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区域主体和重要依托.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是一个伴随国家大规模西部开发而阶段性向前推进的过程.从西部开发视域看,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五和“二五”时期为起步阶段;“三线”建设时期为推进阶段;西部大开发头十年为突破阶段.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已进入了由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时期.由于民族地区特殊性,决定了政府主导型、资源开发型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推力.但从根本上来说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性产业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
社会冲突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主体之间的一种基本的互动方式,对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研究社会冲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社会冲突的涵义、根源及功能等三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为拓展和深化社会冲突的全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法治国家建设与公民人格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两个基本目标。只有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对公民人格现代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两者的内在关系,实现法治国家建设与公民人格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和同步协调发展,更好地理顺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驱动问题上政府推进与自然演进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法治国家建设必然使权利、平等、责任、创新等法律的元素逐渐成为现代中国人意识的元素。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是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要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基本战略,必须真正树立人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重要途径,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真正认识到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资源优势,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自1993年以来浙江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提出和三次较大的调整。遵循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结合新的情况,认为:应淡化各市县“分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应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审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应重视整体推进区域现代化,慎用定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三农”工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之“三重逻辑”的背景、“三个现代化”的任务与“四项遵循”的原则构成了其基本意涵。立足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把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现代治理三个基本着力点的前提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旅游发展的历程、特征和趋势的基础上,将“旅游中国”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突破将“旅游”与“社会”视为两个独立并行领域的二元思维,可对中国旅游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嵌交织的复杂图景展开更具整体性、整合性和历史深度的刻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旅游发展“黄金十年”的社会效应已远远溢出其经济产业属性:对内,旅游是体现人民主体性、创建和美家园、塑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旅游即社会生活,进而在中国多区域、多民族、多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下,通过构筑互动交流的旅游“融空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通过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旅游外交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在全球互动中推进文明互鉴,增进文化自信。旅游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话世界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8.
生态和民生是新时代两大热点问题,两者结合又衍生出“生态民生化”和“民生生态化”的新思路。其中“生态民生化”的主体是“生态”,目的是发展生态促进民生,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民生生态化”的主体是“民生”,目的是促进各项民生工作的均衡性与可及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为此,要认准“人口规模巨大化”的基础位置,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探索“三次分配”的运转模式,最终不断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 ,我们告别 2 0世纪、迎接了 2 1世纪的到来。在 2 0 0 0年 ,同全国一样 ,新疆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初步摆脱了前两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状况 ,生产、需求、效益等均呈现出稳步回升的态势 ;企业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及“三年两个目标”基本实现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党中央关于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极大地鼓舞了新疆各族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这一切为新疆经济的进一步回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 0 0 0年新疆经济运行基本评价与分析一、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环境背景2 0 0 0年是“九五”计划…  相似文献   

10.
目标定位17年来,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在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在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达标过程中,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并于1994年提前六年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苏南三市市委、政府,围绕着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已拟制出跨世纪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暨现代化总体规划,提出了通过“三个率先”,即率先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具有现代功能的城市化格局,将苏锡常建设成为经济繁…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理解当前农村代际关系演变的重要变量。通过对华北农村的田野调查发现:遭遇现代性的农民家庭面临着新一轮经济危机,表现为家庭再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家庭发展目标的增添;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并顺利推进家庭再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代际合力为主要形式的人力动员模式成为农民家庭的优先选择;虽然代际合力有助于推进农民家庭再生产,但其建立于两代人“自我开发”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家庭和村社伦理为这种“自我开发”提供支撑。代际合力的提出不仅把家庭研究纳入到“微观—宏观”互动的视野中,而且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代际交换模式”,为理解当前农民家庭再生产和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可以总结出三条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要面向当代“中国问题”,必须以时代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化时代”与“时代化”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现代化的三大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考察近代以来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虽然时序不同 ,国家有别 ,途径各异 ,体制悬殊 ,但仍然有其共性 ,具有内在的三大规律 :“多元演进”规律从总体上揭示了经济现代化的状态和趋向 ;“立体互动”规律从某个现代化主体 (国家或地区 )的角度 ,揭示其经济现代化的运行规律和发展机理 ;“多因决定”规律主要从横断面来分析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揭示其发展效率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小康”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既吸收、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符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体现了强烈的 时代特点.它初步回答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步骤等重大问题,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脉相承,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时空政策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提出的时间上“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空间上“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是邓小平时空政策的基本内容 ;空间上的“两个大局”围绕时间上的“三步走”运行及“两个大局”互动的思想 ,是邓小平时空政策的基本特征 ,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理论依据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党的基本路线 ,是邓小平时空政策实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张一雄 《江苏社会科学》2023,(2):157-165+243
“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中心命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实推进必然包含法治现代化,在法治现代化中,行政法治的现代化不可或缺。以法哲学为基础的整体系统观的引入,为法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方法论。中国行政法治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牢固的实践根基、高远的价值取向。基于整体系统观的方法论视角,为推进中国行政法治现代化建设,在宏观层面上需从“理念引领—顶层设计—模式塑造”三个维度升级行政法治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打造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模式;在微观层面上需加快构建完备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持续健全高效的行政法治实施体系,逐步加强严密的行政法治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兵团年鉴》于1985年启动并于1986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出版22本。22年来,《兵团年鉴》忠实记载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记载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和兵团各行各业的重大事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进展,为服务和推进兵团的“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其与“两个务必”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三个务必”的提出有其充分而深刻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它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论的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汲取等基础上的,具有“辩证统一”的体系构成、“一体两翼”的结构布局、“一故两新”的演进脉络、“融通互动”的作用机制等。“三个务必”思想内涵丰富、历史意义深远,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激发磅礴动力,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确具体路径,为丰富党员干部精神世界提供根本遵循,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究竟什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是否已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关于第一个问题,本文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只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政府则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对于第二个问题,本文则针对我国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传统观点,分别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术创新产出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我国企业已开始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相似文献   

20.
虽然“公共服务”一词产生已有百年历史,但关于“公共服务”的概念、范围、供给主体、行动逻辑和功能定位等“基本问题”至今依旧存在理论认知上的分歧与争论,不仅影响了公共服务实践,也削弱了公共服务效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厘清公共服务的“基本问题”,是公共服务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必需。基于对公共服务“基本问题”论争的反思,本文认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情境中,理论上应强化公共服务的“公共性”特质,在实践中要坚持“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合理确定服务内容,深入推进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其工具价值与政治价值的平衡,实现公共服务从回应到前瞻的功能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