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左传》复句有一套结构形式,除了语调和停顿外,还采用代词、省 略、对偶排比句式、句中语气词“也”、[主·“之”·谓]结构和[主·“而”·谓] 结构、关联词语,它们有机结合,构成天然浑成的一体。  相似文献   

2.
《春秋三传》中“实”字的使用《左传》最多。“实”在《左传》中充当主语、宾语、谓语、状语,能修饰形容词、动词、副词。除表示对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强调、肯定外,还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实现。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起判断词、假设连词的作用。从“实”和“是”、“寔”的关系,可窥见其功能之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把”字句的误用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把”同后面的词语所组成的介词结构没有着落。 作为介词的“把”不能作谓语,“把”同后面的词语所组成的介词结构也不能作谓语,它仅仅是修饰语,要求修饰后面的动词。如果“把”字句中动词谓语残缺,那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安方言中宾语前置句中的“把”插入、零谓语“把”字句、“把NPV得”及“把NP一V”结构的成因分析,认为这些特殊的处置式“把”字结构与光杆动词的接受度、语义的凝固与脱落、社会环境因素、历史遗留等方面息息相关;同时,从语言内部来看,宽泛的“处置义”及谓语使西安方言对“把”字句包容性更强、使用面更广。  相似文献   

5.
汉语立法文本中有一种“者”字句式,即句子主干的主语是一个“者”字结构,表示法律规范的假定,分项则复指“者”字结构之内的一个名词性结构。“者”字句式的直接来源是《大清新刑律》,其源头是日本《旧刑法》。“者”字句式来源于黄遵宪对日本《旧刑法》的翻译和改造。黄遵宪对日本《旧刑法》“者”字句式之“上下‘者’字结构”进行直译,对日语的“时”字句式等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左传》中以连词“况”作为关联标志的复句,在对“况”字句的句法形式作全面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种句子的语义结构和语用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通过语义角色、语义指向的分析以及对句法成分“省略”问题的讨论,力求深化关于“况”字句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动宾谓语“被”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这种句式谓语的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谓语或谓语的中心部分是个动宾短语,我们称之为动宾谓语“被”字句。例如:①敌人被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②坦荡的江水,被犁出一道道的波浪。(陆星儿《风暴,又是风暴》)③喜富的村长被撤了职。(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这类句子的基本结构模式是:N_1+被N_2+V+N_3这里的N_1代表主语,V 代表谓语动词,N_3代表V 的宾语,N_2代表介词“被”宾语,在句中可隐可现。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的“所”字,除48个非“所”字结构名词用例外,其它419个都分布于“所”字结构。这些“所”字的句法功能,与句子所省名词相当,也能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从语篇结构上讲,能够起语义照应、提起话题、音律和谐的作用,还能使整体结构的语义指向与语篇表达的核心意义保持一致,并能使许多非自足句走向自足,使隐晦的结构和成分走向显性。这些特点充分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是具有指代作用和自足功能的显性助词,有使篇章意义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悔》为基础,同时参阅了明、清的十几部白话小说,对《金瓶梅》的“把”字句作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分忻。得出以下结论:1、“把”字句动词语义不指向“把”字宾语的反向结构在明代已发展成熟;2,“把”字句动词的发展变化促进了“把”字在意义与功能上的虚化;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之后为常例;4、“把”字宾语已发展成熟,在动作未发生时,其所指并不存在的表确指的宾语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1.
空阔深邃的审美空间──略论绝句的两极对立结构王尚文《艺概》以为“绝句取径贵深曲”,“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1]。绝句或二十字,或二十八字,篇幅很短,容量很小,如果一泄无遗,一读便尽,即无艺术可言。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云云,张枯《宫词》‘故...  相似文献   

12.
“之字结构”是指古代汉语中“主语 之 谓语”这种语法形式.如:1、季孙之爱我,疾灰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2、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荀子·说林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相似文献   

13.
在94年第二期《教学月刊》上,刊登了一篇题目叫做《〈信口活剥崔颢诗〉阅读练习》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认为下列两句话的句子成分的划分是正确的。1.[当我在人群中艰难地穿行时,]脑子里│[常会]冒出(一个)问题:这批股民、准股民究竟是|同位语|从那里来的?2.令人感到沉重的|是[当证所券门前人声鼎沸时,]图书馆|[却]出现了(全国性)的“萧条”。根据《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系统提要》)的精神,我们认为这样划分句于成分是不够规范的。首先是主语、谓语的界分标志不规范。在《系统提要》中规定:…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请”字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因其屡见不鲜,亦不属僻见难词,对它似乎无需“关注”,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觉得有些学生对“请”字的词性和词义有时却很难准确地辨别,常常提出疑问,查阅有关资料又诸说不一。如: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②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 ③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字典》疏误再议朱城对于《汉语大字典》中偶尔出现的疏误,笔者曾撰《〈汉语大字典〉疏误举隅》一文,作了一点拾遗补阙的工作[1]。尔后在翻检中,又发现疏误若干条,在此试作再议。一、书证偏晚例卒(3)步兵;后泛指士兵。《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  相似文献   

16.
对于《等韵固经》止摄合口中等照组字韵母的拟音,历来分歧较大。有的拟为[ч],有的拟为[u],有的拟为[y]。本文认为拟为[y]比较合理些。  相似文献   

17.
《拍案惊奇》“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搜集《拍案惊奇》“把”字句用例的基础上,从种类、主要动词及其附加成分、否定式三个方面对《拍案惊奇》的“把”字句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和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明代,“把”字句除表行为方式和处置以外,还产生了不表处置的“把”字句,此外,还出现了无主要动词呼应的“把”字句;2.在《拍案惊奇》中出现了动词带动态动词“过”的“把”字句;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字结构之前为常例.  相似文献   

18.
再论“也”对“亦”历时替换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江先生《“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前半部分对“也”的来源讨论较详,后半部分对“也”、“亦”的历时替换谈得很简略,只从出现频率的发展状况得出“也”、“亦”完成替换的时间应是元初,未能解释“也”能替换“亦”的原因。本文针对这一论证尚不充足的地方展开深入讨论,通过比较“亦”、“也”各自所在句子的形式及其谓语结构类型的历史发展状况,指出:表层语法形式的精密是“也”最终取代“亦”的根本原因。“也”字句为什么有这些发展呢?这跟“也”的口语词性质很有关系,因为它在口语中习用,而口语的发展比书面语快,口语中的一些新词和新的结构形式必然会先与“也”字句结合,再影响到书面语中的“亦”字句。随着白话势力的强大,书面语渐渐由文言文变成白话文,“亦”也渐渐失去了地位。“也”字句发展基本成熟、“亦”字句停止发展是在宋末元初,正与李文所说的替换时间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认为 ,“得”字句的语义、结构中心在“得”后成分上 ,所以“把墙刷得白”不能说 ,是因为“把”字句表示一种处置 ,其后的谓语必然蕴含着实现这一时体意义 ,而作为有“把”的“得”字句中心的“白”是单个性质形容词 ,本身不包含实现这一时体特征 ;我们对范晓先生《复动“V得”句》一文中的用三个平面观点解释一种“得”字句提出一点疑问 ;对张豫峰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发表的两篇论文中的观点和学风问题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20.
[摘要]本文认为《生经·舅甥经》中的“狂水”应是“水”的讹体,“水”指酒是比喻的说法,近代贬称酒为“黄汤”也是由“”而来。《光世音应验记》中的“”不是“喷”,应是当时方言词“凭”的记音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