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DR的法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DR即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s,因其简便、快捷、花费少、专业性及保密性强等明显优于诉讼的特点,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日趋规范化、法制化、合理化,显示出其非凡的活力,成为其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但作为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其实践一直走在理论的前面,ADR理论的探讨迄今为止仍停留在一个相当表面的阶段上,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亦有不完善的地方.ADR的体制尚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劳动争议持续快速增长对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提出严峻挑战,调解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大量争议案件直接进入仲裁和诉讼程序.应在分析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改革设想,重构劳动争议制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巴西政府从对ADR(国际上惯用的解决争议的办法)最初持消极乃至怀疑态度到接受ADR,进而在1996年11月颁布并实施了新的仲裁法律的过程,分析了其中转变的原因,并对新颁布的仲裁法律进行了论述。新的仲裁法的实施是向广大投资者打开大门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外国投资的先决条件,它为争议的解决提供了统一性、有效性和预测性的方法,加快了巴西与国际共同体程序的一致化。作者借鉴巴西仲裁法的优势,对比我国仲裁法得出两点启示,即:消除传统观念,大力提倡使用仲裁制度;在仲裁过程中,提高双方当事人对仲裁的实际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调解是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的重要方式,调解在美国获得了成功并且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调解的保密性问题做出了较好的规定.这些均对于我国调解制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8年《北京仲裁委员会调解规则》的实施,意味着中国仲裁机构运用调解的方法解决争议不仅有仲裁与调解相结合,还有单独的调解。依前述规则,调解的采用费用低、时间短,即使调解未成功也不至拖延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时机。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固然获得成功,但单独调解理论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劳动争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工资成本与利润的矛盾决定了劳资双方的对立。要有效预防劳动争议的产生,必须切实保障传媒人的各项权利,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与竞业禁止协议。劳动争议真正出现,传媒业应树立法治理念,走协商和解、第三方调解、仲裁解决与司法诉讼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诉讼调解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基础,历来就是纠纷解决的重要手段。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诉讼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合理性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其在法律中的地位也由此发生了反复性的变化。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最高法院又强调”高度重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因此,在诉讼调解备受争议但其又为中国现实所需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的定位来论证诉讼调解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合理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作为一种新型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效地弥补了诉讼等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缺陷,对高效化解医患矛盾、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运作,保证第三方调解与诉讼程序的有效衔接,我国立法应当设置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为诉前程序,确立第三方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制度,赋予第三方调解协议法律执行的效力,建立对医疗纠纷证据的互认制度,构建第三方调解组织参与诉讼制度;遵循第三方调解合法原则、赋予第三方调解协议既判力、构建以第三方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医疗纠纷解决体系;实现第三方调解的司法化,为公平合理的解决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9.
中美调解在运用法律评估方法上立场迥异:美国调解主张避免法律评估;中国调解则强调法律评估。调解是在中立的第三人协助下进行谈判解决纠纷的过程,具有对话性和过程性。从理论上来讲,强调法律评估的调解方法,将很大程度上违背调解的对话性和过程性;而从实践上来讲,强调法律评估的调解方法导致调解手段单一、调解与诉讼同质化等弊病。我们应当借鉴美国经验,避免法律评估,使调解回归其本质属性,实现调解、诉讼、仲裁等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调解,又称法院调解,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就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调解协议,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其争议即实体权引义务所达成的,并经人民法院批准通过的协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可以概括为“一调一裁两审”,即在我国解决劳动争议,主要是通过调解、仲裁、诉讼实现的。其中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是世界各国及地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但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和谐社会中"大调解"司法改革正在进行。"调解"作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部分环节,被大力倡导。诉讼外调解制度、诉讼中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问题被热烈讨论。尤其是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成为焦点。为了保障民事诉讼的公开性、程序保障性,以及民事诉讼程序法存在的意义,本文论证:"调审合一"的审判方式应采取"争议焦点整理后调解"型,如果调解不成可以进行判决。  相似文献   

13.
论美国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中的调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解是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的重要方式,调解在美国获得了成功并且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调解的保密性问题做出了较好的规定,这些均对于我国调解制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当前农村基层社会矛盾现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以理性人为前提,用成本和收益理论分析了农村基层社会矛盾各种解决机制———和解、调解、诉讼与信访的运行情况。结果发现,现行农村基层矛盾解决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诉讼机制成为当事人的劣后选择;当事人过分依赖调解与和解机制;信访机制被架空等。进一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诉讼机制的各项成本均偏高;强制执行力的不足导致和解及调解机制存在收益偏低的风险;信访成本收益的失衡导致农民将其视为最差选择。最后提出了构建成本较低且收益较高的农村基层矛盾解决机制的建议:针对标的额小的婚姻、继承等家庭纠纷和债务纠纷,主张采用调解或者和解机制;针对"利益大"的一些案件,如土地、承包经营等问题,可以先调解,调解不成再诉讼;针对农村黑恶势力的案件,以诉讼为主;万不得已才选用信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是经济试验区,而非法律试验区,其功能并非法律创新试验。自贸区建立后应该清理现有的企业j金融等领域的法律,明确自贸区内不适用的法律的范围。在建立法律“负面清单”的前提下,自贸区的争议解决机制应当处理好两对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仲裁、调解和诉讼的关系,并借鉴法域竞争理论,增强自贸区争议解决机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迈向集约型司法的民事审前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审前调解被再度重视,缘于诉讼调解的复兴浪潮、诉讼机制的不足与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不发达。建构与强化民事审前调解具有相应的学理依据、制度实践和智识支持。在民事审前调解的制度化过程中,应当秉持集约型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17.
调解在中国传统纠纷解决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建立起了西方式的诉讼制度和司法体制,虽然在法律上保留了调解制度,但审判结案的比例迅速上升,对诉讼程序的重视不免给人以传统调解方式在纠纷解决中逐渐式微的印象。新繁县基层司法实践的情况显示出,在民国基层民事纠纷的处理之中,调解仍然重要。无论是调解的整体比例、半官方调解方式,还是公信力方面,传统的调解方式在基层社会的纠纷解决中仍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与清代相比,传统诉讼中调解和审判完全合而为一的程序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离。在民国时期,调解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逐渐脱离了法定的诉讼审判程序,而在正式的诉讼程序外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诉前司法确认制度解决了非诉调解与司法程序的有效衔接问题,充分发挥了审判权的引导、规范和监督作用,推动了各种纠纷解决机制制度的建设,具有简便、快捷等明显优势。该制度尽可能兼顾非诉调解各组成部分,提高了调解机构参调积极性。但作为一项成长中的诉讼制度,诉前司法确认制度还有需要商榷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争议之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三周年、《人民调解法》实施近一年之际,专门研究我国劳动争议的人民调解制度合时而有意义。目前我国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制度运转良好。劳动争议属于民间纠纷,法律上确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制度是必要的。构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制度时应当对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同时并重,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产生方式应当充分体现群众自治性特征,人民调解组织与其他各种调解组织之间受理劳动争议不宜设置外部管辖划分,不同人民调解组织受理劳动争议原则上应有所区分、同时认可当事人的协商选择权。相关立法应当合理解决《人民调解法》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法律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调解制度以其灵活、便捷以及节约成本等特点,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调解制度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应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贯彻落实"三方原则",组建专业性的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赋予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