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与加深,多种文化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正成为现实的社会竞争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沟通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比较文学研究,成为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的文学文化之道.本科生应在了解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及文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以"跨越性"的比较文学思维来思考所学,以期打通民族界限、文化界限和学科界限.初步获得世界性视野.  相似文献   

2.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站在世纪之交的临界点,既对比较文学研究走过的百年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又展望了新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走势和前景。本次大会的重要学术收获有: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已成为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从“失语症”、“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到“汉语批评”主张的提出,以及对中国传统诗学“异质性”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比较文学学科和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理论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探源主要方式之一;异质文化中的华文文学研究以具体的个案展示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文化迁移的复杂和曲折;从文化人类学、传媒学、形象学等不同层面对文学和文化的关切正全方位地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型学术形态等等  相似文献   

3.
当代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译介学,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跨越了语言的界限,而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关注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在后殖民语境下,必须从后殖民理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强调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让翻译成为沟通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历了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坎坷,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研究工作才走上了正轨。在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对我自己来说,初步预见到对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作品进行“平行研究”的巨大可能性,于是将工作的重点由现代文学转向了比较文学。20多年来从事比较文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深深感到如果我们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就必然处于21世纪人文精神的最前沿。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文学涉及人类的感情和心灵,较少功利打算,而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共同层面,最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文化沟通,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至武装冲突,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这种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正是未来比较文学的灵魂,也是一切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文学”诞生那一天到目前为止,“语言界限”和“国家界限”作为比较文学区分于普通的或一般的文学研究的特征已得到每一位比较文学工作者的承认,至少是默许。尽管它有很多场合名不符实。“(名)只是一个符号,只要对内客有切实的了解,符号的确切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乐黛云这样讲的时候,毫不含糊地把握着比较文学的实质,因而对于她,“比较文学”名实不符确实无关紧要。而对于其他许多工作者来讲,比较文学的两条界限将他们束缚在一个狭隘的天地里——只在本族和外族之间的文学关系上徘徊,忘记了不该忘记的民族文学内部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7.
沟通·对话·重构─—王宁教授的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在当今的中国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者中,王宁教授所取得的成就是无可否认的。他的成就和建树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作为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界最早提倡“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应该得到充分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质内涵,就是和谐共处。只有积极倡导文化多元化,并加强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有效沟通、平等对话与互识互补,营造兼容并包、宽容理性的和平氛围,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目标。作为以促进东西方不同文学与文化沟通、对话和理解为使命的比较文学研究,理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在世界文学已成为比较文学新的发展方向的语境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东西方文学、东方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拓展世界文学经典,实现从"欧洲中心"到全球视野的结构转向,使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具有多样化个性特征、且能彰显人类普遍价值内涵的文学作品广泛传播、阅读和研究成为可能,为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理想,竭力疏通畅达的渠道。  相似文献   

9.
著名法国学者艾金伯勒曾就比较文学说过一句名言:比较不是理由。此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比较不是比较文学的目的。比较文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如法国的梵·第根将此界定为“研究各种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①但如果按照韦勒克的说法,这不过是一种文学的‘补贸”工作。在他看来,真正的比较文学必须在对象上打破国别之间进行文学比较的人为界限,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总体的文学观照。此外,比较文学尤其应在观念上充分重视‘文学性”的问题,而不应使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成为公众舆论史、旅行报告或民族性格的概…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最新学术动向是从不同侧面突出强调文学的文化功能,作为一种自觉而清醒的学术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学术思路,反映了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态势,也与国际潮流暗合。本文认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是一种学术范式的跳跃与转型,旨在向文学“普遍的文化价值层面”迅速推进,以提高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品位,因此,当国际学术界普遍将90年代所谓“后文学时代”的全球话语认定为“文化研究”时,中国比较文学界突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功能无疑是对国际学术潮流的一种积极应答,而跨文化研究也将在世纪之交成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双向融摄的显性话语  相似文献   

11.
1988年8月21日至28日,我国学者共14人参加了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第12届年会,12人提交了学术论文;另外还有12人接到正式邀请,他们的论文题目已载入论文目录,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到会。会上,我国学者除参加各组讨论会外,还独立筹备并主持了专题会议“中国和西方:文学影响中的意识形态层面”,由来自英、美、法、捷、奥等不同国家的学者提出专题报告进行讨论。另外,在各组讨论中还有一组专门讨论了中国大专教学和函授教育中的比较文学。到会学者对中国比较文学走出高等学府及层面很感兴趣。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文学的空间与界限”,分为四个分会:一、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与界限;二、文学本身的空间与界限;三、文学批评与理论的空间和界限;四、文学教学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包括中国比较文学在内的国际比较文学界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给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不少学者倡导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转向,也有一些学者予以抵制。笔者在分析比较文学“文化热”的现状和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认为比较文学学者应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吸收文化研究中的有益成份,同时坚持比较文学自身的文学性,注重个案研究,努力具备跨语言研究的能力,以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曹顺庆先生文章中的两处观点提出质疑 ,认为平行研究不会导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跨文化研究的要旨不是强调中西文化差异 ,而是探询二者的同质结构 ,以融通中西文化 ,在此基础上锻造全新的、更加富有生命力的世界文学和文化形态。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 ,应首先着眼于外国文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 ,然后寻求中外文学相融的可能性 ,最终回归文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20-22日,“跨文明对话———视界融合与文化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中国成都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西南交通大学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主办,来自包括来自中、荷、德、美、英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其中包括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会长佛克马、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曹顺庆、王宁、叶舒宪以及蚁布思、赵毅衡、张法、高旭东、高小康、肖鹰等众多知名学者。与会代表围绕“跨文明对话”这一论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中国学派”与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首先是文学研究,需要文学元理论的指导.韦勒克等美国学者将“文学性”即审美价值等同于形式要素,不明白思想性是文学审美价值的主要内涵.文化研究夸大了文学的文化附加值,排斥人类审美共通性的研究,不符合“世界文学”超越统治文化和流行之“美”的性质.重塑美学对比较文学的指导地位,有助于把握世界文学中蕴涵的叛逆激情和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文化、跨国别、跨民族和华裔文学的跨语言特点,与“四个跨越”特点的比较文学有几近相通之处,因此在近年来的比较文学研究中,海外华文文学已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拓展的领域和讨论的热点。这不仅见诸于越来越多的相关论文,在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中,海外华文文学成为该书的一个专节。与此同时,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国际比较文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对以“求同”为旨归的法国实证性影响研究和美国平行研究都进行了革命性变革,在与以异质性作为可比性基础的跨文明研究有机结合后,不仅将为比较文学学科开辟广阔的学术空间,还将规整比较文学学科失范状态,刷新比较文学的学术版图,从而必将引导比较文学走出危机,迈向新的学术境界。更为重要的是,从变异性的角度阐释跨文化、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可增强接受国在文学交流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文化自信,有效抵御文学交流过程中强势文化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18.
孙桂荣 《东方论坛》2010,(3):128-128
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研究。也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甚至跨文化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一门目前最为活跃的国际新兴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学科,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它诞生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到十九世纪末形成一门“科学的”的文学学科,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是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今天,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已呈百卉竞放的局面,研究队伍也日见扩大。  相似文献   

20.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与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相比,研究的关注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是对于“异质性”研究的强调。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这一研究思路的转向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一是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世界文明间的和谐共处;二是能够促进文明间文学的对话与交流,能够促进世界文学乃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三是能够促进世界性理论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