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春夏之交出现的学潮,令人震惊,发人深省。这次学潮无疑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心理沉沦和挣脱的一种选择,但结局却走向了反面。它启示人们,研究大学生文化心理及其正确导向,防微杜渐,培养“四有”新人,实在刻不容缓。 一、西方社会思潮回光返照下的心理骚动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第2反抗期”,西方社会思潮的猛烈冲击,不仅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宣传”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引起了学子们心理的骚动不安。  相似文献   

2.
心理品质教育就是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属于升学独木桥上的“落水者”,他们带着心中的阴影进入职业高中大门,如果不能及时消除由于升学竞争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发展其健全的人格,他们就难以扬起远航的风帆。因此,心理品质教育就成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1)懒惰型:这是属于意志的范畴,表现为贪玩、上课常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爱动脑筋,意志薄弱怕困难。2)自卑型:有时偏重于意志心理状态,有时偏重于情感心理状态。这些学生或由…  相似文献   

3.
人老最怕懒     
正人老了照样能发热发光。但精彩晚年的前提是,让身体和大脑都活动起来,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才能让身心都保持在最佳状态。所以才有"勤奋是长寿的伴侣,懒惰是短命的朋友"这样的说法。人到老年,由于体力和精力都在走下坡路,多数老人会出现容易劳累、不爱出门等生理懒惰,以及不接受新事物、不学习新东西等心理懒惰。懒惰会让全身各系统处于松弛状态,使得老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熏陶的结果。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并初步定型、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心理不成熟,认识问题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灵脆弱,据《教育导报》2000年1月28日报道:32%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平稳性等10个问题,对北京30多所中学,500…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二十年代最后一个年头,福克纳推出他的《喧哗与骚动》,他说这是他“投注感情最多的一部书”。二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喧哗与骚动》已成为他的代表作直到今天,批评界依旧用这部小说代表福克纳的文学生命,甚至说它是二十世纪美国小说的最高成就。《喧哗与骚动》是由四个人的四种不同的视角叙述出的四段“故事”组成。在这种晦涩的叙述结构中,人们说到康普生一家的衰败过程。康普生先生聪明,富于同情心,但又懦弱自私,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大学生,我们关心的热点大多集中在他们的学业、身体健康、考试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校学生中的厌学、懒惰、缺乏上进心、考试舞弊、早恋等现象,很大程度上归结为缺乏良好的心理状况。如果班主任特别是辅导员对这些现象采用简单的、强制的办法,将适得其反;如果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则会达到良好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必须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正确地和辩证地对待事物,不随意受外界客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根据广大青年的特点和需要,生动活泼地、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十二大文件汇编》107页),这是我们党指导共青团工作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是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前提,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基础。一、生理、心理的一般特点当前在校大学生均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这个年龄表示,他们的体力、智力、社会意识和道德行为等,都已达到或接近成熟的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有与儿童或成人不同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虽已露出迷人的朝霞,可人们依然难以轻松地舒展一次微笑,焦躁、困惑、失衡、逃避、紊乱、复杂的不安情绪还在不时地袭扰着人。不仅个人如此,整个民族文化心理都处在一种新的“青春躁动”之际,与千百年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相比较,即使与二十年前相观照,近二十年民族心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特别是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现代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的鸿沟变得愈来愈宽。那么,怎样看待这种变化?本文在历史与现代的背景中对传统文化心理特质与文化。动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力求作一客观地分析,对民族心理中的人格价值意识、道德…  相似文献   

9.
孙东 《家庭科技》2011,(11):37-37
许多人常常抱怨自己活得苦、活得累,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常常用放大镜看苦恼,把一丁点的郁闷和坏情绪都放大了,顾影自怜,最终难以自拔。其实,用好你的“心理放大镜”,生活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郁闷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闷作为一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消极的精神状态,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取向的单一性、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认知模式的不合理和情绪调节能力的低下以及来自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当前大学生郁闷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郁闷心理的疏导既需要学校转变育人观念、改进育人方法,更需要大学生自身提高整体素质,主动排解郁闷情绪。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青年的研究不外乎是从两个方面开展的。一是与青年外观的行为活动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二是青年自身内部的心理活动。然而在这后一个方面过去往往着重于从普通心理学的意义上对个体青年的研究,也就是说更侧重于研究个体的青年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和个性等心理过程及其心理的生理机制这些方面的问题。事实上,青年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同样是多种社会角色的承担者。在他们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必然形成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从而也就必然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社会心理现象,如青年的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相符行为、从众行为、互动行为、模仿、暗示、感染、社会舆论和集体的心理气氛等等。由此可见,对青年心理活动的研究,远不止是一个普通心理学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问题。一般来说,对青年社会  相似文献   

