着老百姓,这类多余人不具备平民身份,甚至还有一种优越感.但王朔进行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采取平民视角,让广大读者接受,真切展开叙述.王朔的平民倾向还表现在小说的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易于普通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5.
作为都市及乡村最广大的已难有什么变迁的平民"父亲们",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是怎样的生存处境?他们又形成了当代怎样的一种让人思考的文化景观?王朔为数不多的严肃作品<我是你的爸爸>准确反映出了这种境遇下都市父辈的焦虑和困惑,而一向善于写乡村的作家刘醒龙,则抒写出了乡村父辈们那一如既往的沉默和坚守.  相似文献   

6.
王朔是用"女性--‘镜子'+旅行"的模式来表达焦虑情绪的,主要集中在他自己所谓的纯情期.笔下诸女性都被作者赋予"镜子"的意义,由此映照出男主人公告别英雄初始时焦虑的"镜像".正如惠特曼所谓的"女人是灵魂的大门"."旅行"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但被王朔赋予了形式方面的功能,更有逃脱焦虑内容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因创作题材和语言与北京地域文化有着共同的联系,老舍和王朔都进入了"京味"文学的谱系.但与老舍所建构的"京味"叙事比较,王朔的叙事题材和语言风格存在着明显差异,二者创作所蕴含的"京味"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王朔的小说以颠覆为能事,它们颠覆了爱情、秩序以及一切传统的价值规范.这种颠覆有一定的警世意义;而其所依据的仍是中国传统的"痞"文化,因此,"痞子"最后只能重归传统.对这种荒诞人生状况的思考,才是王朔小说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朔小说中存在着几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反讽",包括主题级反讽、情境反讽、语辞性反讽等.  相似文献   

10.
王朔的成功主要是话语的成功,人们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也是集中在他的话语层面。我们可以从受众的接受视角入手,通过分析接受主体、接受对象、接受渠道、接受语境诸因素,达到对王朔话语多元意义生成的合理阐释。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学术与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鲁迅已经是中国雅文化的一部分" 梁鸿: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近几年,除了业内学者在兢兢业业地继续研究、发掘鲁迅的精神世界之外,大众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似乎更为活跃,并且几乎总是从另一面来叙述鲁迅,由此形成了学界与民间之间的鲁迅争议.比如,前几年王朔的文章,现在韩石山的说法"少不读鲁迅"等等.两个领域的声音几乎完全相反,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
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王朔现象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中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化现象,他对传统文化与人文价值的反叛与嘲弄,他的独具一格的调侃语言,他的商业意识,他的创作的大众化趋向等等,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时至今日,王朔现象最绚丽的时代虽已过去,但他带给我们的话题与思考依然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3.
沈群 《可乐》2011,(3):16-17
不愿面见总统1997年,王朔在美国待的最长一段时间就住在我家。那时,正赶上他的书《玩的就是心跳》的英文译本在美国出版,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为该书写序。出版公司计划举办一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几十家美国主流媒体参加。王朔不以为然,告诉主办单位:"我不去。两三个人还可以谈,几十个人在一起怎么谈啊?那不是谈书的场合。”  相似文献   

14.
吼一声王朔     
王朔 《可乐》2011,(6):55-55
小时候怕父母。小孩们一起玩时互相帮着晾望,看见谁的父亲正住家走就提醒这孩子赶紧撤。我最怕正玩得高兴,身后传来爸爸的吼声:“王朔!”那吼声真能让人全身血液凝固。  相似文献   

15.
王朔小说之“新”,主要在于其反讽特征和后人道主义思想倾向。但从历史传承角度审视 ,王朔小说的生命力却在于对前人创造的“俗套”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王朔在文学道路上至少有过三个方面的转型,即创作理念由读者至上转变为取悦自我,创作内容由颠覆传统转变为依归传统,创作领域由文学创作转变为文化批评。这是王朔在自我批判中的蜕变与新生,作家为转型付出的努力值得尊敬,尤其是作家自觉的转型,对作家的这种努力,文学批评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其表现在:(1)通俗化与平面感;(2)媚俗、矫情等。从王朔的本文系列可看出,他所努力进行的是一种文化解构运动,其文化功能指向是对某种价值禁忌的反抗。这种反抗是以喜剧的方式进行的,其重要手段是调侃,它不仅成为叙述话语的方式,而且成为作品人物的一种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8.
韩乔生老师在某一次解说中,创造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中国汉语的结构,作了一次不小的颠覆。之后,他又将这一语言特点继续发挥,让汉语向一个真正不靠谱的方向发展,每句话都让你感觉停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不知所措手不及”。最近,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人有个习惯,说话喜欢简略,一个成语,四个字。非吃掉一个字。比如,你今天的气色真好,看上去容光焕,我就不说那个“发”,憋死你。  相似文献   

19.
对于众说纷纭的“王朔现象”,我们应以科学理性的严肃态度,将其置入当代文学话语转型的历史语境中来加以考查。因为“王朔现象”将文学还原为生活,把人性复归于自然,用边缘化的生活方式来彰显个性,生动地揭示了当下人的生存环境与精神状态,最终填补了自然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中的历史缺席,并确立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学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现代市场经济语境中的文学悖论--王朔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朔是现代市场经济与传播媒介的宁馨儿 ,他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炒作文学 ,对传统文化中僵化的东西进行了解构 ,但这种解构本身也带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并导致其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悖论倾向 ;“王朔现象”代表着现代商业文化的产生 ,表现出当代部分青年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倾斜与断裂 ,标志着现代文化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