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国时期,民间各种社会力量面对灾荒频仍的状况有其积极应对措施。灾荒发生后,淮河流域既有民间个人力量的募捐,也有宗教团体的救济,具有近代化色彩的民间慈善组织尤其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救济功能,总体呈现出救灾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华洋义赈会、红十字会等多种民间慈善组织致力于灾民的生活救助,并对灾区的疫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灾荒救济呈现出诸多局限性,表现在:重灾后救济,轻灾前预防;缺乏救济物资和资金;盲目垦荒等。  相似文献   

2.
光绪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防灾手段滞后,具体体现为水利、仓储失修,森林植被之学不讲;二、抗灾能力低下,豫省人民因承担重赋、重徭及重捐之外,加之境内匪类猖獗,生活贫苦,遇灾即贫,颠沛流离;三、救济不力,清政府因光绪年间财政匮乏,吏治、河工腐败,对灾民救济不力也加重了灾荒程度。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苏北由富庶到衰败的历史变化研究甚少,汪汉忠的《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该著作不仅以新的视野研究了苏北地区兴衰的地方史而且通过当时社会救济、灾荒防治等政策的研究使社会史学研究有了新的面貌,即灾害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政府及社会的灾荒政策问题,都有精到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苏北由富庶到衰败的历史变化研究甚少,汪汉忠的《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该著作不仅以新的视野研究了苏北地区兴衰的地方史而且通过当时社会救济、灾荒防治等政策的研究使社会史学研究有了新的面貌,即灾害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政府及社会的灾荒政策问题,都有精到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河南发生灾荒的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这不仅受河南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且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掠夺使得国困民穷,无力抗灾;战争频繁,加重、制造了灾荒;吏治腐败,水利设施长期失修,灾民得不到及时救济,等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相侵袭是造成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高丽文人李榖所著<稼亭集>及其他史料记载,对元至正五年发生在大都的灾荒情况进行了探讨.元廷对此次灾荒的救济不尽理想,其中粮食供应不足、赈济制度弊端以及官府弊政是救荒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清代山东地区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生活。虽然国家通过截漕、蠲缓等办法进行救济,但其实际效果我们不能明确判断。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历经灾荒的洗礼,逐渐在民间社会形成了一套救灾系统,形成了非官方制度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社会,国家作为肩负养民之责的权力实体,一直承担着灾荒中的救济职能。民国时期处于社会大转型期,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使传统的社会整合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国时期苏州地区的民间社会力量在灾荒救济中很大程度上承担并填补了因国家缺失而留下的空白,在维持苏州地方区域社会的转型和稳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清义赈对近代中国灾荒救济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强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救荒体制;使民间广泛地参与到灾荒救济中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外合作救灾新局面的形成,并最终促使中国近代赈灾体制得以初步确立。此外,它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和参与社会公益救助热情。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伊始,各地严重的灾荒使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饱受威胁.陈云以救灾防灾为中心,积极领导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与建设,并提出了相关的救济灾荒问题的举措或办法,如组织粮食大调运、实行国家救济与灾民生产自救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大规模兴修水利等,既为新中国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给后来的经济思想家们以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民间文艺、通俗文艺和大众文艺是历史上曾经依次出现过的审美文化形态,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那个时代的独特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它们在本质内涵、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传播途径及作品功能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间文艺是来自下层集体创作的口传文艺;而通俗文艺是下层文人个人志趣的文化表达。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建设正在展开的我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大学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入手 ,阐述了大学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及大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和劣势 ,探讨了大学科技园的开发模式和作用 ,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建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英汉谚语的语言结构与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同成语、典故和格言一样 ,是各个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谚语以其凝练、通俗、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富含哲理的特点而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块奇葩。谚语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身 ,是各个民族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从结构形式、修辞方法、语体特色、音韵和谐和语用功能方面对英汉谚语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加强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和对英汉文化异同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4.
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在交际中,人们需要根据社会语境各方面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然而,如果与一个人距离很近(直接接触)面对面地交谈和远距离———通过书写和印刷等技术媒介进行交谈传达的词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中庸”与“和谐”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方法论上体现出矛盾的存在状态及其对立统一;在价值观上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在社会生活中有利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它们在具有相同内涵的同时也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性。澄清它们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异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客观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分类可以看出,汉语词类中有数词和量词之分,英语只有数词之说。汉语中,量词具有独立的语法和修辞特点,英语中起着量词作用的是名词。在句式上,二者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汉语的基本数量句式可概括为"Num Q N"或"N Num Q",英语的基本数量句式为"Num N"和"Num Q of N"的形式。英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都具有夸张、比喻、委婉等修辞功能,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形合与意合是语言构建的外在表征,也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重要区别特征。指出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而在句子以上(语篇)层面,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是语用主体出于交际目的之需要在实际话语活动中的语用选择,这种选择受认知环境、文化认知范式、审美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在Levinson对指示词语不同用法的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对指示和照应的用法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指示和照应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分处两端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不同的指示语按照它们的不同用法分布在这个连续体的不同位置上。在指示语的释义过程中,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相反,它们是相互作用并呈现为一种互补关系的。语用照应的制约性是通过语用关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现代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内容的形成、发展和主要观点,分析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县域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提出了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应着重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法典专家建议稿婚姻家庭部分中 ,有关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一章在 2 0 0 1年婚姻法修正案的基础上 ,主要增加了反歧视原则、子女亲生否认、认领子女、强制认领、父母的亲权责任、禁止使用对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有害的惩罚手段 ,以及收养关系的有关规定。将收养法并入婚姻家庭法编 ,单立一章。祖孙和兄弟姐妹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在父母子女关系一章里专立了一节 ,并增加了有关扶养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 ,统一“赡养”“抚养”“扶养”为“扶养” ;增加了扶养的程度、方式、争议处理办法的原则规定 ,弥补了我国婚姻法缺少系统的扶养制度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