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并且都在思考如何建立和谐社会的问题。我市的“大爱镇江”主题活动的开展,无疑是对和谐社会理念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落实。分析起来,这一主题活动可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镇江有大爱”.二是“镇江即大爱”。前一层面是活动的切人点,让世人知道镇江历史上和现实中有种种体现大爱的人和事:后一层面则是活动的重点和终结目标,即让大爱成为镇江人的品格特征.成为镇江市的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早就说过社会发展的两个主动能.一个是物质的生产力,一个是精神的生产力,大爱镇江就是提升和加强我们的精神生产力的非常重要的举动。所谓的精神生产力.进一步说就是道德也是生产力,道德可以帮助产生更大的利润,由此我的观点是,“大爱至诚,必有大德”。中国古代“德”“得”相通。  相似文献   

3.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从大爱精神的普遍性来说,大爱精神是整个人类的"类特征",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它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大爱精神。从大爱精神的特殊性来说,大爱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又是一个有条件的、相对的历史过程,阶级社会的大爱精神、中国的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都是普遍的大爱精神的特殊形式,有着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弘扬大爱精神 建设大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有大爱者方有大恨。”陈薇薇正是这样一个融大爱、大恨于一身的人。她的“爱”,源自她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一片忠诚;她的“恨”,来自她对工作和职责的满腔热情……  相似文献   

7.
爱的意识、大爱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爱是普遍的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大爱精神既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利益关系中,表现为特殊的具体的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大爱实践是大爱精神的源泉、动力、出发点和归宿;大爱行为是检验和区分"真爱"与"假爱"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大灾大难有大善大爱。受灾同胞牵着国人的心.人人为同胞祈祷,竭尽全力救同胞出苦难。大爱的故事在演绎,人性关爱在闪光! 心系人民的总理为限前的灾难而心痛 被压在废墟下的300多名学生很危险,在一次营救失败后,温总理冒雨攀上瓦砾堆,组织再次营救。10时20分,即时报道突然显示,“啊!总理摔倒了!”,“老爷子的手臂受伤出血了,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热泪盈眶,深为温总理的忘我精神所感动。  相似文献   

9.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之魂,大爱精神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文章论述了大学弘扬大爱精神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大学在弘扬大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培育大爱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爱镇江”实质上就是“慈善镇江”、“爱心镇江”、“道德镇江”的建设问题。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具有共同精神追求和道德高度的城市,要在文化上能不断创新。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不可能仅靠经济的手段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必须靠精神的手段。所以,要坚守我们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就必须亮出“大爱镇江“的旗号。  相似文献   

11.
大灾、大难有大善、大爱。“5.12”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迅速发出动员令。“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迅速展开。一曲人性关爱的悲壮序曲奏响。这是人间真情的集中体现,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戴永增 《中华魂》2014,(19):53-54
《大爱育人中华魂》,原本是去年香港凤凰卫视台播出的、关于徐特立的一部短片。今年春天,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响力》栏目计划拍一部4集文献片,片名初定为《先生之风》。我看了拍摄文本初稿,深感徐特立师表风范,再现了大爱育人之风,乃中华之魂也。  相似文献   

13.
浅议大爱理念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爱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与基础,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一所真正的大学,应有大爱的胸怀、大爱的氛围、大爱的文化底蕴和校园环境。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大爱育人理念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以育人为根本,胸怀大爱,以大爱理念引导学生,以大爱之心培育学生,以大爱之德感染熏陶学生,以大爱之举关心帮助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因为感受到爱而去爱他人、爱学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人类、爱大自然……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站在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视野中深入系统地梳理了"爱"的概念及其渊源,从"大爱精神"的视角上来审视和实践"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价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阿峻 《百姓生活》2014,(1):36-37
这是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人间真情故事。一段令人唏嘘的感恩历程——51年前。3碗黄豆种下一段大爱善缘;51年后,七旬老人跨越3省、辗转千里寻找恩人。2013年4月15日。已届古稀之年的他背着土特产。经过10多个小时的旅程。从河南来到河北恩人家中。见到恩人的那一刻,他紧握恩人的手。动情地说:“恩人啊,我总算找到你啦……”  相似文献   

16.
“大爱镇江”主题活动,是城市内涵建设的新举措,既传承历史,又深孚民意,也契合现代文明城市的建设潮流。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一轮发展形势面前,镇江要在落后于苏南、被苏北紧紧追赶甚至被部分超越这样一种窘境下加快发展,除了在理念、技术、资金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外,至少还缺样东西,就是大爱精神,一种大爱的精神状态。我们今天谈解放思想,就是要让所有的镇江人振奋起来,让“大爱镇江”真正成为全体镇江人的精神,而不是镇江少数精英在纸上谈的精神。要用镇江发展的新目标来鼓舞镇江人、激励镇江人、激活镇江人;让所有的镇江人都明白镇江发展为了谁,镇江发展要靠谁,用发展的目标真正树起大爱镇江的精神旗帜,并让大家集聚在这面旗帜下。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爱的精神。自爱、情爱、大爱是爱的不同境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大爱是爱的最高境界。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大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当代大学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建设以大爱精神为核心的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把弘扬大爱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大学文化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形成推动大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0.
镇江历史上称为“吴头楚尾”,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处,这一优势使当地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塑造了镇江人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对于新时期推动镇江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大爱镇江”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