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作者剖析了当今大学专业教育盛行的社会根源,并且针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思想发展的经验,初步阐述了大学阶段应以通识教育为目标,提出实行现代通识教育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理工科大学的通识教育进展比较缓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处于割裂或对立的局面,采用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指出理工科大学应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教学实践,使之能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轻通识、重专业"的现象长期普遍存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高等教育当下遭遇的难题之一.本文从管理模式、教育观念、课程设置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冲突,并提出了相应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经典理论,分析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实施通识教育的看法。研究认为:大学通识教育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培养人才方式的趋势是实施通识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离实施通识教育相差很远,关键问题在于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终生有思想的公民、具有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能力为准则,彻底改革现行的过于强调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步实施通识教育,是我国大学改革与发展重要方向之一;在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虽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证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内容、机制、目标和方法,强调通识教学中"国学"进课堂、科学前沿进课堂、世界名著进课堂的意义,阐明了"个性化素质教育、个性化过程教育",说明在通识教育中采用"大通识、精专业、强能力、重创新"的作用,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伦理道德重建中的功能,阐明了通识教育成果,特别是国学教育成果,可促使学生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是培育大学精神极其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核心地位远未确立。通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远未为社会大众、高校教育管理者、广大大学生甚至部分大学教师所认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大学通识教育所要达至的大学精神中所蕴含着的普遍主义理念和"大爱"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缓解目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高校通识教育的探讨始于20世纪末,通识教育以其自身对于价值教育、“全人”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强调,较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国高校均初步建立了通识教育体系.通过对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资料的梳理与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概念,厘清中美高校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践及效果,探索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通识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文章从教育的本质来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各自的功能及价值追求.回顾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对我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若干问题,如推行通识教育的环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大学,特别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由于受制度性制约以及通识教育理念差异的影鞍响,在具体做法上存在千差万别.文章从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课程模块入手,就通识教育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是西方文化中最早的教育学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们代表了欧洲和美国中等教育的主要路线。本文侧重对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并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脱胎于自由教育,它们有相同或相似的精神实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心灵的自由,造就心灵完整的个人。通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是自由学习,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指向是明确培养自由心灵的目标、课程和教学要以学生自由学习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张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 0世纪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时期 ,其培养目标上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对立统一 ,对高等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等方面具有纲领性、导向性作用 ,是研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切入口。知识分类、学科分化是现代高等教育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而现在 ,那种划分非常细密的专才教育或专业教育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高等教育的通专才教育之争 ,已经演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处理 ,即在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寻求二者的均衡点与结合点。大学本科教育可能呈现“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引进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的改革趋势。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要发展学生终身不懈的自我反思 ,提升人生观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如何维护教育的通识教育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原本蕴含通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现代化使教育脱离了通识教育本质。当前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以为通识是被给定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无关,拟像在通识教育中一直是"在场"的"不在场"等等。维护教育的通识教育本质的理论假设是:人类文化是一个混沌现象,人是在自我选择中发展的,科学分化具有合理性,拟像时代与工业时代的教育是有本质差别的。为此,维护教育的通识教育本质的策略是:"培植土壤"比"种植树木"重要、"呈现经典"比"固定教材"重要、"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比"学科之间的联结课程"重要、"主动利用拟像"比"被动遭受拟像"重要。  相似文献   

14.
大学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普通教育(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分裂与融合的两种状态。今天,高等教育已经融入社会的中心,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从分裂又走向了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还存在诸如通识教育的名称不统一、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全面、地位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笔者提出应统一通识教育的名称、全面理解通识教育的含义、完善其课程设置和设立专门机构等,以提高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看 ,通识教育 ,应该是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整合、人格塑造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必须紧紧适应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求真精神、科学意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把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价值理想、品格情操等有形的和无形的精神财富 ,尤其是本民族的智慧精神、科学成就等文明成果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以期使之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 ,担负起本民族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7.
通过简要回顾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历史,界定了与素质教育有关的概念。结合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然科学在三个层次上具有人文意义,并对其中的微观层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但有一些高职院校对此重视不够,表现在课时和学分的分配、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如何有效开展适合学生需求的通识教育,已成为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有机融合的重要课题。艺术专业学生往往因专业特点而成为通识教育的盲区,因此有必要以工匠精神来推进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普通教育(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历史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分裂与融合的趋势,这与不同历史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与当时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