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一) 节奏的观念,源自音乐。《乐记》孔颖达疏:“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本指音乐演奏的动与静。而在音乐的感性形态上,节奏则表现为动静相成,从中体现出生生不息的生机。这种节奏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自然万物的生命中。没有节奏就没有生命。万物生成如天地絪緼、男女构精;时光岁月如昼夜交替、春秋往返;人的生理特征如心  相似文献   

2.
作家改笔或编者改编过程中对话语节奏的调节整合,及日常交际过程中改口时对话语节奏的调控,以及我们所做的一定量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均表明,话语节奏的调整是与受话心理密切相关的,二者呈一定的倚变关系,即受话心理的存在和改变势必制约影响特定话语的节奏调整.这种节奏调整具体体现为停顿的调节、韵脚的协和、离合语词的适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音乐当中有节奏,工业企业生产中有节奏,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有节奏,历史进程及文化发展也有节奏;甚至人们的工作、生活及许多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奏。所谓“节奏学”,就是研究事物演进状态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它通过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运动结构及其变化状态和特点,发现并运用事物变化与客观规律相适应的运行轨迹,利用或者创造一种有序的无障碍发展空间,促使事物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避免曲折、反复甚至倒退,从而加快经济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实现最佳的期望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韵"字进行追本溯源的考察,明确其音乐本义后再出发,能为"气韵"研究带来新进展,澄清许多问题。"韵"字古与"均"通,本义为十二律吕及其相生运转,源于运化宇宙万物的阴阳二气运动的节奏。"节奏"是朝向一个目标不断推进、连续而规律变化的过程,"韵"是"气"有节奏地运动在声音这一感性形式中的显现。人物品评、文论与画论对"韵"的使用,皆是对此含义的引申:"韵"为"‘气’有节奏地运动的感性显现"——或显现为声音,或显现为笔墨。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出现于南朝永明时期的诗歌声律论,直接受到佛教文化的启迪,如汉语四声说的提出是受了梵语“围陀三声”或梵语悉昙的影响。但从文化积淀的角度来说,它深深地依赖着汉民族固有的音乐和语言的文化历史渊源。一中国诗歌从诞生时就与声律为一体关系。原始社会,初民们在生存和实践过程中,无意或有意地发出一些有节奏的呼声或击打声,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愉快,把这种有节奏的呼喊声或击打声保留或固定下来,就成了原始诗歌产生的源头。随着初民的不断进步,他们把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加进了有节奏的呼喊声和击打声,并用自己…  相似文献   

6.
节奏原是音乐术语,即“音乐的时间形式”。通俗地说,就是指乐曲声音以不同速度、长度和强度运行的现象。节奏不仅包括外在的机械的拍节等,还取决于音乐的创作动机、曲调的情感旋律等内在因素。其实,万物的运动皆有节奏,人类语言也不例外,譬如词语音节的数量,语流的速度、频率、行止、强弱,都可以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当然它在各种不同的语系中有自己的特殊性。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必然存在节奏,而且由于作者的有意识操作,它往往显得更加分明。诗歌和文学散文的语言节奏比较容易看得出来。小说叙事话语同样应该具有某种节奏性。作为摹拟性语言操作的物化形式,小说话语更贴近人类日常言语,因此本来就含着自然天成的节奏,即所谓“天籁”,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极富节奏感的音乐旋律的影响,节奏鲜明或比较鲜明的诗歌、散文、民间文学等语言的渗透。只不过小说话语的节奏更加自由灵活,更加内在,在表层通常并不显得那么明显突出罢了。  相似文献   

