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牛 《老年人》2007,(1):14-14
安徽省定远县原县委书记陈兆丰,以权谋私,共向全县37个乡镇的干部卖出110顶“乌纱”,平均每顶价值1万多元,从而成为安徽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巨贪“县令”。  相似文献   

2.
章法 《老年世界》2008,(19):38-38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家庭人口结构一般来说是一家有四五个孩子的“梯形”结构,70年代一般是一家有两个孩子的“正方形”人口构成,老人都有子女陪伺在侧。到了21世纪的现在,却已是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倒三角形”,子女少且忙碌,使无偶老人更显孤寂,“再婚”便成了单身老人面临的一个安度晚年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3.
一心  安子  沙漏 《女性天地》2007,(12):4-7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全国十个大中城市养宠物的年轻人中,有34%的人认为养宠物和养孩子没什么差别,甚至有17%的人认为养宠物比养孩子更有乐趣。结婚生子本来是人生中的大事,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和希望,难道“宠物”真的可以代替孩子吗?本期话题,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丁宠”一族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生两个孩子     
有了“单独”家庭可生二孩的政策后,我终日欢喜。太好了,我可以生两个孩子了!平日我妈常看着我感叹:“将来我和你爸只能进养老院了。四个大人,两个孩子I怎么照顾得过来啊!”想想也是,现代社会,工作竞争压力大,交通又堵塞,用在自个生活上的时间肯定减兜一旦双方父母生病需要照顾,孩子绝对是顾此失彼。但一家各有两个孩子就会好些了,一下多了两份力量。而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亲亲的兄弟姐妹为伴,多好啊!  相似文献   

5.
陪读火爆,老人成为一道风景 现如今,陪读现象已蔚然成风,家长陪孩子做家庭作业,陪孩子上培训班、兴趣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已然成了陪读家长的生活目标。学区周围自发地形成一个个“陪读小区”,“陪读小区”的出租房火了……某市陪读大军中流行着一种说法:三年前,在外国语学校附近买一套小户型,等孩子毕业时房价已飞涨过半。只要有心想把房子出手,便有下一拨儿陪读父母出高价买。  相似文献   

6.
有“以法治国”的提出,有“以德治国”的提出,又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法”“德”兼治以“构建和谐社会”,善莫大焉。朱穆的《崇厚论》问世以后,反响很是强烈。可是时过不久,他遇上了一件很让他反感的事。那是朱穆在做县令的时候,有一名叫刘宗伯的汉子,这人就连当时士人都极讲究的母亲新丧、要为母亲“守孝”都不顾,脱下孝衣就来拜见朱穆,说尽好话恳求在县衙里给他安排个差事,朱穆成全了他。朱穆做了侍御使,刘宗伯又远道进京求见,恳请再给他谋个体面一些的差事,朱穆又成全了他。后来这人经过一番不干净的活动,时来运转做上了银印青绶二千石秩位的高官,爬得地位比朱穆还高。再见到朱穆,他竟是好像根本不认识朱穆。  相似文献   

7.
我渐渐地老了,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早先我管教孩子,如今,孩子却“管”起我来了,动不动就向我发“指令”,什么这个“应该”、“必须”,那个“不准”、“不许”等等。  相似文献   

8.
大军 《老人世界》2013,(9):22-24
所谓“拼养”,就是几个家庭组成一个小圈子,每到节假日或其他时间,将几家孩子集中起来,由其中一个家庭轮流照看。这样,家长更自由,孩子更快乐,这种方式已成为当前不少年轻父母的新选择。调查发现,多数家庭赞成拼养,认为有利于孩子成长,不失为育儿新招。但也有一些人持谨慎态度,认为有悖于传统。还有法学专家表示,“拼养”孩子存在一定风险,家长们要谨慎对待。那么,“拼养”会出现哪些法律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  相似文献   

9.
暑假过半,上海天平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马骊时常还能接到家长的电话,要求将孩子送进社区暑托班。“原本计划招25个孩子,报名的家长就有50多人,还有很多外区家长打电话咨询,要把孩子‘塞’进来。”  相似文献   

