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儿锦",又称"消经""小经",是中国穆斯林创造的汉语拼音文字,它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它曾经在历史上被中国的回族等穆斯林广泛使用,成为学习汉文、记事、通信的工具,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小儿锦"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成果颇多。20世纪30年代,白寿彝先生已开始关注和研究小儿锦,他于民国26年(1937年)发表在《申报》上的《从"小锦"说到边疆教育上的文字问题》一文是目前发现学术界对小儿锦最早的研究。本刊刊发此文,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2.
我国穆斯林包括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十个少数民族,人口1600多万.为尊重各族穆斯林的风俗习惯,我国政府规定了一些具体政策,对其丧葬礼仪等都予以照顾. 穆斯林有独特的安葬习俗.这些习俗是依《古兰经》、《圣训》及《伊斯兰教法》的规定而形成的.其特点是简单易行,朴实无华. 穆斯林的葬礼过程大致分为“洗”、“包”、  相似文献   

3.
拨开西方话语霸权的迷雾探求伊斯兰的本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古兰经》经文为依据,辩驳了当前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关于穆斯林“好战不宽容”和“穆斯林妇女服饰压制妇女的权益”的错误认识,论证了西方文明面临的问题根源在其自身内部,而非来源于外部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尹斌 《世界民族》2006,(6):24-30
穆斯林问题是当前欧盟内部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它的产生是欧洲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9.11”事件后,欧洲的穆斯林问题日益凸现,已直接影响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和走向。  相似文献   

5.
"百苗图"源流考略--以《黔苗图说》为范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进 《民族研究》2005,(4):74-80
“百苗图”是历史背景较为复杂的一种反映贵州古代少数民族的地方文献,其版本众多。据考,它们是源自清人陈浩著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关于其母本的产生历史,学术界纷争不一。《黔苗图说》是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一部较为典型的百苗图册页。本文以它为例,试对“百苗图”的源流做一些考证。并认为其母本并非某一时代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而主要是利用许多地方文献的相关材料编纂成册。  相似文献   

6.
拉什迪事件与"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阮炜 《回族研究》2004,(4):27-31
如果区区一部小说的影响大大超出了狭小的文学评论圈子 ,引发了一个或可称为“文明的冲突”的大事件 ,那么看似置身事外的中国人也应费心读一读。萨尔曼·拉什迪 (194 7— )的《撒旦诗篇》 (TheSatanicVerses ,1988)就是这么一部小说。它严重伤害了穆斯林的感情 ,引发了所谓“拉什迪事件”。这一世界性事件在世界文学史上所掀起的巨大波澜是前所未有的 ,而从根本上讲 ,拉什迪事件与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9·11”袭击、持续不断的巴以流血冲突 ,还有那硝烟总是散不去的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性质相似 ,都是以穆斯林为一方 ,以美英为首包括以…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格萨尔》版本研究首先应该区别早期版本和现代艺人的说唱本,论述如何辨别传统《格萨尔》早期版本的六道工序及其六大特征。即辨别《格萨尔》早期版本中“同一类题材”之间的“变异本”,从而确立其中的“善本”,也即“传统本”;再通过母题研究,按整体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生卒安排等内容,排列出《格萨尔》早期版本里“非同类题材”的各个“善本”之间的次序,从而揭示一整套《格萨尔》版本的源流及其完整体系。这个“完整的体系”也就是“传统《格萨尔》早期版本”,可分五大类:即《格萨尔》前三部、中五部、降伏四魔、十八大宗、后三部,共计35个部本。  相似文献   

8.
80年代 ,人类学曾经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写文化”大论争 ,其代表就是《写文化 :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与《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其核心问题就是民族志写作中的修辞、叙事的政治和策略等 ,对传统民族志提出反思和挑战。之后 ,一些人类学家鉴于“写文化”基本只是提出问题 ,却没有提供答案 ,于 1998年结集出版了《写文化之后 :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 ,试图提出一些可能的方案。反观“写文化”和“写文化之后”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对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般认为,伊斯兰教清真寺是穆斯林的象征,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缩影。本文将就清真寺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整个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谈一些看法。 伊斯兰教清真寺,阿拉伯语音译为“麦斯吉德”,意思是“礼拜场所”,后来逐渐成为穆斯林进行宗教及整个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圣训》写道:“谁若在早上或晚上去清真寺,在赴清真寺途中,真主就已在天国为他准备了席位。”穆斯林的每日五课(五时)、七日一聚(主麻日)、一年两会(开斋节和尔德节)的各种礼拜仪式必须在清真寺举行。—切婚姻丧葬都是由阿訇作证致词,颂经祈祷始得成功。穆斯林犯了教法,或彼此间发生了什么纠纷,也得到清真寺里由阿訇论“蒿空”(审理),或调解。所以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及其他许多社会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清真寺。  相似文献   

