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劳动力资源,即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符合劳动年龄(我国的劳动年龄规定为:男16岁—59岁,女16岁—54岁),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劳动力只要同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就能创造出大于自己消费的社会财富来。而社会经济要获得持久快速的发展,必须做到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其主要的要求就是尽最大可能使社会上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以最佳方式相结合,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劳动力能否与生产资料结合以及结合的有效程度,则受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生产资料物质基础、劳动组织管理、经济发展规划、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是联结经济发展快慢、生产率的高低、人们收入和  相似文献   

2.
谈劳动就业     
当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一个突出而又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统筹安排好劳动就业的问题。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需要;也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我国劳动资源十分丰富,在一定条件下是好事。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丰富的劳动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社会上不仅有大量的待业人员,而且企、事业单位现有职工,总的说来,也有多余;农村人民公社的劳动力,不少地方也显得“过剩”。总之,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就给我们安排劳动力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一九七九年,我们千方百计地安排了七百多万待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增长舒元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2年我国的劳动力总数为6.99亿人,为全世界劳动力总数的30.5%。①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我国经济的高度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  相似文献   

4.
(一) 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一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时刻流动的。但导致劳动力产业分布及空间区位的流动,却有着特定的发生原因和特定的实现方式。 (1)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劳动  相似文献   

5.
我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世界近代经济发展证明:世界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已成共同的趋势。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率成倍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和转移,部分农业人口与耕地的分离,是必然的,也是历史性的进步。除此,城市企业的改革,也必然造成劳动力的过剩,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如何使剩余劳动力为社会创造财富?本文就剩余劳动和劳动积累方面的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城市化实际上是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与国外城市化的动力来自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不同,我国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的冲动,本文试图从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状况以及转移的途经着手,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和应采取的措施。一、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主体,以轻工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经过长期的缓慢发展而积累起腾飞的经济基础。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劳动力输出省份和“民工潮”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外出打工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劳动力异地转移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构成改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村劳动力出现持续逆向转移。如何认识劳动力转移的变化趋势?如何选择既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又符合我省贫困地区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如何扩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具有现实意义。一、劳动…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转移傅江景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中的充分利用,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掣动力。对于我国这么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讲,科学地分析其转移动因、方式和特点并针对转移过程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9.
《重庆社科文汇》2002,(4):F003-F003
由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完成的2002年度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提出,我国入世的根本意义就是通过获得一个更好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环境,从而发挥自身劳动力丰富的资源比较优势。入世后,我国应该确立以就业为核心的经济政策,继续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论比较优势的区域结构转移井百祥因此,在市场化启动阶段,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具有双重性,一是农业内部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二是产业间转移的转型,把过去的“一、二、三”型,转变为“一、三、二”型。而要提高农村劳动资源再配置的质量,就必须强化教育和培训,提...  相似文献   

11.
一、认清大趋势,增强抓好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紧迫感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在我国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系列经济力量:开发转移的外推力——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农民的内在动力——农民的“解放”、农业生产率的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传统廉价劳动力优势何在? 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普通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地下降,对智力劳动者的需求急剧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劳动力资源的评价就不能而且也不应该只看到劳动力数量而忽视劳动力素质,片面地认定“劳动力资源丰富”。事实上我国“劳动力智力资源是相当贫乏的。”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存续成本日趋高涨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使传统“廉价劳动力”优势不断丧失,甚至普遍存在“高价”现象。如目前不少国营企业在现有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促发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趋向于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因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费用低、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这一客观形势势必牵动着世界性产业结构的大变动。我国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城市化的进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还是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  相似文献   

14.
关于开放国内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阳 《理论界》2000,(4):11-12
开放国内市场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 ,这个问题处理得如何 ,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正确认识开放市场我国主要利用丰富价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吸引外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全民科学文化程度日益提高 ,劳动力成本必将不断上升 ,同时 ,包括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周边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步伐不断加快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也必将受到削弱。长期以来 ,由于中国人受外国侵略者的伤害太深 ,以及对外封闭的时间太长 ,只要一提开放国内市场 ,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西南地区经济必须发展,也具有发展的条件。地下矿藏资源丰富,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部分,而且是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部分就在这一地区。它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因而平坝与盆地的农副产品极为丰富。解放以来,这里是我国重点投资建设的地区,已形成一定的工业基础,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也有相当规模,从而集聚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技术人员。铁路网的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世界各国专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工业部门一般都是集中在城市里发展,先行工业化的各个国家都顺其自然地选择了一条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发展道路.现在,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同样面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并在大规模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标志  相似文献   

17.
《徽州社会科学》2007,(1):51-52
劳务经济是指劳动者通过提供自己的体力或智力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经济,它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下的特有产物,它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而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而不断壮大,并将在我国全面消除二元结构之时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目前在我国现阶段和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劳务经济将长期存在和继续发展。并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广西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成因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具有与世界各国相同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有着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它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农民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广西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具体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体制改革,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这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先决条件.2.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农业资源相对短缺.60年代初期,广西生育高峰所形成的大量新增人口,进入70年代末、80年代以后,相继加入劳动力的队伍.1978年至1996年,广西农村劳动力净增674万人,而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却由3.22亩下降到2.06亩.这一因素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3.产业结构落后.广西第一产业劳动力在整个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高达70.1%,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18.8%.这是造成广西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又一重要成因.4.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把原有的和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基本限制在农村,使我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绝不亚于城市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的威胁。因此,在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目标的同时,政府需要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下更大的功夫。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部门预测,由于“十五”期间,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逐步进入劳动年龄,我国劳动力资源呈持续上升趋势。2001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岁,女16—55岁)为78497万人,到2…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至今还未能形成有效开发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稳定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机制。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冗余和转移的不稳定,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本文旨在针对这一严峻现实,着重剖析40年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探索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条件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稳定转移机制,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