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时期的报告文学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发展的高峰,其内容和写作特色发生了大的变化。《延安文艺丛书——报告文学卷》,集中体现了当时报告文学发展的繁荣,也是对该时期报告文学作品的总结,本书的出现在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记者延安叙事方式主要是叙事聚焦和叙事结构。叙事聚焦从不同视角描述延安人物和事件,包括内聚焦、零聚焦、外聚焦三种形式:内聚焦表现为追溯往事与自我体验的“二我差”,零聚焦跨越时空和切换视角地解读大型历史事件,外聚焦含蓄冷峻描绘深意场面和蹊跷事件。叙事结构强化延安书写的因果联系和比较意蕴,采用框架叙事和嵌入叙事两种方式,前者展示延安风貌和精神气质,后者拓展外延和深化主题。叙事聚焦和叙事结构交互作用,对历史赋形释义,彰显红色理想的政治隐喻和情感功能,凸显延安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3.
延安整风运动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作为延安文艺的分水岭,使得延安作家的文学创作、理论话语阐释发生巨大转折。从整风前后延安文艺状况的比较着手,以报告文学为视角进行研究,认为报告文学在《讲话》发表后异军突起,不但成为实践《讲话》“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精神的重要文学样式,而且成为延安文艺由多元向一体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延安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遮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文学对妇女翻身求解放过程的描写,在女性解放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延安文学的主旋律是以"民族宏大叙事"为主,女性解放仅是作为阶级解放的注脚存在的.因此,延安文学对妇女解放的描写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女性意识的遮蔽.  相似文献   

5.
鲁迅逝世后,毛泽东在延安多次公开评价鲁迅,成功地塑造了延安的鲁迅形象,并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延安知识分子乃至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6.
延安文学研究:为什么研究和研究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文学的问题往往既是文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这种复合性特征的唯一解释,就是它们都不单纯地源于和停止在文学层面。对“延安时代”的意义的发掘,将比对它的评价更重要。我们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成果。第一个方面,是与延安文学有关的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个方面,是由延安文学形成和提出的几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对延安文学研究这个课题的处理,禀持三个原则首先,必须运用文化研究的整合视角,而不宜把它理解一种封闭的文学对象;其次,无论对于史料还是延安文学的具体作品文本,尽可能细读,唯细读才能从看似寻常的背后挖掘出丰富而新鲜的意味;第三,解读的工具不仅仅是理论,也包括叙事,后者可能更重要,因为叙事对于事物具有复原、重构和发现其各种联系的非常活跃的功能,这是纯粹的理论分析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在革命队伍中存在走出家庭、追求信仰、投身革命的女性作家群体。在这一群体成员的革命书写中凸显出近乎于宗教虔诚的革命领袖崇拜倾向,其精神构成中内涵着强烈的领袖情结。在延安女作家的领袖崇拜话语中,可以梳理出情感逻辑、信仰逻辑和神秘主义逻辑的非理性因素。处于政治权力边缘的延安女作家,为了获取自己的精神价值,借助于革命叙事有限地、部分地实现了介入公共政治生活、间接获取政治权利的欲望;她们对于领袖人物的崇拜与书写,是革命阵营内部权力分配不均衡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欧阳山在延安时期推出的《高干大》,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创作的一部反映延安农村生活、塑造农民英雄形象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一改其早期创作欧化的语言风格,实践了《讲话》倡导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方向;延安方言在叙述故事与人物对话中的运用,是构建这部小说大众化、通俗化风格的最主要质素。同时,延安方言在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地域风貌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延安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历史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直到延安时期我国文学史才真正从压抑、沉闷中挣脱出来:延安时期几乎每一个作家都运足了最大气力,集中而又普遍地歌颂着抗战这场伟大而神圣的战争以及战争中所涌现出来的杰出将士与优秀群众。谱写了一曲明朗向上的文学篇章。然而,倘若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即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这一特定角度“切入”的话,情况就陡然严峻起来。对知识分子批判倾向的加强,知识分子本身转化时的艰辛以及知识分子特性的萎缩与泯灭,在延安文学明朗乐观的总体乐章上,无疑地又好似嵌进了一个极不协调的音符。一个琴键的变音,往往会影响整个乐章的质量。当我们今天关注于整个延安文学的发展时,不能不从历史的高度对这时期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进行重新审视,以便把握住它的精神特质及其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方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忠实地记录并蕴含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样,延安方言之中积淀了丰富复杂的延安文化。择其要者,有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文化等内容。全面调查和研究延安方言与文化,可以引领延安方言由基础性的描写研究转向高层次的阐释研究;为延安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为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代是从遵义会议到新中国成立,以延安13年为主体的完整时代.延安时代干成了看起来干不成的事业,积累了治党执政的丰富经验,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占有突出地位.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化延安时代研究,对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资政育人"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传播学视角对延安时期戏剧文学的传播环境、传播途径、延安时期戏剧的发展和变革状况进行全景观照,深入分析了延安时期戏剧文学创作、传播活动的历史意义及其与延安文化构建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延安时期戏剧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在构建延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延安文学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该研究对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传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均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革命圣地山水画题材的出现,有着它别样的时代机缘和现实基础。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圣地"之一,对延安红色主题形象的塑造与表现也经过了特殊的发展历程。中国画中的"延安红色主题形象"塑造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类型,这不仅代表了传统国画艺术在革命现实的背景下有了新的表现题材和创作模式,而且也代表了时代所给予艺术家思想上的改造结果。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时代”与“革命的话语”双重叙事情境下,回应工农兵群众对红色革命文艺的现实诉求,逐步建立起文艺发生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了革命主体与革命文艺的双向互动、革命文艺与革命实践的同步前进。在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武装战线”的同时形塑了一支革命的“文化军队”,不仅对塑造革命意识、激发革命行动、丰富革命生活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革命文艺理论成果。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回溯延安时期文艺发展历程,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真理性、坚守中国共产党文艺领导的方向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人民性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历史参照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延安寻梦     
在我许许多多的经历中,有一件最为难忘和值得骄傲的事,那就是曾经去过延安。在那里,我看到了毛主席曾经住过的窑洞,看到了周总理当年纺线用过的纺车,看到了朱总司令开荒用过的锄头……作为全军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的一员,在延安参观见习的七天时间,我始终在思考:为什么在那光明与黑暗共存的年代里,一些从沦陷区、国统区来延安的青年,原本是西服革履,可是一踏上这充满光明与生机的土地,不长时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自觉地脱掉西装、皮鞋,换上草鞋、粗布衣,就连一些华侨的子女,甚至一些国民党军队高级军官的子女,到了延安也变得“以苦为荣”,每…  相似文献   