10.
大概在六七年前的某个下午,一个无关痛,痒的小会议上,我开始被人称为社工“专家”。这真是一个不良的开始,从此以后,我开始义无反顾地维护起社工的形象,否则总觉得对不住“专家”这个称谓。我听不得别人说社工的坏话,稍有质疑就要据理力争,像个偏袒孩子的家长,看谁的孩子都不如自家孩子长得顺眼。  相似文献   

11.
Karen,52岁,美国人,在北京生活已有13个年头。她是“希望之家”的创办人,8年来坚持筹款帮助孤病残儿童做外科手术,至今已经有101个孩子在这个“家”里恢复健康并被收养。  相似文献   

12.
柳哲 《当代老年》2013,(7):22-23
今年59岁的娄宗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14年前,他与妻子李桂凤,收养了第一个孤儿,此后,先后有34个孤残儿童加入到“爱心大家庭”中来。这些年中,夫妻俩经常是刚抱着一个孩子睡着了,又被另一个孩子的哭声吵醒了。不少孩子身有残疾,娄宗全夫妇就带着孩子们四处求医。10多年里,两人先后承包过沙石场,办过企业,为这些孩子,花掉了近200万元的积蓄。  相似文献   

13.
张小失 《金色年华》2007,(12):29-29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李白的孩子趁私塾先生不在,独自溜出去玩耍。很不幸,他遇见一位老奶奶。众所周知,那老人家正满头大汗地磨铁棒。前期对话在此省略,最后,老奶奶告诫李白:“孩子,读书学习犹如磨铁棒,功到自然成,铁棒磨成针。”可那李白不听则已,一听大惊,撒腿就跑。回到私塾,被先生抓个正着,问其故,李白哆嗦道:“有个老奶奶为了得到一根针,  相似文献   

14.
幽默笑话     
《金色年华》2010,(8):64-64
心情一样 那天我和两个好朋友去喝咖啡,其中一位有个1岁的独生子,我们聊起那孩子似乎长得太快了。孩子他妈妈说:“将他穿不了的衣服丢掉好难过,因为我知道他再也不可能变回那么小了。”  相似文献   

15.
小咖 《老年世界》2014,(4):25-25
成家立业之后,刚刚感觉自己像个有担当的大人了,却在忽然之间,发现父母变成了“孩子”,时而天真时而霸道。  相似文献   

16.
参加孩子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作报告的是来自著名高等学府的教育专家。开讲不久,专家发给每人一张纸,标题是“你是完美妈妈吗”,下面列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你每天都关注孩子的情绪吗?”“你经常对孩子夸奖和鼓励吗?”“你在孩子面前是否都展示出最好的一面?”“你时常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吗?”等等。每个答案都有得分,全都达到相应的标准才算完美妈妈。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     
《老人世界》2013,(1):62-62
埋头写作的父亲,对在旁边打闹的两个孩子很不耐烦,大声吆喝:“不要吵了!”孩子不敢闹了,委屈地呆坐一边。一会儿,妈妈进来看见,高兴地说:“你们真乖。”  相似文献   

18.
世相     
担心孩子被歧视家长虚报“官职”
  “学校的报名表,还要登记家长的单位和职务,孩子入学跟家长职务有什么关系?”广州幼升小报名接近尾声,在等待小学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反映学校太现实,入学报名还要“拼爹”,一些身为普通职工的家长为了孩子不被歧视,不得不虚报“官职”。
  张先生是一名普通职工,他带孩子入学面试时拿到一张家庭信息表,上面要填写详尽的父母资料,包括工作单位、职务等等。“我感觉这跟入学无关啊,但又必须填写,为了不给孩子拖后腿,让他在学校受歧视,我跟太太商量了一下,填上了‘副经理’一职。”张先生苦笑着说,“我后来在同事中一打听,他们都或大或小地给自己封了个‘官’。”  相似文献   

19.
阳苓 《老年人》2007,(9):28-29
今年66岁的乡村医生蔡笑晚,行医多年,在浙江瑞安一带颇有名气,但他最有名气的还是将5个孩子培养成博士,1个孩子培养成硕士。为此,他被人们誉为“人才魔术师”,并成了中国目前“最火的”父亲。一如他的的名字,“笑晚”,笑得最晚,笑得最好!  相似文献   

20.
浅谈师爱     
王素芳 《职业时空》2008,4(7):82-82
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们要像做母亲一样做老师,一桩桩小事都会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一个个抚摸,一个个眼神,都会让孩子感到老师是爱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