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复合型外语人才素质培养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运用教育学原理,提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外语教学的主旋律;探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并为适应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对目前外语教学的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师院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社会的需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创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加强具有复合型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的社会实践、改进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外语专业教学应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外语院校(系)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似乎还不够充分、深入.笔者从理论的层面入手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1)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基本理论问题;(2)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社会与科学发展意义;(3)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必须尊重人才成长、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英语专业的实践与探索,分析理工院校英语专业面临的危机以及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人才培养的阶段等方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相应措施,以期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遵循外语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交流中经济因素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实施,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为此,外语人才的培养应有未来意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就是当前的一个主要议题.本文论述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二个关键点:一是强化外语教学,二是提高外语师资队伍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新思路。结合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本文试图从人才培养规格、特色与服务面向等三方面探讨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7.
财经院校英语专业目前面临三重压力:一是全国外语院系的迅猛发展,二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日渐提高,三是各个综合性院校和外语院校都已经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财经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何去何从,如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个问题和一个专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本文拟以浙江财经学院英语专业为个案,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该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建设三方面来探索财经类院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除了采用优惠政策引进外来人才之外,改革现行培养模式、加大培养力度、高效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培养出更适合本地区发展特色的外语人才,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辽宁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对外语人才需求增多.那么,如何培养外语人才显得尤为必要.外语人才培养可划分为复合型、应用型和专业型三类别的培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以分类培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形成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实行双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双外语复合型人才不失为普通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本文根据语言习得研究的实践性结论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探讨普通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及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英国大学教育模式及对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因此,英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拟从英国胡佛汉顿大学教育模式中寻求一些启示,探讨英语专业教学如何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应用性本科办学定位,对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之文学史教学,如何转换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学术立场来看,文学史的权威性在多元化理论体系中不断被弱化和消解,文学史教学不断被文学教学所取代,读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从文学教学实践来看,写作成为文学教学最具有应用性的目的和任务,能够直接为社会输送应用性的人才。因此,把文学史教学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看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高、精、尖人才的迫切需求,各大中院校加大了英才教育的力度。随着地球的村落化以及中国加入WTO,新世纪的精英即将迈上的是国际舞台。英语将成为他们的舞台语言。然而资料显示众多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捉襟见肘,状况堪忧。在各方面各层次对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适时适势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否则,它将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质量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迫切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策略,培养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类比语料库,对90篇中美实证类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感官据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两国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都能理解感官据素在学术语篇中的功能,但中国学生运用感官据素较多,尤其是对视觉据素的运用较多,而对听觉据素的运用较少;(2)中国学生的论文表现出重描述轻阐释的高语境文化特征,而美国学生的论文则表现出轻描述重阐释的低语境文化特征;(3)在语言呈现方式方面,中国硕士生使用的词汇较单一、语义狭窄,并存在语用错误,而美国硕士生使用的词汇更丰富。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两个小型语料库,对 90 篇中美实证类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转述据素的使用情况、语言呈现方式和立 场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国语言学学生都能理解转述据素在学术语篇中的功能,但中国学生显著少用转述 据素;中国硕士生在表达自己立场方面过于谨慎模糊,倾向于使用中性词汇和积极词汇表达观点,不使用消极词汇,而 美国硕士生则立场明确,能使用积极、中性和消极的词汇对前人研究进行批判性分析;中国硕士生的转述据素的语言 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且在使用质量上出现中介语特征。研究结果对我国语言学硕士培养和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 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文章重点从创新思维、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科研训练等方面探讨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用多元化、科学化的研究生教学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的工科院校生物类专业研究生。  相似文献   

17.
英语面试作为用人单位越来越常用的考核手段,也逐渐受到更多高职毕业生的重视。但在面对英语面试时,由于在校期间英语学习风格不够准确,学习动机不够等原因造成了毕业生的感到语言焦虑。为此应采取"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引用任务型教学形式,结合教材讲课,实现双结合目标等措施改善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与教育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为了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数、各类成人高等教育都较以前有了巨大的增长。然而,目前培养的创造性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创造性人才需求,"培养创造性人才与教育改革"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创造性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提升培养对象的能力,而且须重视其德性素养的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化。课堂教学由目前的教师讲、学生听向教—学互动的教学生态转变。与此同时,亟需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让教师—学生特别是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人才观及需求现状,进而,使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及需求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指出农业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总结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本着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原则,从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文教育要把学生塑造成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即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也就是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把握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明了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义,从而回归“本色语文”;确立语文教育的简明目标,精选语文教育的简要内容,实施语文教育的简化过程,从而崇尚“简约语文”;创设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协调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营造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构建“和谐语文”;贯穿语文教育的诗性理念,丰富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从而追求“诗意语文”;理解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打造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体现语文教育的同构同生,从而呼唤“生态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呈现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