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学术界在对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三国演义》的研究中,有的同志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本)的情节文字与毛评本相比勘,从而论述毛氏对原著的修订和改动,以评论其功过。这样做,我认为是极不合适的。郑振铎先生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已明确提出毛氏《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所用之底本为“吴观明校刊本”,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以下简称“李评”本)。黄霖同志在《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中,也说“我们在研究毛本《三国演义》时,必须联系到它的唯一的祖本李卓吾评本。”这一建议还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随着学术讨论的深入,有的同志对毛评本底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毛纶为主、毛纶毛宗岗合评《三国演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毛岗父亲毛纶关于评《三国演义》的自述,毛纶评《琵琶记》卷首载《总论》和毛评《三国演义》二十三回回评内容和文字的一致,醉畊堂刊《古本三国志》卷首李渔序关于评者的记载三个方面,论证毛纶是毛评《三国演义》的实际主持人,而毛纶父子的充分合作才使评书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3.
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文附有小字注,我认为此项小注即出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作者罗贯中之手,并曾据此考定罗贯中的生活年代及写作此书的大致年代(参见我和马美信同志为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写《前言》及《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所载拙作《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其后,王长友同志发表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一文(《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对我的看法提出商榷意见。我想,通过讨论,我们将会把问题搞得更清楚。故特进一步申述鄙见,以就正于王长友同志和其他同行。  相似文献   

4.
庸愚子蒋大器《序》是今见研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其说“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云云证明《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元人;其说“读《书例》曰”云云证明原本有《书例》,数句即《书例》佚文;《演义》原本正名即《三国志通俗演义》;蒋序本《演义》叙事“自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起,嘉靖壬午本《演义》“却说中平元年甲子岁”云云以前千余文字实非蒋序本所有,而是蒋序本《演义》以后,也许就是嘉靖壬午刊本新增的.  相似文献   

