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面临深刻的时代变革。在百年变局背景下,美国冷战思维却呈现出回潮态势,表现在极化意识形态差异、打造排他性集团阵营、鼓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三个方面,加剧了世界的分裂与对抗,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美国冷战思维的回潮源于其在世界“东升西降”变局下的霸权护持焦虑、国际秩序分化裂解态势下的领导力重塑需求以及国内政治极化撕裂背景下的外部矛盾转嫁倾向,维护霸权领导地位是其核心成因。面对当前冷战思维回潮下美国对华遏制围堵的加剧,中国可从保持战略定力,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应对风险能力;促进合作共赢,主动管控中美分歧;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意识形态风险急剧上升,对其进行防范与化解面临着全新的境遇和挑战。当前,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坚持预防风险与打击风险并重,采取积极地风险应对举措,对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打好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攻坚战的时代课题作出有力回应。具体而言,要树立科学思维,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首要前提;缔造多方合力,形成意识形态安全齐抓共管的协同联动模式,这是关键基础;强化技术赋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治理优势,这是核心要素;夯实阵地建设,增强阵地的风险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这是重要支撑;完善制度机制,形成常态化的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和实践机制,这是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史学界就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性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一)洋务派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改良主义运动”(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或认为洋务运动“有改良维新的意义”(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二)“洋务 相似文献
6.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当今世界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这一论述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促使“大变局”向世界人民所期盼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7.
明朝万历年间,广东诗人区大相曾以翰林院官员身份参与了中朝军民联合抗倭的“壬辰之役”,并写下一批有关这场战争的诗文.区大相诗具有鲜明的纪事诗风格.诗中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这场战争的心态变化,揭露了一些正史不曾记载的史实,探讨了中朝军队难以取胜的原因,分析了这场战争对明朝政权的损害,并希望认真总结这场战争的历史经验.区大相“壬辰之役”纪事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木瓜之役”的本事乃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风潮。之前学界对“木瓜之役”个案的探讨,大多将其作为一个“事件”,并以围绕作家生平研究的模式展开,以期补足鲁迅在杭州任教期间的生平经历。本文试图打破“事件”的边界,从近代史研究的路径入手,对“木瓜之役”的本事“师校风潮”予以还原,进而勾勒被作家生平所遮蔽的政治文化语境,管窥清末公共舆论中的权力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学界对中国近代史考察的不断深入,晚近变局中的蒙古王公家族由"局外人"到"局内人"再到"局外人"的反转演变曲线清晰可见。乌梁海氏既是晚近著名的蒙古王公家族,也是文学家族。喀喇沁人学习汉族文化始于色伯克多尔济,成就于旺都特那木济勒,发扬光大于贡桑诺尔布。旺都特那木济勒遭逢清史上的最初变局,他对此保持缄默,所以他始终是变局中的"局外人"。贡桑诺尔布生逢内外交困的光宣大变局之中,他以诗文记录自己的步伐,做变局中的"局内人"。时代发展至民国时期,贡桑诺尔布游离于政治转型和文化转型之外,逐步蜕变成时代变局中的"局外人"。管窥"局外人"与"局内人"的心路历程,可以深入了解多元文化多族共存的清代文学在20世纪前后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数学中的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为形而下之数 ;哲学中的“三生万物”、“函三为一”、“数成于三”、“道成于三”和“物成于三”等为形而上之数。它们包含着丰富的“一分为三”的思想 ,能够对“一分为三”作出比较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家族与徐达、常遇春、郭英三个功臣家族之间的联姻,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明立国后,这一集团式的联姻进一步扩大,成为皇室与勋臣联姻的核心。随着懿文太子夫妇去世,集团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引发了导致皇权更迭的“靖难之役”。“靖难”成功的朱棣随后加强与徐达、郭英家族联姻,清除常遇春一系在集团中的影响力,朱徐常郭婚姻集团一变而为朱徐郭婚姻集团。此后,皇室与徐达、郭英家族的联姻也渐渐难以为继。宣德以降,宗室婚姻制度渐趋严格,影响明初政局六十余年的朱徐常郭婚姻集团也淡出了历史。 相似文献
12.
文学批评理论的物转向,既拓展了文学的阐释空间,也打破了传统二元论的批评模式,形成了一种反向批评的研究方法。在物转向过程中,物叙事研究最具特色,物叙事将动物、植物、石头、玩具、布匹等沉默之物在文本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因此,在文本阐释中,沉默之物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物感,激发人类想象;具有物性,参与叙事活动;形成“活力之物”,再现“事物间性”的动态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道学传统上由濂溪的《太极图》之第二圈出发并结合象数易学上的《河图》与"天地之数",构成了其基本的宇宙生成论模型并以之为其伦理学思想服务。而王船山对这一传统进行了批判,他对"五行"做了去实体化的处理,重新诠释了"天地之数",将其中的思想范式由"借天为说"改为"自天而说",把传统象数融入到对于以"神化"为核心的气学宇宙论之生成学说的诠释当中。 相似文献
14.
禚明亮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6):76-79
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海泽龙撰写的《青年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于2021年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凸显了青年政治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视角”与“中国立场”,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青年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该书夯实了青年政治学的理论之基,开拓了青年政治学的实践之维,构建了青年政治学的系统逻辑体系,是关于“青年政治学”的原创性理论研究的尝试。该书的出版是青年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命之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思想阐释,它一方面似乎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所冲突,另一方面又与“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逻辑产生某种张力。结合孟子整体的思想来看,“性命之辨”背后能够反映出孟子在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实践论中的多层次内涵,特别是能够看到孟子对于天人关系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有着非常多元的解读。在“性命之辨”的思想背景下,孟子将“天”与“人”分别在本体层面和实践经验层面进行了相应的区分。在他看来,需要在经验层面对天人之间的分别进行定位,才能提供一个自下而上的道德修养路径,而这一路径的终点则在于达到“天人合一”这一最高的道德修养目标。在此,孟子的天人观就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而进一步具有了道德实践论与方法论的色彩。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孟子的天人观提供了一个独特且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金川战役,摧毁了金川地区旧有的统治秩序,同时也引起了金川地区整个社会的巨大变迁。这种社会变迁包括人口变迁、宗教变迁、经济变迁、文化变迁等各个方面。过去对金川之役的研究不少,但是对战争所导致的社会变迁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对这次战役所引起的社会变迁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7):172-181
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秦代以及西汉前期,儒士的社会角色依次经历了教化之儒、纵横之儒和贤良之儒这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教化之儒产生于西周,主要负责贵族子弟的教化工作。春秋末期出现的纵横之儒则是生存于乱世的儒士群体参与贵族政治的产物。西汉初期,纵横之儒极其活跃,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制礼作乐的实践派,发挥荀学的理论派,依隐玩世的滑稽派,奔走诸侯的游士派。汉初的纵横之儒不仅对汉初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汉初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极大。汉武帝即位后独尊儒术并施行推恩令,于是汉初活跃一时的纵横之儒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贤良之儒则继之而起,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主体,并始终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的诗文和人生实践活动,表现出强烈的“三自”精神;在道德修养上,重视“自修自养”的自主精神;在人格上,坚持“在上不骄,在下不谄”的自重精神;在人生实践上,践行“欲与稷契遐相命”的自强精神。王安石的“三自”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心"是南宗禅学的核心概念.从慧能强调众生的当下之心以后,南宗禅承继提出"平常心"和"无心"的概念.南宗禅的"心"论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基本宗旨,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会通了般若学和佛性论,直接受到达摩禅和牛头禅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