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五四青年所代表的青年文化是在近代中国青年阶层诞生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内容来看,《新青年》的主题是“青年”和“青春”。这些大量涌现的以“青年”为主题的论述文章,形成了五四时期独特的“青年论述”。陈独秀以“青年”命名刊物的用心主要表现为:首先“青年”是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出现的,有着更强的社会功能,更容易成为社会革新的力量;其次,“青年”本身就包含一种以时间为向度的价值评判的可能。因此,一方面,“青年”作为被启蒙的对象,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青年”自身就具有道德上的优势,在与老年、老大帝国、旧制度旧文化旧道德的对抗中,能更容易获得认同。现代“青年”角色的产生,是双向发展的产物:一方面是社会的角色期待、社会的规范性力量;一方面是青年的自主意识、角色的自我设计。也就是说,“‘青年’并不只是由来自社会的角色期待所决定的,而是由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学生自身的主体行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的互动形成的”。就近代中国而言,作为社会角色的“青年”的形成,与《新青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五四青年通过对《新青年》的阅读,也产生了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就是“青年崇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心态的风向标。"佛系青年"文化体现出的不争不抢、一切随缘的生活态度,是否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低欲望社会?"佛系青年"背后的社会心态是焦虑、迷茫和无助,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成因和个人成因。青年群体中呈现的低欲望是一种暂时的被动的表面现象,从青年的主流来看,我国尚未真正进入低欲望社会。"佛系青年"文化反映出的社会心态,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3.
青年问题的社会视角及其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问题不仅是青年期人生发展特殊课题的一种内在规定,而且是社会的一种外在规定.青年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制约,社会以为"我"的视角看待青年,影响青年心理,规定青年人生道路,青年问题终究是社会的一种投定.青年问题产生的根源应从青年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寻找.解决青年问题的对策,也要从社会与青年的矛盾关系着手.  相似文献   

4.
青年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青年的社会生活进行的调整和控制活动。所谓调整是指协调性活动,所谓控制则是指领导性活动。青年管理是对青年的思想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教育生活进行的协调性及领导性活动,无论是有形的青年管理,还是无形的青年管理,其目标都是使青年的社会生活协调,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在当今世界,青年作为一个年龄群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青年管理的当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青年的心理、思想、行为对社会进步消极性的影响,或积极性的影响。中国是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的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5.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步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考察 ,分析指出 :青年志愿者行动已形成了志愿者亚文化 ;1.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广大青年进行社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 ;2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社会保障重要的有益的补充 ;3.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偶像崇拜是青年时期特有的人格心理。研究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的演变,是研究社会价值观念演变的最佳视角,而研究青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则是研究青年价值观演变的最直观的现实切入视角。偶像建构的三个结构性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个体因素中,青年的自身主体性越来越得以重视和体现。青年偶像崇拜多元化趋势是主体意识觉醒的前奏,往往孕育着社会新价值建构的萌芽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指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青年奋斗精神结合分析发现,从物资匮乏走向生活富足,从生活富足走向“内卷”社会,从“内卷”社会走向“精致”需要,共同构成了青年奋斗精神培育困境的基本逻辑。在社会发展维度优化奋斗空间、营造奋斗氛围、减轻奋斗压力,在个人发展意识维度引导青年正视劳动价值、激发社会责任感、摒弃错误发展观和保持合理“欲望”,在个人发展行动能力维度增强青年自我成长和自我抗挫能力是培育青年奋斗精神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能否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是看能否做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的工作。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本文试从社会实践对青年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综合能力的角度论证了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学好邓小平理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社会责任培养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责任思想的传承与丰富.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对习近平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思想中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培养的原则与方法加以概括、提炼和把握,从而提升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引领青年健康成长,引导青年自觉投身于党的宏伟事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5年的全国性数据,基于公平感、安全感视角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青年社会公平感、安全感处于中等水平,与总体具有一致性。青年公平感、安全感在各个维度上均低于总体,表现出相对剥夺感更强、安全感缺失度更高、社会敏感度更强的特征。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加强青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青年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优化青年社会心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给青年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新价值观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知识的快速更新发生推动牵引作用。但青年的发展仍须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艰巨挑战:时青年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青年亚文化的反差可能进一步扩大并制约青年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入认识青年发展的独特内涵:以提高青年素质为主题;创新成为主导性因素;学习化过程;“知识化”指标;现代化的成功标志。  相似文献   

12.
青年核心价值观规定了青年社会行为的倾向和评价尺度,是青年评价标准坐标的原点。从分析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入手,对当代中国青年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趋向进行分析,明确了构建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所应坚持的原则,最终将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确定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和独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从“潜”人才到“显”人才的过程,是共青团开发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定位所在。共青团在服务青年这一极的过程中,要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帮助青年全面提高业务潜质和处世素质;而在服务企业党委、行政及相关职能部门这一极的过程中,则要帮助企业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立体管理模式,不断拓宽用才渠道,大力推荐青年人才走上重要岗位;从而达到重新确立共青团的威信与影响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青少年言语中流行一种极限性的语义表达,这种极限性主要反映在表达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肯定态度和崇尚心理的言语中,尤其是在表称颂的性质形容词、表程度的状语和程度补语的运用三个方面,他们往往通过词义的转移、词语的活用等变异手段,同时配合对这类词语重音的夸大,来表达一种至高至极的极限语义。  相似文献   

15.
论江泽民的青年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江泽民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实际,在青年的价值、人生、政治、素质、教育等五大方面,形成了我党在新时期全面而卓有建树的创新性青年观;对于青年工作者指导青年成长,对于青年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号召新时代青年人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青年人“提气”需要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始,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教导新时代青年人立德、立志、勤学,引领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涵养青年人的理想观、爱国观、义利观、奋斗观、忠诚观等价值观,帮助新时代青年人长志气、提骨气、增底气。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力资源主要指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青年人的总和,其主要构成包括就业、待业、就学、家务、军役等青年人口。较大的智力优势,充沛的体力精力,开放的价值观念,较强的创造能力,是青年人力资源的主要特点。但青年人口多,尤其是农村青年人口的文化素质极低,待业青年人口增多,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的巨大困难,必须通过加大教育事业发展的力度,大力引导青年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以提高青年就业率,实行青年人力资源的现代化管理等方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以及"怎样培养青年"等基本问题,从认知逻辑、时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来看,认识观是前提,发展观是目标,教育观是重点,工作观是保障,内涵丰富,逻辑鲜明,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高校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广西青年对社区建设持肯定态度,对社区建设的热情很高,社区已经成为青年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但青年对社区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的满意度不高,且普遍感到文化场所和设施不足,希望得到社区多方面的服务.共青团应抓住社区建设发展的机遇,以服务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参与社区建设,拓宽新的发展空间.要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社团机制,加强人际互动.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的研究中,对日本青年训练所和青年学校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关东州"日本军政当局为创办青年训练所和青年学校而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梳理,探讨日本青年训练在"关东州"的发展过程,进而分析日本军政当局利用青年训练机构对居住在旅大地区和"满铁"沿线一些城市的日本青年加强军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