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深层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08年之后,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不少国家出现粮食短缺甚至饥荒。中国虽然仍能维持目前的市场稳定和紧平衡状态,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风险和压力。研究中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不能就粮食谈粮食问题,必须从更深的层次上找出其根源,以采取治本之策。农业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它的存在状态如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还取决于政治、思想文化等其它社会因素。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不仅在于强化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而且要解决农民的政治地位和其它社会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济思想是陈云经济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陈云充分认识到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其农业经济思想,立足于水利农田基本设施建设,落脚于粮食价格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注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内容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市场管理、农产品调控供应、农业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陈云根据国情制定的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不仅正确而且富有预见性,对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粮食宏观调控等在内的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但也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十多年中,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波动状况,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基  相似文献   

4.
农业的政治功能是指农业具有为社会实现有序运转提供基础条件的功能。农业发展为政治稳定提供了前提、保证,并直接成为政治稳定的内容。如果农业的政治功能受损,则会通过粮食供给和农民收入出现危机而影响到社会稳定有序的运转。文章在分析中国农业政治功能所存隐患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农业政治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粮价波动对农民增收及CPI影响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粮价涨跌影响着经济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不仅影响农民的收益、粮企的利润,还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主要通过对湖南2001年至2011年的粮食价格、农民收入和CPI等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粮食价格的走势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粮食价格与农民收入、CPI的计量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调控粮食价格、促进粮食生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皖北地区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皖北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只有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完成皖北地区战略崛起的伟大事业;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皖北地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为加速皖北地区发展发挥最大的优势和作用,进而推动皖北社会经济的全面持续快速发展,针对当前皖北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皖北农村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粮食政策进行了梳理,试图找出我国粮食价格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粮食价格调控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薛瑞泽 《南都学坛》2009,29(1):13-17
梁国在汉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梁国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社会政治状况的变化与中央政府的约束力有很大关系。虽然有的诸侯王飞扬跋扈迫近皇权,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也只能是一种现象,而没有动摇中央集权。梁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丰富多彩,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给王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以《五经》传播为特色的文化建设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革命、建设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各个不同角度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对农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精神上的反映,包括意识形态和其他一切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对经济、政治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是由农业封建主义文化在近百年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它的前进方向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有素称发达的农业。衣业经济在我国古代社会各经济部门中,占有首要地位,它的发展,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的生活影响极大。因而,“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是历代法家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他们推行法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即将过去 ,在 2 0世纪的后5 0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古老的农业又将迎来充满希望和挑战的 2 1世纪。 2 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世纪 ,也将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全面走向繁荣的世纪。展望 2 1世纪 ,我国农业发展有许多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 ,因此应认真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是自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选取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一、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实践表明 ,经济…  相似文献   

13.
明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广西地处我国南疆,虽然还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但随着发达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加强,明代广西社会经济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发展。农业明代广西农业的发展是从多方面反映出来的。首先表现在农田水利发展上。明代广西各  相似文献   

14.
营州是唐王朝在东北地区的重镇,是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营州农业发展并不落后,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促进了营州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营州农业的发展。营州地区多民族杂居生活,畜牧业比较发达,尤以养马业最为兴盛。营州的手工业以制陶业为主。唐代营州商业发展很快,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营州与西方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唐王朝发展经济的政策和营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客观上推动了营州经济的发展。朝阳地区出土的唐代文物,为我们研究营州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地主庄园经济作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下的一种经济形态,在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汉是地庄园经济空前发展时期,它的影响涉及东汉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甚至于渗透到思想文化层面。东汉的庄园经济在社会救助、吸纳流民、稳定社会秩序、推广生产技术和完善农业设施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粮食作为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的一种特殊商品,其生产安全和价格稳定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政府的经济政策干预是防止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维护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我国1952-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价格除受通货膨胀、粮食产量、劳动要素投入、汇率等传统因素影响外,国家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也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效应。基于此,本文最后对稳定我国粮食价格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兴起和城市自治运动的发生历来被史学家们看作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不同发展时期的两个重要标志。西欧城市从兴起之初,它的社会法律地位就不同于封建庄园,特殊的社会法律地位造就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以外的特殊的社会阶层——市民。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进行的斗争是13世纪城市自治运动的主要内容。城市争取自治斗争这一政治运动发生的重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大变革。农业经济的复苏使农业产品进入了交换流通的轨道,自给自足的庄园制经济受到农工产品交换的冲击,产品的交换使城市成为社会的经济中心,打破了土地资本在封建经济体制中的垄断地位,货币的价值提高了。货币增强了城市市民的经济实力。为了保证和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就必须要争取相应的政治地位,与现存的统治者发生冲突.进行激烈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农业时代中国城市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律为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 ,之所以会形成此一发展规律 ,主要与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以国家政治为内核的聚集效应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也是为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 ,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虽然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但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规律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一个主要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来 ,以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 ,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 ,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和地区的经济中心 ,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应。但经济中心的形成不是人为的 ,而是需要具备相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从物价波动与农业发展的相关胜出发,阐述物价波动是臬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与农业形成相互制度的关系;进而从五个方面谁了通货膨胀对农业发展带来的负疚,说明通货膨胀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增长、农产品供求平衡及农业向市场经济转轫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主要对策,并指出,治理通货膨胀应放到政治和社会的背景中去考虑。  相似文献   

20.
当今,农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十分重视农业。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关系十一亿人民的生活和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要在全党、全国形成一个重视农业、支持农业、齐心协力把农业搞上去的热潮,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促进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支援农业、科技兴农是高校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