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是与人类生物性智慧结构相适应的社会性智慧结构。文化进化,既是生物智慧结构的更新,也是社会群体智慧结构的更新;既是生物智慧向社会群体智慧的外化发展过程,也是社会群体智慧向生物智慧的内化发展过程。文化进化的宏观阶段.与人类生物智慧结构进化的层次相对应。文化进步的最基本因素,不是物质生产力的进步,而是由群体智慧结构进步所决定的知识生产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羊羌的词义关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甲骨文形体结构的特点及前人对羌字的考释文字是人类进行交际的约定俗成的可见符号系统。一切文字和符号都是社会进化的产物,并且都有其表达、传递和储存信息的功能,但处于不同社会阶段的文字,由于发展变化的原因,对于文化信息的表达和传播却是以不同的风貌呈现于世的。正因为有了文字和符号的有效刺激,人与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屏障才得突破,信息、情感、知识才得以构通交流,社会的组织才能有大规模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积累才能有不断的实现。文字记录语言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即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联系方式是具…  相似文献   

3.
基于合法性、公平正义与正当程序之上的公务员法治思维既要关注由外在学理模式变成内在思维模式即内化于心的过程,更要强调由内在思维模式转化为外在行为模式即外化于行的过程。内化于心的过程需要加强法律教育推广法律语言运用、在实践中强化法治思维以及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文化中的涵养等来促成;外化于行的实现需要以法治思维引导中国治理、激励依照法治思维运行的权力行为以及依照法治思维监督权力行使等来支撑。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生物与文化"的双重进化过程,这一过程使人类在其所有行为的表达上均具有"双重属性","双重进化"及"双重属性"是人类面临所有困境的根源,这些困境在双重进化的前提下是不能根除和回避的,人类对此决不可视而不见。唯一可能缓解人类社会两难困境的方法是:调控人类文化进化的节奏,处理好"双重进化"及"双重属性"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最大限度的使人类与自然有序、和谐、健康并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联觉音是指其语音和所构词具有某种相似含义的语素。它不仅具有语言生成功能,参与新词的认知与构建,还间接地、 隐喻式地用特定的符号表达特定的文化规范。以联觉音sn-为例,对英语联觉音符号外化、内化、隐喻化过程进行演绎,展现 其“贬”的文化认知属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符号与人类意识的语言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与人类意识有一种共生关系。人类意识内容的表达使以人声为媒介的语言符号得以形成 ,语言符号也在人类意识的表达中得到发展。然而在人类意识外化要求下产生的语言及其派生形式对人类意识的表达也有某种局限性 ,语言表达的人类意识是人类意识中需要外化及语言形式所能外化的部分。在以往的研究中 ,过分地夸张了语言对人类意识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7.
促使大学生“内化”的认知顺利“外化”为良好的行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为程序理论模型是基于心理学用于描述人的认知一行为转换过程的理论模型。运用该模型,文章将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描述为由情绪控制、观念控制、自我控制三个控制过程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化”过程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德教育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公德教育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追求教育方式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道德教育的实施方面,应该把理论与实践,显性与睁陛,内化与外化等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类使用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表达某种意义。但意义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必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受着一定文化的制约。因此,从人类语言的根本属性考察,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形式和建构手段之一。文化人类学认为,语言并不是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结构系统,也不是发自本能的机械的“刺激和反应”或得自遗传的“天赋”机制,而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性和人本身的一部分。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符号动物”,而…  相似文献   

10.
非语言交际是符号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具有语言一样的社会文化属性.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行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规则,了解这些规则,对于正确使用非言语语,提高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人类从开始学会使用工具到现在的后工业化时代,经历了内化、外化到再内化的过程。此文提出工业设计的再内化理论,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再内化设计是后工业设计的必然趋势,是非物质社会的具体体现,我们设计师应该运用这种理论去指导我们的设计,从而达到适合性的、可持续性的设计,满足人的自然和个性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彭丹 《新天地》2011,(12):331-332
文章是文化的载体,它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语言不是凌空存在的,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语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符号体系。语言是思想的现实,它是人认知、情感、操作的体现,它具有道德的、情操的、审美的特征,它是丰富的、生动的、多彩的。文章是作者以心灵的内存感官觅得社会自然的真趣,融人语言的神韵中去的。所以有人说:“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农民观念的转变、现代化素养的培育、各种能力的提升,相应技术的获得,这离不开语言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一方面是由语言的符号属性、工具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并通过它在信息传播中的介质功能、在社会发展中的建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的助推力来体现的;另一方面也是与乡村振兴过程中新发展业态的形成、现代化生产生活环境改变所致语言使用环境的变化相关。农民的语言交际范围不断扩大、语言传播对象显著扩展、语言传播的载体发生巨变、对农民语言传播技巧与策略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要不断提升其语言习得能力,尤其是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交际能力,这是走向现代化的基础性语言能力;要不断提升他们的语言传播能力、语言技术处理能力、语言管理能力等提升性语言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并发展农民建构性的语言服务能力、语言文化建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关键要素,而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是其专业成长的基石.对教育现代化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征展开分析,并明确其必要性.以湖南工程学院为案例,从内化、外化和互动三重维度出发,来构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认为内化取决于教师主体,外化在于机制和环境创设,互动是多元整合的过程,最终实现高校外语教师跨越式发展,达到"教育现代化2035"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以人为主体的外因内化和内因外化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如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样,外因内化和内因外化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这表现为:彼此同因、彼此依存、彼此转化.外因内化和内因外化既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又彼此有区别,除内涵不同、内化和外化的方式不同、以及内化和外化后的存在形态不同外,还表现在三个方面:方向相反、效应不同、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史证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也就是人的实践能力的演进过程。与此相关,人的精神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内化和外化,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成哲学、宗教、法律、艺术、道德等等文化现象,并模塑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这种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会形成一种定势,制约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独具的特色。艺术,是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的感受、感觉和思想的综合记  相似文献   

17.
行为程序模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使大学生“内化”的认知顺利“外化”为良好的行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为程序理论模型是基于心理学用于描述人的认知-行为转换过程的理论模型。运用该模型,文章将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描述为由情绪控制、观念控制、自我控制三个控制过程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化”过程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层面,人类心智可以进行二元切分,社会文化因素是二元切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语言层面,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切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两个层级,社会文化因素与这两个层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发展心理学和社会进化理论可以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提供理论基础,但二者对语言符号系统的论述存在重大差别。话语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动态部分,是社会建构论者和认知语言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语言符号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将已有的认知语言学成果应用于语言的功能分析不失为一种融合研究的捷径。  相似文献   

19.
非言语交际是符号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具有和语言一样的社会文化属性,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语言交际有其自身特点,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行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规则,了解这些规则,对于正确使用非语言行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遗传的选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遗传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和能力的社会化(对象化)与个体化(内比)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动物界不具有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发展样式,动物只有生物个体遗传,后代继承的只是生物学属性和本能,其适应生活的能力只有经历个体生命的全过程才能达到前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动物只有缓慢的进化而没有发展。人类具有思维和语言,思维使人突破了生物学的界限,使人得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把自然力转化为实践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大大扩充了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语言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其它人际交往手段,使人得以结合为社会,使思维活动和对象性活动的成果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成为可能,并产生了社会文化。人类文明成果的存在和传播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个体发育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代的递进。动物界所具有的生物遗传发展形式为人类社会的社会遗传发展形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