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分析西部地区支柱产业发展及与高校协同发展的规律,为地方支柱产业在企业面向转型及价值提升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知识输出和创新支持.基于工业设计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手段,提出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知识系统,创立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业设计特色创新平台,构建共性、协同的创新设计知识体系,与企业的创新发展形成协同互动模式,为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的创新组织模式。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和构成要素,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各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图和反馈回路,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创新成果的形成与转化、创新资金的循环流动、创新人才的流动和创新系统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协同创新强调异质性组织的协同合作,并质性的知识组织特征可以促使知识跨越产学研组织边界在各创新主体之间不断地循环流动,而"协同"作为一种驱动过程演化的自组织调节机制,能够通过控制、引导、激励知识流的变化,自动调节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演变。从跨组织知识流动的视角探讨了这种协同作用在不同的知识流动阶段,是如何通过控制、引导、激励知识流的变化来调节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进而促进知识在产学研之间顺利流动的机理特征,以期丰富和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有助于区域经济内的知识流动,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苏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苏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对于苏北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可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增值,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有利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运用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观点,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Matlab数据仿真分析可以得出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的几个关键变量: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知识转移意愿、企业的学习意愿;企业的吸收能力;双方沟通能力及收益分配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成功进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绩效的提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科技等智力支持,构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则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与绩效的重要手段。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参与模式及发展策略值得研讨,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起到连接研究型大学与高、中职业院校的作用,故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参与模式与发展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以成都大学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改革是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模式为主,校企协同育人的方法为辅,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来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目标.本文提出以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建设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仪器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规划科学学科方向,开展新的教育模式研究,以校企产学研基地为基础,协同创新;构建以产学研平台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我国数字产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共享意愿,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外部激励因素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其中外部激励因素选取了信任、互惠和奖励。研究结果表明:信任通过促进人际关系提升知识共享意愿;互惠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和人际关系,从而提升知识共享意愿;奖励,一方面通过促进自我效能提升知识共享意愿,另一方面由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创造经济利益,因此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共享中,奖励不但没有削弱自主感知,反而显著正向影响自主感知,从而提升知识共享意愿。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的重要形式。近年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激励评价、科技与金融结合、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逐渐完善,但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制度、组织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需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信任评审、协同组织内部管理、创新运行互动协调、协同创新投融资等机制和优化协同创新外部环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双赢"为目标,构建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知识网络是大学和企业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和稳健、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述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知识共享、网络能力、创新绩效三方面构建了产学研知识网络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些指标体系对太原高新区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现状作了实证评估,得出太原高新区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仍需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和完善知识创新网络的各项功能,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与企业知识创新过程的解读,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升动态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企业知识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跨国并购中企业隐性知识有效转移的运行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并购双方良好的网络互动机制、健全的学习与创新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的关系协调机制为隐性知识有效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而知识的隐默性与情境嵌入程度、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组织间文化相容性,以及转移渠道的多寡和通畅性等因素共同影响隐性知识的转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创新范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还面临着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和“知识悖论”等问题。随着中央政府权力的不断下放和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从区域层面研究如何通过产学知识协同创新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成为可能与必需。然而,产学合作或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通常都忽视了“知识双向动态流动”的协同创新模式。此外,有关知识网络的研究认识到嵌入性关系对组织间合作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忽视了嵌入性关系发展的决定因素——组织的知识网络能力和知识网络所处的制度环境。因此,为促进产学创新能力协同提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急需研究大学知识网络能力、区域制度环境、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对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国家创新系统具有知识生态特征,其中存在着复杂的知识个体、知识链和知识网络,这些知识节点和网络构成了自身以及创新系统的知识环境。在知识环境中,各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的互动效率成为影响国家创新系统效率的因素,可以根据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分析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合同能源管理(EMC)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对于推进中国节能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目前融资困难是制约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国内商业银行EMC授信业务存在的主要障碍,在分析合同能源管理特点、运作流程及效益分享结构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国外成熟的EMC授信模式,将中小企业新模式引入其中,结合淡马锡"五位一体"风控体系及德国IPC微贷技术,探索适合中国商业银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军事科技创新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具有倍增器的作用。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需要和我国国家利益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发挥军事科技创新在国家军事实力、国家科技实力、国家经济实力、国家战略能力等领域的倍增作用。其关键途径在于贯彻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构建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面对知识社会的来临,作为知识密集型机构的政府应是具备学习创新能力的服务型政府,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依赖于知识的有效共享和利用.迈克尔·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为政府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政府知识管理模式包括政府知识获取的“边实践边学习”模式、政府知识传播的“导师制”模式和政府知识共享的“知识网络”模式.政府知识管理的定位和表达,有利于将新知识高效地应用于政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实践,提高政府知识管理的效能和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8.
“北航模式”创造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奇迹。通过对国家宏观创新环境和北航微观创新机制的分析揭示出:重视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北航模式”形成的重要契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推动是“北航模式”形成的重要源动力;而由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团队、创新的精神和传统以及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等具体要素构成的科技创新机制则是“北航模式”形成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北航模式”体现出北航在面向应用领域的重大技术和重大工程研究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显现出其在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要实现“北航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保持现有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工业设计创新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手段。在厘清我国工业设计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等现状,结合工业设计创新中存在的对创新作用认识不足、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工业设计人才等问题,从工业设计立国战略、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和创新资源集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工业设计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嫦娥工程专利保护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关于嫦娥工程专利保护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权属制度、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以及专利申请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但随着中国国防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嫦娥工程的市场化运作,现有专利保护制度忽视了科研单位专利权的保护,对职务发明人权益保障乏力,且存在管理机构协调性差、专利申请程序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完善嫦娥工程专利保护制度需从明确专利权属方面入手,激励项目承担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健全专利管理和转化机制,发挥航天专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带动作用,并通过完善国际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配套法律,提高嫦娥工程专利的国际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