5.
从17世纪初开始经由长崎而传至日本的小说《三国志演义》,由于在1692年出版了京都湖南文山的翻译本(日译本)《通俗三国志》而非常迅速地广为传播,成为日本人所爱读之书。到江户时代后期,《三国志演义》也为日本的传统艺能提供了题材,"带图本"之外又成为"净瑠璃"、"洒落本"等等各种艺能的节目之一,一般庶民对之深感亲切。在这过程中,《三国志演义》中上场的人物为合于日本人的爱好口味而被改变,逐渐失掉了原来的形态。从各种艺能里对《三国志演义》所采用的种种变化的过程里,可以明白江户时代的日本庶民所要求的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6.
一部仅残存前十回的《红楼梦》旧抄本日前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花落深圳,被年轻的书画收藏家、《红楼梦》爱好者卞亦文先生收藏。抄本存前十回正文文字,正文前残存第三十三回至八十回共48回的回目。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将此残抄本与现存的11种早期抄本及程甲本逐字进行了对勘,认为其文字绝大多数同于早期抄本而异于程甲本,从而认定“这确是一个残脂本”。在京的部分红学专家也从该抄本的残存状貌、纸质墨色、抄写款式、特殊用字、回前诗的格式和避讳字的写法等方面考察,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早期抄本的残本;又从脂评本和程高刻本的版本异同比照分析,认定其底本文字为脂评本系统,许多方面有与其他脂评本可互相参证处。并由此本避清康熙“玄”字讳,即或缺末笔、或改为元字,而不避道光皇帝讳,可大致确定抄成年代当在清嘉庆朝或之前。其中此本独出的文字更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冯其庸先生在10月31日的《光明日报》上撰长文予以专门介绍,引起了国内外红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版本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相信这部新抄本的出现及流布,必将促进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此,我们专门约请发现及收藏者卞亦文先生及红学家林冠夫先生、杜春耕先生及红楼梦研究所的学生任晓辉先生谈谈对此抄本的初步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一部仅残存前十回的《红楼梦》旧抄本日前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花落深圳,被年轻的书画收藏家、《红楼梦》爱好者卞亦文先生收藏。抄本存前十回正文文字,正文前残存第三十三回至八十回共48回的回目。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将此残抄本与现存的11种早期抄本及程甲本逐字进行了对勘,认为其文字绝大多数同于早期抄本而异于程甲本,从而认定“这确是一个残脂本”。在京的部分红学专家也从该抄本的残存状貌、纸质墨色、抄写款式、特殊用字、回前诗的格式和避讳字的写法等方面考察,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早期抄本的残本;又从脂评本和程高刻本的版本异同比照分析,认定其底本文字为脂评本系统,许多方面有与其他脂评本可互相参证处。并由此本避清康熙“玄”字讳,即或缺末笔、或改为元字,而不避道光皇帝讳,可大致确定抄成年代当在清嘉庆朝或之前。其中此本独出的文字更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冯其庸先生在10月31日的《光明日报》上撰长文予以专门介绍,引起了国内外红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版本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相信这部新抄本的出现及流布,必将促进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此,我们专门约请发现及收藏者卞亦文先生及红学家林冠夫先生、杜春耕先生及红楼梦研究所的学生任晓辉先生谈谈对此抄本的初步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一部仅残存前十回的《红楼梦》旧抄本日前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花落深圳,被年轻的书画收藏家、《红楼梦》爱好者卞亦文先生收藏。抄本存前十回正文文字,正文前残存第三十三回至八十回共48回的回目。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将此残抄本与现存的11种早期抄本及程甲本逐字进行了对勘,认为其文字绝大多数同于早期抄本而异于程甲本,从而认定“这确是一个残脂本”。在京的部分红学专家也从该抄本的残存状貌、纸质墨色、抄写款式、特殊用字、回前诗的格式和避讳字的写法等方面考察,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早期抄本的残本;又从脂评本和程高刻本的版本异同比照分析,认定其底本文字为脂评本系统,许多方面有与其他脂评本可互相参证处。并由此本避清康熙“玄”字讳,即或缺末笔、或改为元字,而不避道光皇帝讳,可大致确定抄成年代当在清嘉庆朝或之前。其中此本独出的文字更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冯其庸先生在10月31日的《光明日报》上撰长文予以专门介绍,引起了国内外红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版本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相信这部新抄本的出现及流布,必将促进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此,我们专门约请发现及收藏者卞亦文先生及红学家林冠夫先生、杜春耕先生及红楼梦研究所的学生任晓辉先生谈谈对此抄本的初步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9.
一部仅残存前十回的《红楼梦》旧抄本日前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花落深圳,被年轻的书画收藏家、《红楼梦》爱好者卞亦文先生收藏。抄本存前十回正文文字,正文前残存第三十三回至八十回共48回的回目。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将此残抄本与现存的11种早期抄本及程甲本逐字进行了对勘,认为其文字绝大多数同于早期抄本而异于程甲本,从而认定“这确是一个残脂本”。在京的部分红学专家也从该抄本的残存状貌、纸质墨色、抄写款式、特殊用字、回前诗的格式和避讳字的写法等方面考察,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早期抄本的残本;又从脂评本和程高刻本的版本异同比照分析,认定其底本文字为脂评本系统,许多方面有与其他脂评本可互相参证处。并由此本避清康熙“玄”字讳,即或缺末笔、或改为元字,而不避道光皇帝讳,可大致确定抄成年代当在清嘉庆朝或之前。其中此本独出的文字更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冯其庸先生在10月31日的《光明日报》上撰长文予以专门介绍,引起了国内外红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版本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相信这部新抄本的出现及流布,必将促进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此,我们专门约请发现及收藏者卞亦文先生及红学家林冠夫先生、杜春耕先生及红楼梦研究所的学生任晓辉先生谈谈对此抄本的初步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有关三国的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是根据晋朝人陈寿所撰《三国志》(魏书、吴书、蜀书)的史实,和南朝宋时裴松之注引的各种史书、笔记等等,熔铸、敷缀演化而成.《三国志演义》早期版本署名就是"晋平阳候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见今传明代弘治年间刊行本).《三国志》为后来的小说、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包括一些基本史实和精采细节.如果没有《三国志》,可能不会出现《三国志演义》和有关三国的戏曲等文艺作品.因此,对《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文)如何为三国时代众多的历史人物立传,怎样记叙描写这些人物的事迹,值得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点认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的原作和最早刻本,而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该本并没有题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为作者,因此,《三国演义》是由说书艺人和下层文人共同创作而成,成书时间在明中叶,其作者不是罗贯中.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都写于元明之际大动荡的时代,都是长篇章回体小说创立阶段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同一个作者(罗贯中既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又是《水浒传》的编著者之一),两部巨著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其特色.作为案头读物,《三国志通俗演义》似乎更经得起咀嚼回味,但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来看,《水浒传》在艺术上更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已经临近这个过程的终点,到毛本《三国演义》,终于大功告成。《演义》由何而来,依今天所存材料,已经不能清晰勾勒其过程。但其脱胎于宋元讲史话本,却是公认之事实。刊刻于元代至治年间、署名新安虞氏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今存最早、也是惟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给出了三国故事较早、也较为清晰的雏形与轮廓。将《演义》与《平话》结构加以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和《史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史记》的可比性《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的艺术成就是惊人的。数百年来一直烩炙人口,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其中一些主要故事和主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数不胜数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志演义》可谓出类拔萃,风格独异。何以会如此呢?对这一艺术现象,作何解释、如何认识呢?前人也曾震惊于《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觉得并非一般稗乘可比,并试图从历史上探求这一艺术巨著的成因,罗绎某些迹象以揭示《三国志演义》这一艺术之宫的奥秘。有的认为民间艺匠的艺术编构影响了罗贯中;有的认为《三国志》等丰富的史料成就了罗贯中;也有的认为元末动乱的现实促进了罗贯中,如此等等,尽管这些看法亦不无道理,但却没有揭  相似文献   