10.
熟悉的陌生人——读一部西北穆斯林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云 《回族研究》2000,(4):95-100
不仅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和学术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学研究也难逃“话语”和“权力”的分析框架。中国穆斯林史和回族史研究的统合与分离,则部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李普曼教授有关中国穆斯林史的研究并没有认同国内学者对穆斯林史和回族史所做的分野,他致力于陈述一部自然人群的历史陈述,而不是权力/话语体系下构建的“回族史”。即使是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性历史考察,他也摒弃了“穆斯林”这样的传统集体词汇,从更为具体的“穆斯林”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分析西北穆斯林的独特社会经历。这就是李普曼研究西北穆斯林史时所用的场景分析。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从宏观的方面讲,涉及到西北社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从微观的方面讲,则涉及到“穆斯林”团体、个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及其互动关系。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不仅有助于祛除集体名词对西北穆斯林史的不当描述.而且有助于阐明穆斯林在中国形成陌生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小经"文字产生的背景--关于"回族汉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国回回人先民母语的转变与"小经"文字产生的相互关系问题.回回人的先民在从外来移民转变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即同时操汉语与波斯语的时期,其时代大致在元与明初.目前保存下来的早期回族汉语标本可上推至明初.回回人的"双语时期"约结束于明中期,这时多数回回人已经不懂波斯语,其母语也演变为"回族汉语"."小经"文字的产生当在此后.  相似文献   

12.
"消经"日记《正大光明》与普洱马阿洪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普洱马阿洪,名寿清,中国伊斯兰教陕西学派云南籍著名阿洪。在清朝同治年间参加陕西回民起义期间,用“消经”撰写了一本“随军日记”———《正大光明》,简要记录和回忆了那时回民起义的起因、经过、“受抚”谈判的情况、“善后”的安置、义军的活动、开支账目、作者的感想、回民被左宗棠大肆屠杀以及义军悲壮逃难的历史等。本文以普洱马阿洪一生的历史和陕甘回民起义为轴线,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根据民间调查、口头传述和文本资料,对普洱马阿洪的生平、著述略作介绍,以期引起更多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历来对回族族称的解释仅限于正统的历史考证的方式。本文认为 ,虽然回族族称有其历史的客观性的一面 ,但在现实发展中又逐渐显露出其非历史的主观性的一面 :即作为文化主体的回民在特定文化氛围之中对自我的阐释 ,这些阐释体现在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及回族学者的著述之中 ,并流行不衰。从历史的考证来看 ,回族族称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但在作为穆斯林的回民看来 ,这里体现着来自造物主的意志 ,即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种自我的文化表述 ,其中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是回族文化 (说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 )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4.
自从有了回族书籍,回族古籍整理工作就从未间断,它是书籍阅读与利用并使知识不断延伸与再造的内部要求,并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具有学术规范的现实意义。现存400余种回回古籍正处于流散、损坏之中,编辑《回回古代全书》(纸本、光盘)的构想若能付诸实际,可彻底挽救这批濒临灭亡的珍贵古籍,并辑佚、复原主要著作,为深入开展回族文化研究备一份权威性的基础材料。最后,就现代书籍中有关郑和的错误记载,通过考证原著,对《航海图》的编著者、郑和朝觐等议论纷杂的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5.
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化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迁移、经济转型的过程,它还是一个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地处宁夏平原南部的吴忠市是一个回族聚居区,吴忠的城市化进程对回族穆斯林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宗教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宁夏吴忠伊斯兰教发展现状的实地调查,考察吴忠回族伊斯兰教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和去向,探讨吴忠回族伊斯兰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调适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群体互动的视角研究了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流动穆斯林大量进入大城市给回族社区带来了重要影响:(1)增加宗教氛围;(2)为清真寺职能发挥提供物质支持;(3)协助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4)解决"清真饮食难"问题;(5)改善文化结构,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城市回族社区也在几个方面影响了流动穆斯林:(1)职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为流动穆斯林提供生存空间;(3)提供宗教功课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和平台;(4)促使流动穆斯林自身实现文化转型;(5)相对在家乡而言部分流动穆斯林宗教生活淡化。总之,流动穆斯林促进了大城市回族社区和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适应了城市生活方式,促进了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Sino-Muslim relations rest upon an informal socio-spatial hierarchy according to which some Muslim groups are more of an asset and others more of a liability. In this informal hierarchy, Hui Muslims are closer to the center than any other Muslim group because they are Sinicized, seen as religiously moderate, and mostly live in proximity to non-Muslim Chinese neighbors. Central Asian Muslims, most notably Xinjiang’s Uyghurs, are more distant from China’s notional center and seen as culturally more alien and prone to religious extremis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this socio-spatial hierarchy and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Sino-Muslim relations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etal terms. It concludes that, despite problematic features from a western-liberal perspective, the hierarchy continues to enable the Chinese majority to manage a set of otherwise challenging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8.
Chinese Muslims have actively maintained religious endogamy. However, no research has assessed the role of local residential context in individual Muslims’ marital choices, nor have sociologists examined the heterogeneity in individual Muslims’ responses to such contextual influences. Using Chinese census data between 2000 and 2005, this paper offers a first investigation of such micro–macro interactions among the Hui, the largest Muslim ethnic group in China. Specifically, we test the effect of the Hui's residential concentration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on individual Hui's marital choices (exogamy/endogamy/singleness) and how this effect varies by gender and age. Several major findings emerge from our multilevel discrete-time competing-risk models, highlighting the impact of contextual factors, but also a level of individual resilience against aggregate-level cultural forces. While at younger ages, Hui can still afford to wait to contract an endogamous marriage; with aging, they started to choose exogamy to fulfill the expectation of universal marriage.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疆回族教育观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回汉两个民族教育观念的对比,探寻新疆回族教育落后的观念原因。在原因分析中还进一步指出了对传统宗教文化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境遇和各民族间的交流程度是影响新疆回族学校教育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1931年至1937年间,经考试选拔,我国35位回回穆斯林青年分六批先后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回回穆斯林"有组织的留学",这批留埃学生学成后都成为了民族的精英和国家的栋梁。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对当时中国的回回穆斯林学术界、宗教界、教育界的先贤们更加崇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