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特点,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同时也体现为美的规律。作为美的规律,既是美的创造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美的内容的规定性。因此,对美的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对美的创造和发展的认识,也便于进一步对美的内容和本质的探讨。本文仅对美的规律和美的创造谈一些看法。一、美的规律的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类的生产特点总结为人类的本质特征,并指出这个特征也是美的创造规律。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  相似文献   

2.
“美的规律”这个重要的命题,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与动物的不同生产特点时指出的。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这样一段名文: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文中所提到的人用以衡量对象并因此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内在固有的尺度”,作为自然界最高的价值标准,它,不是别的,就是“人性”。因此,人类在衡量“对象”时,提出和解答着关于对象的一系列问题,也提出和解答着关于主体自身的一系列问题。人类对自身提出的问题及解答,即“人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美育可以把人类对美的追求深深地植入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心中,使他们在不断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过程中,心悦诚服地将外在的道德、法规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求,遵守伦理道德和社会法规不再是一种约束,而是充满了自由愉悦的和谐之美。人心多一份和谐,社会就多一份安定。而人类对美的追求则是人类的身心可持续地和谐发展的内在因素和根基。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艺术想象和幻想都是艺术创造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离开它们,艺术创造就无从谈起。但能否张得开想象和幻想的翅膀,创造出不同于现实世界而又符合生活事理的艺术情境,却是直接得力于人心理意识活动中的“内在”超越。所谓“内在”超越,是说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中受自身“内在尺度”的引导,对周围现实进行的超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  相似文献   

6.
“尺度”意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  相似文献   

7.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爱好美,追求美,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美在哪里?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生活中充满着美的事物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苍白,反映不出生活中的美或把本来是很美的事物写得不美?究其本,是学生的审美素质不高.不具备良好的审美心理,缺乏美的心灵和感受美的经验.故不能及时地发现、观察、鉴赏周围包孕着美的事物,找不到事物外形与内在的美的联系,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一句话,不能用艺术的眼光去认识社会生活,当然就写不出再现美,发掘美的文章了.  相似文献   

8.
现实美的创造,即人类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直接进行的创造。在本质上,它是人类关于自身生活的创造。人类的历史表明,现实美的创造是人类进行美的创造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领域,轻视和忽视现实美的创造是不应该的。只有认识和掌握创造现实美的客观规律,才能自觉地创造现实美,推动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更加有力地发挥美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文学角度谈民族心理素质,不同于西方心理学派把艺术归结为人的心理、生理活动。我们认为民族心理素质和文学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时,分析人不仅能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或内在)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说,无论精神产品,还是物质产品,都按照美的规律,体现人自身的意识和力量。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也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共同心理素质,并表现于相应的文化形态。解放以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理论上也开展了对文学民族性的探讨。一段时期中,曾侧重由风格上去概括这种特性,又以甲民族所有,必为乙民族所无为条件,事实证  相似文献   

10.
水工程是人类为兴利除害而自觉创造的成果,除了实用、安全的要求之外,还应当遵循人类创造的基本规律——"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水工程有着不同于一般工程建筑的特殊性,衡量其美学价值也应当从水工程自身特点出发。中国历史上的水工程,因距离统治阶级的直接享受较远,在美学价值方面一直不受重视,新时代的民生水利要求自觉追求水工程的美学价值。构成水工程美学价值的主要元素有:水体的形象美、水工程建筑物的美、附属物的形象美、工程与环境的谐调之美、地域文化之美、水工程管理中的形象美。  相似文献   

11.
艺术产品,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书中写道:“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这是对人类创造美的实践的科学总结。它简明地阐述了构成一切美的事物的根本原理。这条美学的根本原理,不仅指导着人类进行物质生产,而且也指导着人类精神生产。凡是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出的产品(物质的、精神的)一定是美的,反之,一定是不美的。  相似文献   

1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特殊活动领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文章试图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美"以及探究这种"美"的历史渊源和构成,并以此为指导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美.  相似文献   

13.
人要到达美的境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一部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在美化自身、美化社会中求生存、求进步、求发展的奋斗与创造史。人类为创造美付出了极大代价。人对自身的美化表现在着力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与发展,求得个体存在与社会规范、现实行为与历史规律的和谐一致,以此作为修善个人形象、净化个人情感、规范个人行为的基本内容,从而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人为了这一生活目标,总是自觉或不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作家一生都在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美是一切艺术追求的目标。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艺术,会使人们心旷神怡,对它一唱三叹,玩味无穷。人们鉴赏美的艺术,也是为了认识美、向往美、追求美的实现,要把美带到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15.
形象创造论     
人类的历史,是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自然的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偶然到必然地去创造美的科学形象(包括劳动工具及其物质产品等)和艺术形象的历史。 人类的形象创造有哪些特点?其脑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是怎样的?形象创造如何分类?有哪些具体规律?本文谈一点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6.
美学是人学     
在人文学科中,只有美学才对人及其生活作全方位、整体化、流动性的研究与把握,所以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学”。“美学是人学”不仅明确地标示了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意义,而且也意味着人及其生活的发展应当自觉地体现美的要求,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17.
宗教的美学理想和美学需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在能够按照“美”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他说“劳动创造美”,又说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①。换言之,人的审美需求、美学理想、美感意识,必然会体现在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与黑格尔把异化看作是绝对观念的异化、费尔巴哈把异化看作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不同,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人类社会中,各种异化,包括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经济的异化等各个方面,并进一步研究了这种人的异化在不同阶级那里的不同情况,表现出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但未作论证。因此,这一美学命题只有放在马克思美学观的整体里加以考察,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针对当时关于美是什么的讨论,马克思认为美既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但又不能离开人的感觉而孤立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人不只具有一般的能动性,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遗产,需要我们持久地、认真地、深入地加以开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美”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境界。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及其实现途径,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美学意识以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都应该是既与自然同一又与社会同一的。凡是美的科学技术,都应该是可以调节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身心关系,产生三大动态和谐,促使人类的主客观世界更臻于美化的生态科学技术,都必须限人类的自由自觉地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具有肯定性的联系。“生态技术美”应该是人类在改造主客观世界中追求的绿色美学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