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孟昭奕 《社区》2008,(29):32-32
老北京人乐意在“煎饼”后边缀上“果子”两个字,我想大概是北京人喜欢讲个儿化韵,“果子”里里外外透着那老北京口音的韵味。煎饼果子摊儿现如今在北京城里的街头巷尾还是能觅到其踪影的,但是很少见到小时候推个玻璃窗作坊车流动叫卖的那种了。  相似文献   

2.
白明 《北京纪事》2010,(2):92-94
某人曾问我:“两杰伦喜欢收藏青花吗?他唱了一首歌,就叫《青花瓷》呢,”我说,周爷玩不玩儿瓷器,我哪儿知道呀?但那首歌我昕过。  相似文献   

3.
魏城 《华人时刊》2006,(9):70-71
收藏其实是个很私人化的东西,据说透过藏品,可以窥见藏者的种种隐私。故此文凡涉及藏家均用化名,以与国际通行的“保护隐私权”规则接轨。不过,姓名虽假,言行皆真。“小资玩洋,大款玩古”老贾是我过去在北京工作时的同事,现在一家大的传媒公司当高管,收入颇丰,名气颇大,但工作“相当”忙。就连这次约见久别的我,他都找不出上午或下午的时间:“这样吧反正中午我也要吃饭,我们边吃边谈”。  相似文献   

4.
“烧包儿”是老北京的土话。这句土话最初的意思是:侥幸得了一笔意外之财,激动得难以自制,弄得心神不大正常了。
  “烧”,是形容词,形容人火烧火燎的样子。在北京土语里,有时直接用“烧”字儿,比如说:“瞧他买彩票中了一个大奖,烧得他找不着北啦。”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儿、下棋、练武术……可哪样都没持久。大人们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没长性。”有一年,院里搬来一位邻居,在根雕厂工作。他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另两根传说是在挖一个老树根时,被一种不知名的毒虫咬伤后坏掉的。我便叫他“三指叔叔”,他也不生气。他人挺和善,却不爱说话。因为好奇,我总爱到他那儿玩。每次去都看到他在做同一件事:用各种各样的小刀在削穴其实是雕刻雪一块足有一米来高、小水桶一样粗、又老又旧的大木头。三指叔叔告诉我,这是一块黄花梨木老料,很珍贵的,他要雕一尊“观音大士”像。一天傍晚,我又来到他家。…  相似文献   

6.
买新房后认识了装修工小王,休息时我问小王:“老家哪里的?”他面带羡慕和遗憾地回答说:“东北吉林,你们北京人多好啊!”我告诉他:“其实你们的老祖儿也是北京人。吉林是女真人的发祥地,他们从白山黑水间一路拼杀到北京,统治北京一百多年,他  相似文献   

7.
中国真性感     
罗西 《社区》2012,(8):51-51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  相似文献   

8.
候建中 《北京纪事》2013,(6):110-112
说起“打鼓儿的”,《残冬京华图》里随处可见。不仅是因为过去旧社会北京城里操这种行业的人数众多,就如同当今满大街的“收废品的”;还因为那年头家里穷,三天两头和“打鼓儿的”打交道,卖一些旧物件疗穷救急。因此对“打鼓儿的”印象特别深。那年头“打鼓儿的”与现如今“收废品的”有相似之处,都是收购废旧物件。不同之处在于,“收废品的”以收购可再生利用的废旧物资为主,兼收旧家具、旧电器。  相似文献   

9.
安琪 《北京纪事》2013,(9):24-27
李福昌,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英国皇家火花协会会员。亚洲火花学会永久会员。从上小学收集火柴盒开始。到现在琳琅满目的李福昌火柴博物馆,他收集760多年与火柴相关的物件。他还用两年的时间在北京筹备举办了“国际火花珍品展”,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火花的历史和魅力。  相似文献   

10.
李琨 《北京纪事》2010,(5):96-98
每逢五四,人们就会想起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值此之际,我又找出我收藏的老外语辞典,发现原来“德先生”来中国已百年了,翻着手中的辞典,那些让人无法忘怀的收藏轶事也一一涌现。  相似文献   

11.
在在 《北京纪事》2014,(5):67-70
寒冬,北京繁华地段街角的一家咖啡厅。我还未落座,余世存便问我生辰。他看出我的疑惑,说:“知道这个,我就知道你大体的性格和命运了。”我问:“你觉得那是一种客观,而非文化?”他说:“是一种客观,只是人的寿命太短,显现得不是那么明显罢了。”  相似文献   

