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通感,就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某种新鲜、深刻的感觉,有意沟通各种感觉,从而更形象地描写事物,渲染气氛、意境,表达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不同类型.如果从通感的表达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直接式通感、半直接式通感、间接式通感三种类型.一、直接式通感直接式通感即直接用跨越感官(传统的五官)的界线把几种感觉组合起来,创造通感象.它的特点是在两种感觉之间直接发生挪移.不用任何的间接语言过渡,直接式通感在语言表达上常以修饰关系、补充关系、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出现.修饰型的直接式通感在语言上表现…  相似文献   

2.
通感(也有人称之为移觉),原为文学创作中的专用术语,属修辞手法之一种。然而,通感或移觉在音乐(特别是歌曲创作)中,是否也具有相应的功能和效应呢?本文拟联系《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的教学体会,断想与浅见,愿闻明教。一、文学的通感现象通常,人们在感知某一事物对象时,往往认为,一种感官只能获得一种感觉:眼所见为视觉;耳所闻为听觉;舌所尝为味觉;另有嗅觉、触觉等。五种感官分别可获得五种不同的感觉。殊不知,这五种感官所获五种感觉,有时也可彼此交错、跨越,在大脑中形成互为联系  相似文献   

3.
论审美通感     
审美通感是感觉的转移 ,审美通感可分为感觉通感、表象通感和多重通感。审美通感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审美通感的形成在于审美客体的相似相类和审美主体的各种感官的相通  相似文献   

4.
文学修辞的目的是使作品形象、生动、具体,通感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能把人的各种感官感觉沟通起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与体味的余地。通感被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中,设计师通过调动起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受,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园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设计师自我内心深处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5.
通感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从钱钟书先生的著名论文《通感》发表以来,“通感”已成了人们熟知的术语了。然而因为通感是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现象,故在理解和使用“通感”这个术语时颇多混乱和误解。文学中的通感描写实质上并不是心理学上的通感症的表现,但是它又是与感知心理密切相关。在客观方面它取决于感觉之间的固定联系;在主观方面则来源于感知的类比变化。从根本上来说通感描写是一种语言现象,只存在于语言表述之中,它产生的前提是语言的概念体系的指称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感既是生理或心理现象又是语言或文化现象,在英汉语言词汇里通感语义现象随处可见,通过对比分析英、汉感觉形容词词义转移之间的偶同、迥异或无对应性探讨通感对感觉形容词词义转移的影响,并提出在理解或翻译此类形容词的派生意义时应考虑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作品中,为增强艺术感染效果,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这种心理现象就叫“通感”或“移觉’。 通感,一般是“词语的移用”,即临时改变搭配关系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借助于事物间的相似点,转换一种形态,让人更易理解或印象更深。从这一点来讲可说是它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严格讲,比喻是展示喻体这种形态,而“通感”是同时展示两个形态,不分主从,而且两个形态的内涵发生了挪移,借助于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似点互为沟通。其实,通感是一种审美感觉的表达,它追求的不是形象感如何。而是一种对事物间特殊内在联系的贯通,并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具体说,“通感”这种现象渗透着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和联想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通感描写初探陈爱璞我国古典诗歌名作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者运用了通感描写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本文试图以古典写景诗为主,对我国古典诗歌的通感描写现象作一约略探讨。通感,就是人们的各种感觉(视、听、嗅、触、味等)的互相沟通...  相似文献   

9.
论通感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阐述了通感的主要分类方法,系统分析了通感的认知结构和语义特征,指出通感要涉及沟通感觉和被沟通感觉以及两种感觉的相关事物和相关特征,进一步揭示了通感的赋予本体不可能感觉的特征和词语超常规搭配的创造性本质.  相似文献   