7.
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焦点,但是很少有人对其小说中最为复杂、最为高级的"交响曲式"复杂节奏给予足够关注。他的小说《最漫长的旅程》和《印度之行》具有设计精美的三分结构,呈现出与交响曲或奏鸣曲极其相似的复杂节奏,为这两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增添了不少色彩。这种三分结构各部分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和影响,对小说意义的扩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说有两种节奏:语音节奏和叙事节奏。由于语音变化而产生了语音节奏;由于叙事的变化而有叙事节奏;非情节小说的节奏与叙事的空间关系紧密,它是一种空间节奏;而中国的古典章回小说则是一种循环叙事,因此是循环节奏。小说节奏是小说得以拓通天人、融通主客、沟通作者与读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叙事节奏的音乐性是现代小说形式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叙事节奏与音乐节奏同中有异,并不是所有的叙事节奏都具有音乐性。现代小说叙事节奏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叙事速度和叙事力度两个层面,通过对小说叙事节奏的调控可以更为有效地提升小说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的诗歌节奏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闻一多看来,诗歌节奏贯穿诗歌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体,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元素.节奏不仅是手段,更是结构本身.据此,闻一多构建了一种大的节奏观,尤为强调节奏的功能作用.其前期节奏理论以"均齐"为宗旨,注重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的交响,并在节奏节制情感的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周云 《西部观察》2005,(4):46-47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和视觉确定性,是作者体现自己情感的图式宣泄,它能够还原事物本身的面貌和完善作者的内心的想象世界.同时它布局的深浅、大小、疾徐交替等节奏变化,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能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活动或情感的反应;这种独特而复杂的节奏规律如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带有规律性、周期性节奏变化的文娱活动或艺术作品来缓解、调剂生理、心理上的疲劳、紧张、杂乱、单调.绘画就是以色彩明显的节奏性效果给人们以愉悦感.……  相似文献   

12.
浅谈《雷雨》舞台节奏的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理论界》2012,(5):107-108
一部成功的舞台剧与其对于舞台节奏的完美把握是密不可分的,笔者认为"无节奏无以成话剧"。本文立足于明星版《雷雨》的舞台节奏处理,来浅谈舞台节奏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从广义的节奏含义来理解。大凡按一定时值进行有规律变化的事物都称为有节奏的事物。如白天黑夜的交替,新陈代谢之替代,乃至水波、呼吸等。艺术的节奏是生活间节奏的提炼与概括。因此具有时值内容的艺术就有节奏的可能,诗歌朗读之后有了时间先后,它包含节奏的可能。作为使用声音的诗歌音乐性,仍离不斤声音四个要素的变化,按理说这四种要素都参加了节奏活动。所谓参加不参加节奏活动,并非是具备不具备这四要素,而是指这些要素变化与节奏形成有关与否。有的同志怀疑音色可否参加诗歌节奏活动,这一点,我想  相似文献   

14.
节奏是中国新诗诗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质性诗学元素。王雪松教授的专著《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经由概念论、历史论和比较论三条路径全面考察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机制、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该论著在概念上扩大了新诗节奏的外延并适当调整了节奏理论系统的内部结构,使之适应多变的新诗文本现象;从语言本质、传播接受和传统影响三个方面描述了新诗节奏形态与功能的现代性特征;通过新诗史上几种代表性节奏观的梳理,打开了新诗发展不同阶段的节奏美学空间。王雪松的研究尝试建构一个新诗节奏理论体系和阐释平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近年来新诗本体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黄平 《云梦学刊》2007,28(5):131-132
节奏是打开民间舞艺术之门的一片钥匙。把握了节奏,就把握了舞蹈的灵魂与内核;把握了节奏,就把握了舞蹈的灵动与韵律;把握了节奏,就获得了舞蹈时间与空间的自由度,由此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赵琛 《南方论刊》2011,(6):111-112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音乐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本文从节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作了探讨。以及对节奏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论电影剧作中的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电影剧作角度出发,立足国内外电影作品及编创实践,对"节奏"在剧作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营造电影节奏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强调了剧作节奏对提升电影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美学价值,并指出运用电影思维创作电影剧本、确保情节呈现与主题思想的内在统一以及把握观众心理节奏是打造剧作节奏美感的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的生命节奏的二重历史构造节奏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自然界、社会生活、人体运动处处充满了节奏。正是节奏的这种普遍性,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奏这个窥孔,应当能发现自然变迁的某些规律,也应当发现人的生命产生和运动的某些奥秘。一、人的自然节奏从根本上讲,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一切系统运动和演化的基本规律。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宇宙中任何一个孤立的系统,都有一种动能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9.
白学海 《兰州学刊》2010,(10):129-131
幼儿阶段的艺术实践是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而使它们融合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节奏。幼儿阶段是直接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期。文章从培养幼儿节奏感知与表达的必要性出发,从多感官参与的视角,探究了提高幼儿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浅谈钢琴教学中的节奏练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宁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100-101
本文从节奏的几个类型入手,论述钢琴不同节奏的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