12.
心外无 藏     
苍山远 《北京纪事》2015,(7):102-105
可人爱的百年老相机 我和扬子年轻时候同住一条胡同,算是街坊,他手里有一架100年前的老相机.扬子的老相机平时从来都不让人看,喜欢收藏的人都有这个毛病. 用两辆"奥迪"换一架照相机,你说值不值?可扬子愣是说什么都不换.他跟我说:"最难的时候,我们家账面上只有1000多块钱.  相似文献   

13.
元尚 《北京纪事》2009,(8):91-94
喜欢收藏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专题收藏,另一种是凭自己的爱好收藏,喜欢什么就藏什么,没有一定之规。秦东苑就属于后者。这和他性格有关,他打小就是个见异思迁的人,什么东西看着好,兴趣马上就转移过去,几十年来的生活,用他的话说,是一路丰富,一路快乐。  相似文献   

14.
在早市古玩摊上连连上当受骗,买下一些仿古作旧膺品的我,遇到了吉师傅──北京古董市场的”大哥大”大约5年前,开始热衷收藏古玩的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到潘家早市逛逛。我想以有限的书本知识与更加有限的财力收藏几尊古代的铜佛。不料,精心选购了三尊造型古朴、锈必斑斑的“叫杆铜佛一*仁足仿古佗首的膺品、巾冱恤几?儿先了我一部书的稿费_正当我懊恼、困惑之际,好心的友人指若一位身并花格衬衫、在市场J:频频与熟人打招呼的北方壮汉说:“今後你若再想收藏个铜佛、铜镜什么的,就去请教吉师傅,他壑是说对、肯定不会错r吉师傅的…  相似文献   

15.
趣事     
《人生与伴侣》2013,(12):61-61
“熊孩子” 【靠谱的】我们班有一小男孩,貌似特别喜欢我。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老师,等我长大了我要和你结婚!”我心里有点小激动啊,正要说点儿什么,旁边一个小女孩幽幽地来了句:“等你长大她就老了,你还是找个靠谱的吧。”  相似文献   

16.
情系四合院     
听话匣子 我住的崇文区关帝庙街八号是一座老北京四合院。分里外两个院儿。里院儿坐北朝南是三间大北房。东西两间厢房。我家就住在西厢房。里院儿住着五户人家。外院儿住着三户人家。  相似文献   

17.
马年赏马     
吴惟 《北京纪事》2014,(1):105-106
正癸巳年岁尾,我走进十二生肖作品收藏家白大成先生的家。他位于胡同深处的住宅犹如琳琅满目的民间玩具博物馆。已届古稀之年的白先生是个老北京,从小在胡同里长大,自幼喜欢玩具。他属兔,七八岁那年买了个兔儿爷泥饽饽模子,兔儿爷玩。每到春节跟大人赶庙会,他总会买些风车、面人儿、糖人儿之类的小玩意儿。这个爱好一直伴他到老,以至于收藏玩具成为他暮年寄情之所在。白先生的玩具收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那时出现的跳蚤市场里出售的旧货、工艺品、小玩意儿等一应俱全。由于  相似文献   

18.
传统铜钱纹拼布是中国传统拼布中一种较为独特的工艺类型,因造型上形似中国古代外圆内方的铜钱而得名,其形式多样,工艺讲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的19件铜钱纹拼布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收藏家私人收藏4件和田野考察中收集的37件实物资料,通过实物研究和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铜钱纹拼布色彩组合规律及产生的装饰效果进行研究;并在分析内外郭框架、钱“肉”和钱“穿”三个部位的色彩组合的基础上,揭示铜钱纹拼布汇集群彩背后的色彩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19.
荷兰很安静     
GULU 《社区》2014,(32):34-35
我曾问他:“你为什么会喜欢荷兰呢?”他想了想,说:“小时候经常看到我妈用的那种‘靛青色’颜料就产自荷兰,上大学时崇拜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就是荷兰人,还有凡·高,工作以后谈成的第一份广告是‘荷兰乳牛’,去过的第一个欧洲国家也是荷兰,那宾馆的早餐,太丰盛了!”  相似文献   

20.
安琪 《北京纪事》2014,(2):60-62
正张琳是北京城里最早玩烟斗的一批人,其位于后现代SOHO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除了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烟斗,还有不少他四处收集来的古色古香的物件。十几年来,他从喜欢玩烟斗、收藏烟斗,发展成自己设计、制作烟斗,每支烟斗几乎都是刚一做成就被斗友们"抢"走。他说,制作烟斗是自己对烟斗之美的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