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提出调整国防战略,放弃塞防,专备海防的主张,遭到左宗棠的反对。左宗棠认为有鉴于现阶段西北边疆危机的严重程度,国家防御的当务之急是出兵新疆,收复失地。在清廷内部就海防塞防展开激烈争论时,《申报》发表了若干评论,无意间卷入了此次论争。《申报》反对以东南诸省财富支撑对新疆用兵,对左宗棠向洋人借款提出激烈批评,其舆论造势对李鸿章加强海防的主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新疆用兵带来了不小的掣肘,招致了左宗棠的厌憎。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的陆海权之争最终确立了陆海权并重的发展思路,但因衰颓的国势清王朝无法将此种海陆兼顾的战略加以实施。当代中国也同样面临着陆权和海权孰轻孰重的问题。海权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发展,陆权决定着中国的安全。在新世纪,只有陆海权并重,才能保障中国的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3.
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开近代海防教育之先河.洋务派提出了"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和"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的主张.福州船政学堂在教学模式上顺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趋向,通过聘用外籍教师、派出留学生等形式培养了近代海防人才,并为提高艺科人才的地位涉及对传统科举制的改革.福州船政学堂为加强近代海防教育起到前驱先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丁日昌的近代海防思想代表了晚清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用西方先进装备武装中国海防、以抵御列强侵略的激进思想,为中国近代新式海军的建立和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的创立、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海防论萌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其倡导者为林则徐和魏源。后因时局变化,海防运动趋于式微,议海防者遂亦渐销声匿迹。迄于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思潮勃兴,议海防者渐出。然而,在此后的20余年中,近代海防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断时续,在艰难的探求中前进。迄于中法战争爆发,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试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海防的起源众说纷纭。海防概念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海防概念与海权、海军、海疆、边防、国防等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形势下,海防问题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和军队建设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在与列强打交道过程中 ,觉察到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及潜在的威胁 ,构思出以防日为主的水陆防御体系的海防思想 ,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海防建设。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李鸿章却执行了与自己海防思想和海防建设相悖的保守战略 ,放弃制海权使中国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从而导致战争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8.
文祥是晚清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的中枢大臣.尤其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次重要内政外交中,他以自己独有的见解与具体行动参与其中,影响了当时的政局.总体而言,他在历次内政外交大局中的言论、思想与活动,维护了晚清政局的稳定,客观上顺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向.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是清政府海防建设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在与列强打交道过程中 ,觉察到日本的侵略野心 ,构思出以防日为主的水陆防御体系的海防思想 ,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海防实践 ,其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沈葆桢在晚清筹划海军建设过程中,重视船舰建设,极力主张建设近代中国铁甲舰队,以增强海军威慑力和夺取制海权.他坚持把握铁甲船主权,不拘一格重用民勇,笼络海洋人才,追逐近代舰艇发展方向.沈葆桢经略海防的独特视野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根基,对近代中国海防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以加强国防为目的,促进了国家近代化的发展和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过渡,对西北边防产生了 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是武器装备的更新、军队素质的提高、外交实力的增强等,其直接效果是新疆的收复、《中 俄伊犁条约》的签订和西北边防的巩固。  相似文献   

12.
文祥在洋务运动中无疑是一个重要、不容忽视的人物 ,他是清朝新外交政策的真正制定者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对外结好 ,对内改革 ,借西法自强的外交政策。奏请设立总理衙门和京师同文馆 ,积极倡导购买洋枪炮舰和创办近代军用、民用工业。最先认识到西方设议院的好处 ,坚持海防、塞防并重的主张 ,首倡以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西方各国 ,协助奕言斤振兴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文选》所选边塞诗体现出魏晋刘宋一段历史时期边塞诗的发展轨迹。这一发展变化可从两个方面阐释:诗人主体由不具备边塞意识转向具备边塞意识;诗歌从建安军事诗衍变为刘宋边塞诗。  相似文献   

14.
管律是明代宁夏一代名儒,撰有《嘉靖宁夏新志》8卷传世。本文利用新发现的文献史料对管律生平事迹进行了订补,同时对其戍边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管律提出的“守在德不在险”以及对“今摆边之谋,一举而五弊存焉”的观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从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区推行的实况及地方社会的因应过程。文章也力图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海防体系建构过程的种种安排,并揭示这一过程对地方社会的长远影响。文章试图说明,就户籍和田土管理制度而言,明初潮州地方确实存在着行政和军事两大相互独立的系统,但与北方和西南沿边地区不同的是,东南沿海的“沿海卫所”和“内地卫所”可能并未因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差别,而成为独立于府县之外的“地理单位”。相反地,潮州沿海的各个守御千户所都与周围的乡村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理解小范围地域社会发展脉络不可或阙的重要因素。明初潮州海防另一影响深远的举措,是南澳岛的弃守。洪武初年曾将粤闽交界洋面南澳岛的居民纳入版图,但洪武、永乐年间“弃而不守”。南澳岛因而成为各国商人和各种海上活动力量聚集之区,从而变成有明一代闽粤海防的心腹大患,其影响直至清初实施迁界政策之后。文章也对这一举措的历史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区推行的实况及地方社会的因应过程。文章也力图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海防体系建构过程的种种安排,并揭示这一过程对地方社会的长远影响。文章试图说明,就户籍和田土管理制度而言,明初潮州地方确实存在着行政和军事两大相互独立的系统,但与北方和西南沿边地区不同的是,东南沿海的“沿海卫所”和“内地卫所”可能并未因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差别,而成为独立于府县之外“地理单位”。相反的,潮州沿海的各个守御千户所都与周围的乡村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理解小范围地域社会发展脉络不可或阙的重要因素。明初潮州海防另一影响深远的举措,是南澳岛的弃守。洪武初年曾将粤闽交界洋面南澳岛的居民纳入版图,但洪武、永乐年间“弃而不守”。南澳岛因而成为各国商人和各种海上活动力量聚集之区,从而变成有明一代闽粤海防的心腹大患,其影响直至清初实施迁界政策之后。文章也对这一举措的历史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湘军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支特殊的地方军队。它的出现对于近代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湖南的影响尤甚。探讨湘军的兴起对近代早期湖南物质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湖南传统物质生活得到繁荣,二是阻碍湖南物质生活的近代化启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地域性学术思想及文化传统的湘学形成于两宋时期 ,并且表现出一种将道、学、治统一的学术追求。清代道光咸丰以后 ,湘学在学界受到关注 ,今文学派魏源、宋学派曾国藩是这段时期湘学的重要代表。他们虽有不同的师承与学统 ,但是 ,他们的学术旨趣又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就是力图将道、学、治统一起来 ,并且推动晚清经世思潮的崛起 ,导致湘学形态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