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克勤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之间一般都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但是,也有不是这种关系的,动词所发出的动作行为并没有落在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身上,而是含有“为了(替、给)宾语怎么样”或“因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动词和宾语之间是 相似文献
2.
宋玉珂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古汉语动词用法,除使动和意动外,还有为动用法。所谓为动就是说动词和宾语之间是一种目的关系。如“臣死君,君死社稷”,意思是臣为君死,君为社稷死。“死”和“君”“社稷”之间是目的关系,这种宾语是目的宾语。古汉语的这种为动用法,汉唐以来的注疏家们都明确地认识到,只是他们那时还没有语法学,不能从语法角度去解释,但他们在注解语句时,都能恰当地用目的介词“为”或目的连词“以”什么的,把为动这一层关系解释清楚。(例见下文)今天我们如果再从语法上讲清道理,这就可以使我们在阅读古文,翻译白话的时候,能从语法上有意识地运用与目的关系有关的恰当语词去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述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致动”、“意动”说之后,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已被语言学界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与此并列的还有一种“待动用法”。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过这种观点,可惜的是未能深入阐述。本文拟为古汉语“待动用法”争一席位,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什么是“待动用法”所谓“待动用法”,指主语以用作“待动”的词语所表示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于古汉语中得的研究已比较系统,主要有以下内容:得作为助动词时的性质和意义,(可)得(而)V结构;得作为助词时得字补语句的语义类型和得的性质,得字补语句产生的时间,助词得的来源,得字补语句的前后段成分,V(O)不得结构;得的语法化原因,专书中得的用法等。但仍然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诸如助词得的来源等。对于得的语法化原因的探讨还缺乏深度,对于佛经等一些俗语文献中得的用法的研究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5.
康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
从“奏瑟”的误注说到“婉言曲达”法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对文中的“奏瑟”注解为“弹瑟”(见课本234页注),这是欠妥的。因为“奏”字在这里不是“弹奏”的意思,而是“进献“,“呈献”的意思,与文中“相如奉璧奏秦王”的“奏”字用法相同。况在先秦“弹瑟”多言“鼓瑟”,而言“奏瑟”者盖少见。文中秦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这里说的“请奏瑟”不能理解为“请(您)弹瑟”,而应理解为“请(允许我)呈献瑟(给您)”。以上两种解释虽同样是秦王要赵王鼓瑟相乐的意思,但照前者理解则是直陈的命令语气,那样说 相似文献
6.
刘伯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一、一个被遗忘了的亲属称谓“私”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早期亲属称谓。远古时代,姊妹们用它来相互称呼彼此的丈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个亲属称谓已弃置不用,被人们遗忘了。这个曾经在我们祖先的社会生活中流行过的亲属称谓,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过不少的记载。《尔雅·释亲》中,有“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的记载。汉朝刘熙的《释名·释亲属》中,对此进一步解释说:“姊妹互相谓夫曰私,言于其夫兄弟之中,此人与己姊妹有恩私也。”在《诗经》的《卫风·硕人》一诗中,有“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 相似文献
7.
史晓陵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4)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8.
王世贤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6,(3)
“之于”在古汉语中经常同名词或代词组成“名词(或代词) 之 于字介宾词组”的结构形式,位于句子之前。这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结构中的于字介宾词组同一般用于状语或补语的于宾介宾词组不同,它的后面大多有语气词“也”字煞尾。即使没有“也”字,也是可以用逗号点断,与其后面的谓语句隔开的。这种句型,在古代典籍中是不乏其例的。请看下面各句: 相似文献
9.
梁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浅谈古汉语中“相”的演化过程梁梅“相”甲骨文作“加”,左边是“木”(树),右边是“目”(眼睛),是个会意字,表示眼睛在树上的高处看得清楚。’字形亦作“采”,眼睛在上面,树在下面),它的本义是细看或察看。q说文·目部》:“相。省视也。”段玉裁注:“《释... 相似文献
10.
安志伟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3):31-34
古汉语中“至今”与“至于今”是两个形式上相似的固定结构,在使用上有同有异。在汉语发展过程中,“至今”逐渐演变为一个副词,“至于今”在一种用法上与“至今”汇合,在另一种用法上改由四字格固定结构表达。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3-58
汉语史中对"会""先""比""竟"等的性质的判断多有失误。在和时间短语一起出现时,该类词容易被误判成介词。句法结构相似、语义相似、功能相似是误判的原因。若从句法结构、句法功能、语义指向、认知方式和焦点凸显角度对该类词进行定性则可以确定其副词性质。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古汉语中的省略现象非常普遍,省略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可以说无文不省,无段不省。省略的内容也广泛全面,从句子的主要成分到辅助成分,几乎是无所不包。省略的形式亦多种多样。对于这种省略的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启功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作过生动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丁淑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0,(3)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汉字的发明、创造和发展,堪称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它不仅哺育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而且,还给日本、越南、朝鲜、缅甸等邻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对日本的文字影响为最大。日本的文字、文体、读音、构词等方面儿乎均与汉字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有史以来,女性美的光辉一直照遍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语言领域在内。语汇宝库里,“美女”众多,各呈异彩,远观近视、横描侧绘,用女性美的任一侧面来代替美女本身,曲尽其妍。其形成的途径虽多这“借代”一种,但借代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从而孕育了众多的佳丽姊妹。一、容貌系美人之美,莫过于貌,眼耳口鼻,眉发额颜.一点一划,无不天心独运。任举一端而众美皆至,故可分为七类。眉类──美女之眉以弯曲细长者为美,形如蚕蛾的触须,故习用“蛾”来表示眉。《诗经·卫风·硕人》:“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相似文献
15.
吴东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3):99-102
本文对“元所……”、“有所……”、“何所……”三种句式的结构形式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看法“无所”相当于“无”,“有所”相当于“有”,“何所”相当于“何”。“有所”、“无所”既可作动词使用,也可作副词使用。“何所”作疑问代词或副词用。 相似文献
16.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以”和“为”在古汉语中的运用,由于两个词的结合形式不同,与前后相关成分组合情况不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的意义也就有所差异.文章从实例出发,加以梳理,概括为四大类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对某些不同见解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本文的"为之N"是指动词"为"与其宾语N之间嵌入代词"之"的一种特殊结构.如:(1)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3)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4)今天下大安,万民熙熙,朕与单于为之父母.(《史记·匈奴列传》) 相似文献
18.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为了正确理解古汉语的词类活用问题,有必要弄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用的界限。本文对一词兼类与词类活用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相互差别,并就兼类词中某些词的固定义项是否为活用的问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名词动用”是指把名词临时用作动词,执行动词的句法功能。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在名词动用过程中,转喻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魏经会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对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同为特殊的述宾关系,它们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作为特殊的述宾关系之一种,为深层语义关系所决定,它又和意动用法、为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