16.
以延安时期的报刊研究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视角进行探析,认为报刊在延安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职能及其拓展表现在:议程设置与话语的构建,创作实践与批评的互动,受众培养与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定位,创作主体的聚合与文学公共空间的形成等方面;强调回到历史叙事的现场,从文学作品传播的媒介及其规律入手,应成为延安文学研究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延安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下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其文学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着特有的价值作用;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承载了更多的政治使命、使精英文化语态更为深刻地转向了大众文化语态两个方面,而延安文学的农民文化、民族性、民间性的特征,正是当今文化所缺失的;延安文化与陕西文化相比较,其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延安文学对陕西文学及当代文化的建构和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新理解延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文学研究界应该重返延安文学场域,力求对延安文学有所全新的理解。对“延安文学”的命名、延安文学的性质以及延安文学的复杂性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延安文学”的命名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党的文学”构成了后期延安文学的性质,它既是一种文学观念,也是一种文学形态;新的延安文学研究应该直面与重写延安文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保卫延安》是一部描写革命英雄的史诗。它的突出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作者在雄伟、广阔的解放战争背景上,为我们塑造了人民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光辉形象。他们有正直质朴、坚毅笃诚的彭总,灵活机智、英勇善战的周大勇,纯朴忠厚、威武不屈的王老虎,严肃认真、赤诚干练的李诚,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孙全厚,果敢刚烈、爽朗愉快的陈兴允,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卫  相似文献   

20.
延安整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它为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即充分的组织准备和理论准备 ,用学习教育的方式解决党内思想分歧等。延安整风中大力提倡和兴起的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对党的建设更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延安整风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如“抢救失足者运动”中打击面过宽的问题以及没有解决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 ,在今后的党的建设中尚需继续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