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志刚 《金陵瞭望》2009,(11):78-79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大号宝船,中外学者争论的非常激烈。为什么争论激烈,就是因为它太大,像足球场,如此大的宝船600年前航行在大海上足以傲视天下。许多中外科学家引经据典.纵横比对,争论不休。那么大号宝船到底有没有呢?  相似文献   

2.
六百多年前,郑和率庞大船队,先后七次远渡重洋,经东南亚、印度洋直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134万海里,为世界航海史上伟大创举,比哥仑布发现新大陆约早一百年。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和友谊,堪称睦邻友好使者。六百年前郑和庞大的船队从南京启航,所有船只均由南京龙江宝船厂制造,最大  相似文献   

3.
朱霞欢 《金陵瞭望》2010,(26):90-90
10月20日下午.郑和宝船复建庆典在南京鼓楼区扬子江大道1号“郑和宝船厂”举行。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朱善璐,市长季建业.市委副书记陈绍泽,市领导叶皓、钱继红、许慧玲、刘以安、周谦、金实、陆冰、徐珠宝、王建华,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李建生、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委副书记徐晶晶等领导及专家.  相似文献   

4.
由伟大航海家统帅的七下西洋之壮举,从明永乐五年(1405)首次扬帆出海,迄今已586年矣。今年,恰好也是哥伦布(1451——1506)从巴罗斯港启碇,横渡大西洋五百周年。对哥伦布的研究似乎已成为引人瞩目的热门话题,殊不知远在他之前87年,遥遥领先的我国航海家,早已开始七下西洋之壮举,率领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的庞大队伍,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肩负起经济交往、睦邻友好的重任。今天,我们无论从航行规模历程、人员组合、技术装备、物资交流、友好联系以至文献记载诸方面综览剖视,郑和均首屈一指,彪炳千秋,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5.
近年围绕英国学者孟席斯关于郑和环球航行的观点,学术界说法不一.查阅各类史籍及金石原件和家谱,结合明代的社会历史背景,郑和环球航海之说与史实不符,不能盲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十五世纪中、西方远航船队的比较 ,昭示世人郑和船队的伟大。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的辨析 ,阐明了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意图 ,追求“天下共主”的虚名和“贸采琛异”的耗费 ,给明朝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这是“埋葬”伟大郑和船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郑和(公元1371~1435年),十五世纪初期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世称“三宝太监”。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因跟随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被赐姓郑。晋封为内官监太监。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为迎接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召开,在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成立了江苏省纪念郑和筹委会,着重搜集、整理有关郑和在江苏的文物和史迹,在南京筹建郑和纪念馆,馆址选在原郑和府邸所在地——马府街的太平公园内。郑和原姓马,封官后即居于此,他原籍云南昆阳,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后因得宠于明成祖,赐姓郑。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派重兵镇守,设南京守备。洪熙元年(1425年)即命郑和  相似文献   

9.
郑和是宦官太监,此已毋庸置疑。然而,郑和究竟是内官监太监抑或是司礼监太监,这却在许多历史论作之中相互交替出现。因此,笔者谨就此问题,试将郑和所担任过的职务官衔这一脉络爬梳理清,或俾使史界学者在郑和研究中有所裨益。明朝的宦官与太监是有所区别的,虽太监必定是宦官,但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前者是阉宦之通称,后者却是职衔。《明史》载:“宦官,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  相似文献   

10.
徐福与郑和     
徐福与郑和田连谟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无数风流人物名垂青史,徐福和郑和便是其中重要的两位。他们不仅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而且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先驱者。他们一个去东洋,一个下西洋,开国际文化交流之先河,奠亚非各国友好交往之宏基,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贡献。他...  相似文献   

11.
古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明史·宦官列传》居首。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给他的赐名。郑和的原名“马和”,小名“三保”,官职名“内官监太监”,法名“福善”,尊称“三宝太监”。祖籍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知代村。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里。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与穆斯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昆阳的马哈只碑上,明确地提到郑和的祖父称哈只、父亲称马哈只,说明其祖与父皆曾前往麦加,朝过天房。受这种家世的影响,使郑和在幼年时期从耳濡目染中,获得如何经蛮荒,渡大海,战骇涛,破巨浪的知识和参与朝觐天房的经验。这种稀有的经验,早已给郑和提供了一个下西洋的景像,虽不完整,但至少使郑和头脑中有了西洋的轮廓,这在中世纪的中国,也惟有少数穆斯林家庭,才具有这种知识。  相似文献   

13.
《明史》中的《郑和传》,记录了我国著名的回族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史事和他建立的勋业。尽管该《传》详略失宜,错误之处不少,但仍是研究郑和的最基本史料。本文拟就《郑和传》中所记郑和事迹,表一管之见。 1 《明史》虽为郑和立传,可是内容却十分简单,该《传》全文不过七百五十多字,而对于郑和生平的记录,只有三十字。对郑和的出身、家庭、原来的姓氏,民族等,均茫无记载。修《明史》者对于这一个当时就闻名于海内外的伟大航海先驱,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他于15世纪初叶率船62艘,7次远航于东南亚和印度洋沿海地区和海域,传播中华物质文明,西渐中华王道精神;开创航海外交新纪;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不愧为洲际航海先驱.其勇敢的冒险精神,坚贞的爱国精神,改进航海技术的创新精神,彪炳史册.今天纪念郑和,对于我们提高航海技术,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以及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启迪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市、区教育局领导视察宝船小学开学工作2012年8月上旬,经过鼓楼区教育局部署,宁工小学成为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分校,更名为宝船小学。8月30日,新学期即将开学之际,南京市教育局张生副局长携宣德处刘鹰处长、人事处潘丹  相似文献   

16.
李士厚(1909—1985),云南省鲁甸县人,回族。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云南省委员会成员。早年毕业于云南东陆大学,之后从事教育工作及史学方面的研究。李士厚长期研究“郑和家谱”资料。1935年李鸿祥首先在云南玉溪石狗头村发现了“郑和家谱”,由李士厚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研究。1982年以来,数次往返北  相似文献   

17.
郑和远航开辟亚非航线,比15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早上80多年.如果郑和首先发现美洲进一步被证实,那么,郑和的创举有更深远的意义.郑和把中国古代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遍世界,对中国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郑和在南京的遗迹保存较完好,成为南京三大风光带之一景,为古都南京建成“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的滨江城市”的目标增添光彩,对提高南京城市的文化品位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上的壮举,但它没有象稍后的哥伦布发现美洲那样形成越来越强大的扩张潮流。本文拟从明政府及当时各阶层居民的追求的角度,探讨它的性质及其突然中止的原因。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我国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1、出于政治目的。这又可分为踪迹建文,耀兵异域,针对帖木儿帝国等几种。2、出于经济目的,具体说是为了经营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19.
论郑和的多元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是15世纪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在近30年时间内,他七下西洋,遍访30余国,迎送各国使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他的多元宗教信仰对其航海和外交事业的发展,起了布道铺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的海外交通史表明,航运与港口密不可分,互为依存。我们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不能不研究江苏太仓刘家港在这一壮举中的作用与地位,不能不研究郑和船队为什么要选择刘家港为启航港,不能不了解当时刘家港的港口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