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环境变化与人口迁移的研究中,环境难民这一概念饱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迁移动因的识别、是否存在环境难民、环境难民能否纳入难民的范畴三个方面。导致环境难民概念分歧的原因在于移民跨学科研究进展缓慢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从自身的角度对环境难民进行建构。为了弥合环境难民存在的争议,学者采取了将环境变化引起的跨国被迫迁移人口视为环境难民;根据移民动机和救援紧迫性识别环境难民;采取“自愿—强制”二分法将环境难民纳入非自愿移民的范畴;维持现状与加强合作等四条路径。本文结合我国环境相关移民实践认为:扩大环境难民的范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环境难民不能囊括那些既定类型和约定俗成的移民类型;不能将非自愿移民等同于难民;概念界定本身无法解决身份识别。在实践中,需要从环境变化的影响识别需要救援的迁移人口;以集体身份划定环境难民范畴;履行政府的职责,最大程度上较少跨国环境难民;对不同环境变化影响的人口采取不同的迁移手段;整合资源进行合作以更好地安置移民。  相似文献   

2.
<正> 环境是人口自身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人口生存的空间,它包括人口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与人口,密不可分,人口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人口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对环境也在发生反作用;被人口作用了的环境,又会影响人口。可见,人口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环境对于人口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一、社会环境与人口的相互作用人口的社会环境,即人口生存的特定历史条件,包括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状况和社会道德风尚、民族精神状态、风俗习惯等。社会环境,对  相似文献   

3.
人口增长必须与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环境层级关系分析,人类发展是由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决定的,但人类对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有反作用.当人类完全属于自然生态环境中食物链的一部分时,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是完全处于自然生态平衡之中;当人类智力得到发展后,人类通过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创造出物质资料环境时,并且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片面性的限制,人类社会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并危及人类自身;当人类自身生产得到控制,科学技术整体化后,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类社会与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将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环境规制会抑制农民工城镇就业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和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是否会对农民工城镇就业产生影响?文章从环境规制下厂商对农民工就业需求和环境规制下农民工就业行为选择两方面将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进一步通过199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直接影响和环境规制的产业变动效应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间接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抑制农民工城镇就业,且高收入地区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负向影响大于低收入地区;整体上看,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引发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或产业升级而降低农民工城镇就业需求;分地区看,高收入地区环境规制强度提高主要通过产业升级效应对城镇农民工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产业转移负面影响并不显著;而低收入地区环境规制强度提高主要通过产业转移对农民工城镇就业产生抑制作用,产业升级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西藏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对西藏人口、资源与环境现状的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揭示人口与资源 ,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 ;从而使人们对西藏目前的人口与资源 ,人口与环境及三者与可持续发展有一个较客观、理性的认识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以求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口与环境     
人口生存在一定环境中,又通过自己的活动积极影响和改造环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有时候协调,有时候失调。当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协调时,人口对环境起着净化和美化的作用,而环境则对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当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时,人口对环境起着破坏和污染的作用,而环境则反过来威胁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造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作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协调度模型研究1990~2004年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综合发展水平呈线性增长,资源环境综合状况波动下降;人口和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由轻度失调趋向中级协调,后又转向初级协调;资源环境容量空间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应选择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层级理论阐述了人类社会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未来发展;用实证分析证明了层级理论对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指出了中国未来人口与环境关系演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谢凡  杨兆庆 《西北人口》2015,(1):85-90,96
本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主要包括: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实施能够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劳动者身体健康从而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将遵循环境规制的成本部分地转移给劳动者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以京津冀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工资与身体健康水平对劳动生产率都有正面的影响,但在本研究中环境规制通过工资渠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京津冀三个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还不足以改善污染水平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正> 宣传心理学研究证实,环境的特殊组织是提高宣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除此之外,情感宣传和理性宣传的不同运用,对宣传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在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中,如何才能组织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情感宣传和理性宣传两者如何结合运用,这些都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食物短缺、环境破坏美国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人口研究和生物学教授、畅销书《人口炸弹》作者保罗·埃尔利希:70亿人口将有10亿人挨饿,人类为满足食物等需求将对环境造成更大破坏,人们将更容易受到各种环境灾难的重创。解决方案:努力控制人口出生率;限制富人的过度消费;用其他能源取代化石燃料。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职业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和就业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和就业特点作了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在回顾历史、总结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和就业特点进行了展望。最后,针对目前中国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生命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而现在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在亿万年生命活动的参与下形成的,人类生存受环境的影响,同时又是环境的改造者和利用者。所以人类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极其复杂的关系。长期以来,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自己所需要的具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环境;但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飞  相似文献   

