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小波的小说充满神秘的力量和不可抗拒的趣味,本文以从王小波小说文本中抽出来的三个词语为主题,通过它们来解释王小波小说对时下人的生存困境的认识以及王本人寻找神奇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王小波的逝世,引起了学界对其人其作的极度关注,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王小波研究热潮".综观十年来的王小波研究,主要集中在王小波思想渊源、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描写以及王小波小说的叙事艺术等几方面.目前对王小波创作心理尚缺乏深层剖析,也较少有关于王小波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整个王小波研究在深度扣广度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不能不感到沮丧,似乎只有在个体的生命消灭之后,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才可能在“类”的面前得以确立并认可;换句话说,个人的选择与自由思考以及独创精神才可能被赋予价值和意义。似乎王小波在生前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在他死了之后才能被追认为独一无二。王小波的非凡才情与独一无二自然表现在生前,我几乎能够想像生前的王小波那孤独无依的苦痛灵魂在繁华无比的都市街头无处安栖的情形。假如我哭王小波哭的绝对就是这种苦痛情形。但是我不哭,我要笑,我为王小波的小说笑,为了王小波的小说的“有趣”,为了中国终于有了王小波这样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梁爱民 《兰州学刊》2012,(11):96-100
视觉时代的图像霸权使小说的生产、传播、阅读方式等发生了变化。新兴媒介的渗透为小说的生存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图像思维的渗透为当代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小说批评中出现的"视觉化"倾向,表现在小说与影视之间的互为参照,小说的文化批评、互文批评和对比批评等都是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批评范式,拓展了当代小说批评的空间,为小说提供了适合时代发展的审美标准。而同时,小说批评的市场化、仪式化和批评主体的"去精英化"等现象,也是我们在讨论当下小说批评时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的小说,尤其是他分别以黄金、白银、青铜和黑铁命名的四部小说,主要表现了作家对福柯权力观思想的理解和化用。而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具有连续性的虚构性文本,展示了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中的处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仵从巨 《文史哲》2005,(4):67-75
作家王小波(1952-1997)其人其文在中国当代文坛似属“异类”。所以成为“异类”,因素诸多,但拥有丰富的“西方资源”(以欧美文学为主兼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在内的西方文化)并广泛汲纳乃一重要原因。从其经历可以发现:王小波分别从“家庭”、“学校教育”、自修式的“阅读”三途径接获了这一资源,而广泛的个人阅读对作家身份的王小波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丰富的“西方资源”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王小波,使王小波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相应的思想观念、“文理兼修”的知识结构和个人化的“文学观”———“小说家(应)是知识分子”、“文学是永恒的事业”、“做艺术上的完美主义者”、“小说应深得虚构之美”。检视其“文学观”,我们可以发现其以欧美现当代文学为主、以欧美现当代小说为要的西方文学“来路”:从杜拉斯处,他汲纳了小说艺术应“感性化”与“完美化”的艺术追求;从卡尔维诺处,他汲纳了“小说有无限的可能性”的乐观精神,释放了“想象”的双翅,高翔于虚构世界,将经典小说沉重的文体羽化为“轻”;从马克·吐温与萧伯纳处,他汲纳了入世、问世、讥世的精神与幽默、讽刺的艺术个性,成就了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从奥威尔与昆德拉处,他汲纳了知识分子作家清醒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与高度的责任感,对中国当代社会人之生存状况给予了深度关注与尖锐揭示。“西方资源”的拥有与博取,使王小波成为今日之王小波。  相似文献   

7.
王小波的小说,尤其是他分别以黄金、白银、青铜和黑铁命名的四部小说,主要表现了作家对福柯权力观思想的理解和化用.而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具有连续性的虚构性文本,展示了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中的处境.  相似文献   

8.
运用比较方法对作品展开批评、进行理论总结,是文言小说评点的重要批评成就之一。评点者大量使用比较方法,将文言小说与《史记》等历史经典和小说戏曲作品相比较,肯定了文言小说的地位与价值。比较批评法体现了评点的整体观,增强了批评的力度,从而提高了评点的理论批评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深入把握 2 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小说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即 :小说文体研究、小说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 ,认为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中国小说学研究的整体内涵。而我们以往的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过于强调所谓的“理论思想” ,忽略了小说的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以“小说学”为观照视角一方面是为了突破以往的研究格局 ,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小说学研究更贴近中国小说史的发展实际 ,将中国小说学研究与中国小说史研究融为一体 ,从而勾勒出更实在、更真切的古人对“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10.
吕逸新  房伟 《兰州学刊》2008,(7):193-196
王小波的小说以其强烈的启蒙意识、先锋性技术探索,以及对中国90年代悖论性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成为了90年代以后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异数".其小说既不同于先锋小说强烈的历史解构性,又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意识形态局限,而是在"反乌托邦"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次汉语小说创新.  相似文献   

11.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执着地表现了他的家乡高邮,描写了高邮的许多民俗文化,使其小说充满了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文章力图从他对民间习俗、民间艺人、民间美食、民间作坊的描写来分析他小说中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涂波 《北方论丛》2006,(1):43-47
从两组概念———“理、事、情”和“情、理、气”切入,讨论船山历史批评中的诗学内容,以及其史论与诗论在概念运用及思想方法上的相通性,可以发现:“理、事、情”和“情、理、气”是代表船山历史批评与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概念,二者相通处显示船山思想方法的层次性,其相异处则显示出史与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汗曾祺先后改写了《职业》和《异秉》,两文前后期情节处卵的变化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对人生苦难本质的认识与悲悯人世的宽厚情怀.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的人文修养与文体风格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新时期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从个人品格、生平经历、传统文化濡染、前辈学人影响等方面 ,探讨其人文品格与文体风格的关系 ,对其小说文体作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元骧旗帜鲜明地站在底层民众的立场上同当前中国文艺界一些恶劣思想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出一位真正的文艺理论家的勇气和锋芒。王元骧的文艺批评是必要的政治批评和深入的理论批评的有机结合。王元骧在克服粗鄙存在观的过程中提出了审美超越论。但这种审美超越论却是从人类的某个绝对完美的状态出发的,是一种虚无存在观。  相似文献   

17.
冯晖 《云梦学刊》2001,22(3):69-71
汪曾祺1981年的《故乡人》是新时期文坛上的第一批新笔记体小说.他的笔记体小说多写故人往事,与其气质和艺术追求相契,其笔记体小说情节冲淡,结构"随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本着文学研究为人文,人文研究为人生的思路,着重就契诃夫小说对庸俗的批判、对新生的召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强调了契诃夫小说思想内容的启迪作用为人们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弘扬人文精神发挥一点作用.  相似文献   

19.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以其深刻的社会良知和清醒的理智在<霍华德庄园>中率先关注英国人"发育不良的心"这一母题,"发育不良的心"的英国人形象也因多重文化的介入而以"物质至上"的"有产业者"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未能正常发育的心灵和情感促使福斯特呼吁以婚姻的形式作为"联结"的载体来拯救英国人冷漠自私、情感麻木的心灵,给普遍疏离的世界注入温情、睿智和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