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我国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恶化,对农、牧业生产以及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本文从水资源枯竭、土地沙化、工业污染等方面阐述了气候变暖给我国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关注气候.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2010,(3):10-12
在有“雪域高原”之誉的西藏自治区,壮美的山川。茂密的林海,碧绿如翠的湖泊,奔流不息的河流,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旅游者的眼球。而今,这一切已不再是唯一最美丽的景色。徜徉其间,一道道崭新的景观——安居房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3.
在山川、湖泊广布的青藏高原,藏族民众以湖泊为中心,创造了适应高原生活的信仰系统和知识系统,赋予湖泊神性、人性和灵性,并且从生活角度对湖泊来历进行解释。藏族湖泊来历传说"泉水成湖"母题与汉族湖泊来历传说"地陷为湖"母题构成了中华民族湖泊地方传统知识的重要类型,也从生活观念、意义表达,以及叙事逻辑、母题构成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西南边陲,有一片广袤、宁静和生机盎然的土地.这里既有白雪皑皑的山峰、湛蓝深邃的高原湖泊,也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高原地带特有的珍禽异兽,这就是瑰丽而神奇的西藏.  相似文献   

5.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之间长期以来争执的地区,全称查谟·克什米尔。它面积19万平方公里,位于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和中国之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该地区风景秀丽,气候良好,多山多谷多湖,高山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山谷地带碧绿如茵,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冬暖夏凉,春华秋实,素有“花雪丽国”和“地上天堂”之称。  相似文献   

6.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疆,面积1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人口189万多,藏族占90%以上。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1日。境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是我国湖泊最多的省区。全区有草场8.25亿亩,占总面积的44%以上,森林9400多万亩,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二。西藏的地热、太阳能、风能资源也很丰富。  相似文献   

7.
通过长江源头第一乡--唐乡小型牧业社区的人类学考察,阐述当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是全球变暖等自然因素导致,也不局限于经济发展等因素酿成,本土人群主体性被忽略、人与高原生态环境之间游牧文化链被冲击甚至被打破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人与自然之间,不仅是依存和攫取等功用性关系,还存在着文化联系.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群以自身千百年绵延的文化理念及行为与当地环境达成协调一致,当这种文化关联被外来文化冲击至岌岌可危甚至断裂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本土文化的存在危机都将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8.
2007年,人类迎来了又一个暖冬。百年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也引起了人类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就气候变暖问题向全球发出警告:“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包括纽约、孟买、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淹没”。让人欣慰的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签署的《巴厘岛路线图》,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一座新的里程碑。此前,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其减排承诺也只到2012年。《巴厘岛路线图》的签订,是承接《京都议定书》应对气候变化新一轮国际协议谈判。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并可能很快超过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国,目前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西部地区依靠广阔的环境容量,具有控制和抵消温室气体排放的功能,在缓解气候变暖方面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9.
高原现象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一个瓶颈,许多因素会导致产生高原现象,但生理因素是最为根本的.研究"高原现象"生理因素是对运动员的"高原现象"控制及制定克服方法,提高训练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通辽市9个气象台站4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台有很好的代表性,进而用通辽台1950年1月至2003年12月54年的完整资料,从通辽市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可能蒸发量与湿润度及风沙日数等方面详细分析了通辽市的气候变化特征.阐述了气候变暖给通辽市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生态环境防治时策.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