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东发教授     
肖东发(1949-),天津人。197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留校任教至今,1979年在职攻读"中国书史"方向研究生,198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肖东发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院学位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2.
作为编辑出版学与历史学交叉学科的出版史,分支学科众多,研究方法各异。目前全国高校中,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有70多所,但真正能在出版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方面形成特色和风格,做出突出成就的尚不多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肖东发教授在其四十余年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重史实,更重方法,一直致力于学生在研究方法层面的提高。以肖东发教授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其著述和课堂讲授内容为材料,提炼总结了他在教学研究上的十大研究方法:综述法、辩证法、案例研究法、比较法、沙漏法、假设法、实地考察法、深度访谈法、表格法和计量统计法,以期对编辑出版的学习、研究和教学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林语堂的一生中,北京、上海、美国是值得关注的城市与国家.他在北京浮躁凌厉,在上海提倡幽默闲适,在美国"两脚踏中西文化".林语堂钟情于北京及其文化,这与这座老城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息息相关.上海与美国以其发达的工商业文明给林语堂以强烈冲击,但在高度发达的工商业文明背后,林语堂感受到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于是他质疑并自觉疏离历史现代性,表现出对审美现代性的趋同,由此使他偏爱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文化.他通过中庸理想、闲适格调、原始生命强力崇拜等方面肯定北京文化的优秀部分,赞美并张扬北京文化的生命力,以此表达他对中西方历史现代化进程中弊病的忧虑.  相似文献   

4.
北京:漫长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北京漫长的历史长河也书写了开放型文化传统影响下的北京语言.的确,北京话不仅融合了汉文化的多种元素,更难能可贵的是,北京语言还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结晶体.北京的历史文化与我国中原城市很不相同,它比其他城市更能兼容并蓄,它具有更完备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易明 《北京纪事》2018,(3):102-104
2017年的12月,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期间,中午闲来无事便沿着北三环路走,目标是奔紫竹院,因为历史学院郗志群教授给我们讲长城、运河、西山永定河的文化历史地理,所以便想实地体验一下在北京有迹可循的一段.走出去也是要有点精神的,因为“大雪”已过,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至此而雪盛矣”.问题是别说雪了,就算是雨,也说不好有多少天没光顾北京城了,快赶上2013、2014年那时候,北京连着70天无雨也无雪.  相似文献   

6.
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标志,贯穿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当代政治意义.历史仍然在不断发展,而作为有着重要标志性作用的北京中轴线,也在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乐乐 《北京纪事》2018,(3):12-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北京将更加重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使老城整体格局、传统风貌更加清晰,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将老城打造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相似文献   

8.
完整的20世纪北京现代文化发展历史,应该把晚清十年新政和民国历史与共和国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梳理北京文化的整体特点.清末至民国初年、远至1936年,北京文化在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巨变的背景下发生的现代性转变,直接影响20世纪的北京文化的现代形态,是从1900年代开始的;1949年10月接续的北京文化现代性的前提,并非1900年之前的晚清宫廷文化,而是崭新社会政治内容(民主共和政治基础)、思想内涵(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具有现代形态(新文化形式)和生活实践(趋向西方生活方式)的北京文化,正是这一现代形态成为连接新中国与封建专制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旧城有着古代东方城市独特的建筑风貌.这种建筑风貌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罕见的,这种罕见就在于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的完整性和蕴藏着的深厚文化内涵.这种完整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集中体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市的脊梁,统领着整个城市的布局,支撑着城市的街巷肌理,还是一条人文线,展示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一座北京城,半部中华史,北京旧城中轴线积淀了元、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丰厚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邓晓白 《21世纪》2009,(11):10-11
北京第十九届国际书展,西班牙作为主宾国,带来了庞大的图书展示,一系列的文化对话。 中国作家张浩与西班牙女作家帕乌拉和历史小说家、教授、文学批评家路易斯的对话,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万昌华教授 1956年出生,山东泰安人.历史学博士,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世界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孔子研究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中日两国学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交流,由日本广岛大学和四川大学合办的"近代中国与日本"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28日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行.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日本学者有广岛大学的曾田三郎、水羽信男教授、丸田孝志准教授,琦玉大学的笹川裕史教授和下关市立大学的金子肇教授.中国学者有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挺之、陈廷湘、杨天宏、刘世龙、李德英教授、杨兴梅副教授和徐跃、周鼎、查晓英等教师,还有外国语学院的林敏教授.  相似文献   

13.
北京汇平原、草原、水乡为一区,故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外来文化进入北京地区后,均能有"曾似相识"之感.北京历史上实现过三次文化大融合,辽金元系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大融合,明朝系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大融合,清朝系关东文化与京师文化的大融合.上述地域文化在北京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自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天长现在北京地区落成后,便揭开了道教各个派别在北京地区传道建观的历史.以北京道教宫观为切入点,综观北京道教宫观的渊源,以及北京道教宫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可以看出,北京道教宫观具有传播和承载社会历史文化的功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是指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联合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和镇.当前,北京有5村1镇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名录,它们是传承北京文化之根、承载居民乡愁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之际,探讨国内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动态,研究北京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原住民迁走和发展休闲旅游建设性破坏等原因,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保护对策建议,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北京文化与古城保护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专家们对于老北京文化与古城保护之间的关系持有一致的看法:它们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张永和说,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它是一座消费城市,不是工业生产城市.它厚重的历史、城市定位,决定了城里面的古建筑的价值.老北京文化正是从老北京这片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没有了这片土壤,没有了这些古建筑,老北京文化也将唇亡齿落.如果把老北京的建筑都拆没了,别说外地人来北京,就是北京人自己恐怕都不认识北京了.  相似文献   

17.
京商文化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载体.京商在经营中表现出的伦理道德、管理智慧和精湛技艺都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有助于高职大学生传承历史文化,培养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8.
周谷城教授,湖南省益阳县人,1898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兼上海市主委,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中国老年历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首席名誉顾问、上海史学会会长、上海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名誉主席等职务,并正在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和《世界文化》丛书。  相似文献   

19.
在古都北京举世无匹的文化积淀中,各民族丰厚、斑斓的文化交融,构成了它的一大特征.立足"文化自觉"精神,钩沉旧京族海的历史印记,揄扬各族民众杂居古都、共建古都的逸闻佳话,给2008北京人文奥运增色添彩,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一个层次,目前,北京共有4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有33片分布在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历史风貌最为突出的区域,同时也是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的地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现实状况怎样,保护的措施有哪些,存在哪些问题等等,本文将对保护区的保护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