14.
遵义市“四在农家”活动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遵义市开展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活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改善计划生育卫生服务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环境。“四在农家”活动加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了农村人口文化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农村人口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一、人的居住环境和地理适应特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和生物这两条渠道进行的;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要鲜明地区分出社会规律性和生物规律性的表现,有时是困难的。人所创建的人工居住环境,能够消除自然因素直接影响的差异。人的居住环境之特性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直接地(物理化学条件)和间接地(食物链)影响着的最错综复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人口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客体,人类的生存繁衍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环境,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下进行;另一方面,人作为环境的产物与中心,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无不给环境以影响,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加强,人类生存环境的状况也在相应改善。但是随着全球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恶化,有限的生存空间与无限的人口增长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国40个主要城市的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双层级Logistic模型,从居住环境主观感知的角度解释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差异,重点回答以学历划分的流动人口内部异质性,以及定居意愿如何因城市等级而异。结果显示:大学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的定居意愿与城市等级呈“U”型结构关系,高中学历群体定居意愿表现出一线城市独高的特征;不同学历水平的流动人口在定居决策中最关心的居住环境维度不同,高学历更看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舒适度,低学历最重视设施便利性;居住环境满意度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因城市等级而异,一线城市流动人口在定居决策中看重的居住环境维度最广泛,三四线城市的便利性和人文环境满意度与定居意愿最相关。结论启示:推进中小城市的人口城镇化,需要提升服务设施的门类与服务水平,从而提升整体居住环境品质,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动,实现城镇化均衡化发展;高学历群体定居意愿对城市居住环境品质更加敏感,地方政府应当致力于提升自身居住环境质量,采取更可持续的方式吸引并留住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18.
○切实做好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 ,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统筹安排 ,协调推进。○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 ,到2010年 ,全国人口要控制在14亿以内 ;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 ,使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对加强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也确定了具体目标。这是摆在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人口环境容量的概念在众多因素造成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是人口。处于人口少、科技不甚发达的年代,依靠地球的生态系统,还能稀释、分解和循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废物。但是,近几百年来,一方面,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死亡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原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比较高,造成当前世界人口激增的局面。人口激增,使人类环境质量变坏;变坏了的环境,又在影响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使人类遭到自然界的惩罚。现在,有许多疾病,属于环境病或公害病。要消除病源,只有通过环境保护。为了协调人口与  相似文献   

20.
机会不平等是隐藏在我国中老年群体健康不平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促进机会平等亦是实现健康公平的焦点问题。基于Roemer机会平等理论,利用CHARLS 2011—2018年4期追踪数据,实证检验“环境”因素和“努力”因素对中老年健康的整体影响,并依托事前参数法、Shapley分解和非线性Oaxaca-Blinder模型测度与分解机会不平等程度,最后基于方差分解进一步衡量相对“努力”的贡献度。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中,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16岁以前居住在城镇地区及其社区环境对中老年健康具有长期正向影响,“努力”因素中,受教育程度的作用最为明显,能够显著改善中老年时期的健康水平;“环境”对“努力”存在偏效应,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越好,越有可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与“环境”相关的事前机会不平等绝对系数为0.105,儿童期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幼时父母健康是形成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性别、城乡、出生队列间的机会不平等差异主要源于系数效应,即“环境”对健康结果影响程度的不同;纳入相对“努力”后,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两个相对“努力”变量对健康不平等的解释率为12.17%。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