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导致了英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其中举足轻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论述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特点与影响,揭示其历史必然性,指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是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完成和英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极为关键和必要的一步,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英国宗教的重要转型时期,即英国从一个天主教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新教国家,最终完成了亨利八世发动的宗教改革。在宗教改革中,政府运用其职能,用立法和行政手段促使广大天主教徒转变信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则加以严厉打击,从而确保了宗教改革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英国亨利八世时期进行的宗教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它仅仅是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指出虽然宗教内容的改革并没有彻底改变天主教,但是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上它却是开启了英国脱离教会控制、弱化王权、加强宪制、扩大人民权利的大门,这是英国走出中世纪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4.
天主教在中世纪的精神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位于教会组织顶端的罗马教皇拥有至高的权力。而以国王为首的世俗政权也要求对教会行使权力,这就引发了教皇权与王权间的斗争。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最先拉开对教皇权威的挑战的序幕,确立了王权至尊的地位,导致教皇权在英格兰的衰落。国王成为世俗和教会的最高首脑,实现了政教合一,亨利八世成为真正独立的专制君主。  相似文献   

5.
自亨利八世在英国开启宗教改革运动,宗教冲突就一直充斥于16、17世纪英国社会变迁的洪流之中。长期的宗教冲突给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也在宗教冲突的长期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是存在千年之久的教权与王权二元并立的政治格局在宗教改革完成后彻底终结;另一方面是宗教冲突直接推动了17世纪两场宪政革命的爆发。在此作用下,至17、18世纪之交,近代英国宪政体制初具雏形,议会主权原则、新教国王原则及人权原则等英国宪政的基本原则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6.
都铎王朝(the Tudors)时期,英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自亨利八世到伊丽莎白一世的数十年间,英国王室的宗教政策虽有起伏变化,但是民族利益至上是其基本原则。它通过世俗封建专制君主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与资产阶级要求自身发展相结合而表现出来。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西班牙及它控制下的罗马教会,这两个阶级联合起来,它们之间有斗争,而且愈到都铎王朝后期,斗争愈加尖锐。但是,他们在共同利益下的联合,是英国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开启了英格兰作为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序幕,16世纪后半叶英格兰民族意识出现了井喷状态,地理大发现引发的全球化和海洋文化转向促使英国作家采用新的视角书写海洋,通过叙述群岛故事来构建英国性,海岛民族成为英国性的核心内涵,危机和希望共存的海洋启示演化为民族政治的修辞表达。海岛意识在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催生了英格兰逻各斯中心主义,其他民族成为他者。此外,海外冒险使得英格兰人对海洋和国运之间的内在关系产生了相同的认知,英格兰演化为以重商主义为核心的新兴经济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13,(11):8-9
鬼屋传说 几乎所有鬼屋都源自一些不幸事件。英国诺福克郡的布里克林庄园,自它的主人亨利八世的王后安妮·博林被砍头后,就成了著名的“亡魂之家”。  相似文献   

9.
伊丽莎白一世英国都铎王朝女王(1558-1603).亨利八世的独生女,l533年9月7日生于格林尼治.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通晓拉丁、法、意大利等语,信仰新教。1558年继位以后,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富强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政...  相似文献   

10.
希拉里·曼特尔的小说《狼厅》一反正史的叙事传统,除了描写皇宫贵族,还关注各阶层人物的人情冷暖,具有强烈的新历史主义色彩。小说不是用单线突出国王亨利八世历史形象,而是用复线发掘和刻画了策划人克伦威尔、改革派和保守派以及经受磨难的边缘人等,在宗教改革背景下不同阶层人物的行为、遭遇和内心世界,再现了16世纪初英格兰政治、宗教及经济状况,勾画了鲜活的历史景观。  相似文献   