15.
依据抄本的缮写避讳形式,推断《红楼梦》容庚藏120回抄本的形成时代在道光元年之后。据此,进一步比勘此抄本与当时坊间流传的其他刻本之间的文本异同现象,论证容庚藏本实乃远于脂本、程甲本和东观阁本版本系列,而更近于程乙本版本系列。通过异文举证,考定该抄本在缮写时很可能参校了道光壬辰王评本;并以光绪丙子王评本、光绪大观琐录本等佐证容庚藏抄本并非《红楼梦》早期版本。同时,证伪了"它的存在已经使《红楼梦》120回抄本早于第一个排印本的结论成为可能"之判断。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的小字注非一人一时所加张志合我在拙文《(三国演义)初考浅论》中,曾对《三国演义》的版本流变作了一个初步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不是罗贯中的原作,也不是《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黄正甫刊本《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它真实地、具体地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现实主义历史,自然不能不反映和表现这一个世纪内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因为《三国演义》是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它经历了漫长的成书过程,从唐末的三国故事,到宋、元的有关三国的“说三分”平话,再到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再到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谓弘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接近罗氏的原作),最后由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加工成《三国演义》,一共经过了约九百年的时间。这九百年间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通过不同作者对  相似文献   

18.
一、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刻本,据说最接近罗贯中的原著。它的特点是除正文之外还有不少的“小字注”——对正文加以补充或解释。在“小字注”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作注者不但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作者同  相似文献   

19.
新发现的明抄本《分门琐碎录》“医药类”,为嘉靖二十六年俞弁所抄,内容为《摄养》《医药》《诸疾》三门。此书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其编纂体例,厘清某些中医药文献的早期来源。比起日辑本来,明抄本《分门琐碎录》基本完整地呈现了该书“医药类”的早期面貌,不失为是宋代医药文献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20.
关羽之忠义与儒家诚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宋明理学时期两个阶段,诚学则是其精髓。从《三国志》到《三国志通俗演义》,关羽从凡夫演进到了圣人,《三国演义》对关羽“忠义”精神的高扬,反映了宋明理学在构筑“诚”学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