10.
通感作为一种生理、心理和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通感亦被大量地运用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一种多维的感觉和独特思维.本文从三个角度探讨了通感在翻译中的作用,体现了通感手法在翻译中运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主体与外在事物的联系,第一道窗口是感觉,人的一切意识包括审美意识首先是从感觉开始的。博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文艺创作者正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在生活中涉猎着一片片灵感的浪花。他们的感觉是神奇的,不仅具有洞察幽微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互相贯通的心理功能。这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便是艺术通感。在文艺创作中,通感的产生是艺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通感》一文的发表 ,标志着通感作为一种审美理论、艺术理论的正式产生。其后 ,将通感作为一种修辞表现手法、感觉心理现象及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的感受 ,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足在于 ,未能重视人与自然、感觉与心觉沟通这些通感研究最为重要的宗旨和层面。  相似文献   

13.
通感隐喻是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其映射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域向另一个或多个感官域映射的认知过程.Talmy的动力图式理论是能够解读通感隐喻动态映射过程的重要理论模式.文章根据通感隐喻产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认知角度将通感隐喻分为三种类型:感觉挪移、表象联想和意象感通,并运用动力图式理论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通感隐喻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以期论证在动力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认知解读的可行性并揭示通感隐喻背后所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感是一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文学作品中通感现象是心理感觉之间的交叉使文学形象的情感色彩或情绪感染得以强化的一种方法。通感是艺术家(特别是以语言为材料的文学家)创造才能的高低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与“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理想相一致,朱自清是以其独特的心灵来炼制他感性强烈的“诗性语言”的。精微奇特的生命感觉和艺术感觉,丰富奇俏的表象联想与想象,艺术通感的高频率运用,使其艺术语言成了他主体感觉与心理意象外化的符号;情绪、情感与心理意象画面的交融揉合,不同色调、风格、句法构造的丰富多彩的抒情文字的生成,又使其艺术语言成了他主体情绪与情感外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16.
通感探微     
自1962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以来,这个概念已逐渐定型并广为流传。什么是通感呢?通感是人的感官相互沟通,不同的感觉器官同时作用于某一客观形象,从而产生新颖深邃的境界,令作品形象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一种审美感觉。比如臧克家在《春鸟》中这样描绘歌声:“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歌声本诉诸于听觉,但将它比附为星星后,成了视觉形象,于是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了。更奇特的是诗人居然可以从象星星的歌声里听出“灿烂”来,只有视觉才能感知,所以听觉视觉再次高度融合,创造出了迷蒙美妙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近年来,人们对通感的认识基本趋于统  相似文献   

17.
通感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习惯基础上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现象,它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红或黄色会自然地想到火、太阳,从而产生热烈、温暖的感觉;看到绿或蓝色会自然地联想到水、天空,从而产生凉爽、寒冷的感觉,所以前者常被称为暖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时,会觉得心旷神怡;阅读一本情节奇妙有趣的小说时,会感到津津有味。我们还可以从大风海涛中听到咆哮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济慈颂歌隐喻的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修辞学方法,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对济慈诗歌中的通感隐喻进行解读,运用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详细分析和阐释了济慈颂歌中的通感现象,并进一步指出其通感已跳出了传统修辞学范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诗艺形式,对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济慈颂歌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9.
通感是人所具有的特殊的感觉方式,具有美感特征。调动感官、展开想象,打通视听、激活审美,全面感通、意境全出,可视为通感在审美欣赏中的主要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感,即把视、听、嗅、味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茶文化典籍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为研究通感提供了很好的语料。品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和享受,人们在品鉴佳茗时观茶色、察其声、闻茶香、品其味,心无杂念、和谐宁谧,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同时都直接参与其中,而生理学上人的五官又是相通的,因此,无论是在茶诗这样的诗歌体裁中还是《续茶经》这样的描述性文体中,都不乏应用通感手法的佳句。该文以《茶诗三百首》和《续茶经》为研究语料,在搜集和统计数据后对其中的通感现象进行分类,并对如何翻译好这些茶典籍中既是生理或心理现象又是语言或文化现象的通感进行了探讨,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