11.
《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基于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生活史,与其所属"国王剧团"年轻同事约翰·弗莱彻合写的一部历史剧。在该剧收入"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1623年出版)之前,它另有一个剧名《一切都是真的》。剧中不同的文体特征显示出,戏中场景由莎士比亚和弗莱彻分别执笔。在结构上,《亨利八世》明显具有晚期莎剧的某些浪漫特征。此外,在所有莎剧中,该剧的舞台提示最为丰富。但莎剧中的历史只是莎士比亚为舞台演出而写,绝非真实历史。本文详细梳理历史中真实的亨利八世与戏剧中莎士比亚打乱历史时空的戏说。  相似文献   

12.
从托马斯.莫尔的生平和创作来看,他的思想归属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他在早期猛烈抨击罗马天主教组织的诸多弊端,后期则反对宗教改革运动。在莫尔的重要著作《乌托邦》中提出的公有制理论有着古典和基督教双重来源,从他的乌托邦思想出发,可以解释他与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及英王亨利八世的分歧。  相似文献   

13.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 4位君王的婚姻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亨利七世是结束内战、寻求和平的婚姻 ;亨利八世是内政外交及个人感情兼而有之的婚姻 ;玛丽女王是为了信仰的婚姻 ;伊丽莎白是终生陪伴王位的婚姻。这些既反映出他们婚姻背后复杂的政治背景 ,也反映出这一时期英国封建国家的政治走向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亲历了英国王权由极盛转向极衰的过程,当亨利八世登上权力顶峰的时候,已经为后来王室与国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莎士比亚的创作始终没有脱离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堪称一幅历史与社会的画卷。  相似文献   

15.
英国乡绅的兴起固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基本的因素应当是亨利二世的军事改革、商品经济的兴盛、圈地运动和宗教改革。乡绅的兴起打破了英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加速了英国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堪称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教科书。它取材于英格兰历史,反映了英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具体描写了英法百年战争、三十年红白玫瑰战争以及英国宗教改革等历史大事件。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体部分是两组四部曲,它们构成了一整套前后衔接的连续剧。《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为第二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为第一个四部曲。莎士比亚为什么先写《亨利六世》上、中、下篇与  相似文献   

17.
都铎王朝王位的巩固者亨利八世的历史地位问题,在最近中外英国史史学家的评价中,有一种意见认为他是一位“完全、极为残暴的暴君”。(注一)这种完全否定亨利八世的观点是片面的,对此,个人不敢偶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活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现,是受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的;因为阶级斗争的条件不同,由这种斗争产生的政治人物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个人对这位历史人物力图作初步的探讨,误谬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英国都铎王朝早期君主凭借强大的君主权威,增加王领面积,没收修道院地产。随着封建收入减少、战争因素等造成的财政开支加大,"土地财政"成为都铎君主弥补财政短缺的重要手段。从16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开始,都铎君主实行"土地财政"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土地从教会和国王处转移到世俗贵族等有产者手中,英国王室丧失了财政独立的基础。从长远来看,肇始于亨利八世时期的"土地财政"政策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敛财手段,为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09,(5):14-15
玛丽-罗斯号 于1509-1511年建造而成的玛丽-罗斯号是第一批可做到舷炮齐射的船只,并得到亨利八世国王的偏爱,被形容为“海洋上一朵最美的花”。这艘船舶的诞生标志着英国海军已由中世纪时“漂浮的城堡”转变为伊丽莎白一世的海军舰队。  相似文献   

20.
约翰·威克利夫(JohnWycliffe,公元1320-1340年)是14世纪英国著名神学家、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威克利夫生活的时代,英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首先介绍、分析威克利夫的生平及其改革背景。然后从五个方面重点论述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即:(1)提出"神恩统治论",反对教会特权;(2)主张没收教会财产;(3)主张废除教会强行规定的繁琐仪式;(4)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廉俭教会;(5)提出以《圣经》权威来取代教皇权威;反对天主教基本教义"变体说"。这些理论和主张,不仅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宗教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