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公民社会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公民社会环境、制度建设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但同时也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应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培育公民意识、发展中等收入阶层和发展现有公民社会组织等措施构建我国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民意识,是打开现代化大门的一把钥匙。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而公民意识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途径。培育公民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公民意识的产生和普及,需要一个宪法精神与法律思想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非制度性因素.中国的公民意识发展仅有一百多年,中间亦经过了迂回的坎途.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生成要在梳理历史的基础上,以社会现实为主体背景,借鉴西方公民意识早发国家的经验,走自主理性建构之路,将生成公民意识的机制要素与公民意识培育同步推进,并将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培育方式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道德教育建立在对个体道德形成及演变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个体道德生成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多因素、多变量的相互作用,是主体在外界环境的扰动下不断建构、不断有序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展现的道德活动内在机制及其规律性,不仅揭示了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然性,而且对于主体性德育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快速成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培育公民的生态人格。培育公民生态人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提高企业、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生态人格培育中的作用,形成生态人格培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文学流派的营造 ,从表层结构考之是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共建的物化审美实体 ,从深层结构察之则是集体主体的社会、文化、审美等集体意识综合作用的精神结构 ;而作家个体主体意识与集体主体意识的整合、共振、互动乃是现代中国文学流派形成的内在机制、动力之源和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现实的个体的人是根本出发点;实践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而成为自由人是终极目标.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对我国民生问题的启示主要表现在:解决民生问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解决民生问题要注重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形成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与公民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筑牢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应主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如何筑牢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公民社会与公民伦理所蕴涵和期待的现代性精神气质的具体承载,公民意识的形成不仅直接关涉公民社会精神气质能否真正获得社会主体内在的人格支持而具有价值依托,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精神动力与发展路向。当代高职女大学生所面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现实境遇与中国传统伦理及其人格范型的双重制约,决定了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以主体意识、权责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为着力点,通过富有现代性特征的公民教育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以公民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超越传统的“人民”的理性界限而倡导公民理念。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落实公民理念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弘扬公民文化这三个重要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内化与外化运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的飞跃;二是实现从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个飞跃的桥梁和纽带是道德品质形成发展内化和外化的运行机制,只有在该运行机制的作用下经过上述两个飞跃,才能够形成个体人道德行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向 2 1世纪的基本治国方略 ,而公民法律意识作为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 ,成为促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当前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表现为 :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 ;积极态度与消极心理并存 ;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法律意识层次有待提高。而商品经济不发达 ,特殊的历史原因 ,文化传统的影响和法律生活的失调是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问题在建设公民社会的进程中尤为重要,考察公民意识问题至少应该从公民意识的含义、形成、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公民意识的形成应该从经济形态、国家性质、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几个方面探索,公民意识的内涵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公民意识的特点表现为个体性、社会性、时代性、历史性等,公民意识对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公民自身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协同治理的视角使人们看到公民的思想意识与公共利益等价值观对于现代公民参与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同治理理论,倡导社会各系统的协作参与、多元交互回应机制及理性的公民参与,可以促进社会各系统在公民参与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克服公民参与的内在缺陷,由此促进协同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行政过程是现代民主行政学公正行政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我国行政执法中公民参与的现状不容乐观。政府摒弃特权思想,公民提高参与意识,加强相关立法,健全参与机制,完善法律责任和救济措施,是推动行政参与制度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法治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治秩序与境界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三个层面的一体椎进与彼此互动,其中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休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之,加快培植口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公民意识缺失、责任权利义务混乱的现象,这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又有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必须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发挥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之一,但这种精神却不会像"理性人"的利益观念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形成。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为涵化公共精神提供了平台。它对于公民的责任意识、法治精神、公德意识、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孕育、熏染功能,而这些意识和观念正是公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构建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绩效管理运用到政府部门管理中,绩效管理对改进和提高政府绩效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绩效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要在服务型政府中发挥其功效,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于战略管理框架下设定政府绩效目标与计划;以公民为导向,建立动态、持续的内外沟通协调机制,尤其是公民参与与评价机制;完善我国绩效评估体系;推进政务公开、行政效能监察和问责制相结合,重点强调应运步导入基于绩效的公共预算体系和绩效审计体系;进行绩效追踪与绩效结果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