12.
深化改革与社会心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普列汉诺夫说,它是指“在某个国家、某个时代或某个社会阶层大多数人的情感和意识状态。”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性质“将一般地反映于人们的全部心理之上,反映于他们的习惯、道德、感觉、观点、意图和理想之上。”这就是说,社会心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它往往表现为一定社会的心理定势与社会心理效应等。总之,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弥谩而普遍的心理反映活动。各种社会心理的综…  相似文献   

13.
在广东社会科学界举行的咨询活动中,许多青年同志提出不少他们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碰到的理论问题。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在哪个理论环节上想不通而发生疑问,这些最好由生活在青年中间、对他们的生活、思想、心理最熟悉的青年同志来议论、解答。于是.我们开辟了这个《青年论坛》,希望正在学习、研究理论和有理论兴趣的青年同志来稿。  相似文献   

14.
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阶段的临界期,过渡期,而教育则存在着必须在某一阶段进行教育的期限。如果错过了时机,往往要陷于“亡羊补牢”的被动状态,需要付出数倍于当时的努力才能得到补救。少年期(11、12——14、15岁)就是这样一个临界期。它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学龄中期的初中阶段。这个时期在人生进程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把握得好,会朝着良好的道德倾向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青年;如果一失足就会做出一些反社会的非法行为,走向青少年罪犯的行列,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少年期的心理与教育,不单纯是一个学校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曹淑慧 《南方论刊》2006,(11):53-54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明星。他们在众多网友的追捧中“一夜成名”,但也在“昙花一现”后马上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那么,这些曾经追捧他们但最后又抛弃他们的人们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呢?本文探讨了这些网络受众的几种心理状态,并找出了产生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晓鹰 《理论界》2005,(6):118-119
时下,有一时髦的词汇叫“郁闷”,它穿梭于大街小巷,驻足在诸多年轻人的嘴边,甚至钻进很多人的心中。年轻人一不留神就会被它锁住心灵之门,体会黯然滋味。有人把它称之为心灵上的“亚健康”。那么怎样才能保障心理健康呢?心中一旦被“郁闷”上了锁,如何去寻找开启它的金钥匙呢?先来让我们看看“心理健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如此描述该词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处于这种状…  相似文献   

17.
政治上日趋成熟、渴望成才、奋发向上、追求身心健康是当代青年心理健康的主流;但也有近1/5的当代青年存在负面心理,影响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这是由青年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完全成熟性,再加上家庭教育不当、生活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竞争加剧等原因造成的。应正确认识和评价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青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年的心理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青春期精神障碍及其矫正张舒哲中国是青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决定着中国今后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朝气蓬勃,富有青春的活力;他们积极向上,向往真理,热衷于探索人生的真谛。但是,青年正处于发展中,无论是生理上或心理上都...  相似文献   

19.
论青年行为     
青年行为是指青年在环境作用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变化的外在反映,是青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发生和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能动活动。由于青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年行为对社会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如何抑制青年的消极性,发挥他们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性,从而使青年行为社会化、是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就青年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特征及青年行为的社会控制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郑志康 《新疆社会科学》2023,(3):115-124+151-152
作为文化消费主义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最新变种和实在样态,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与信息技术裹挟共谋的产物,呈现出功利化、娱乐化和符号化的时代症候,并具有耦合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向多领域渗透的演进态势,其本质乃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逻辑在网络空间拓展延伸。当前,带有加速流动和深度异化特性的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正在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侵蚀着以理性求真、道德信仰、文化审美、心理情感为构成要素和本质规定的青年精神生活,致使一些青年在文化狂欢中遗忘理性、纵情“愚乐”下逾越道德规范、标新立异中走向审美异化、盲目追崇中出现心理扭曲。对此,需要从强化政府监管、培育消费素养、提高供给质量、注重价值引领、深化教育力度等多维出发,形成上下联动、软硬兼施、纠导共振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切实应对和纠治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向充实和饱满状态的本真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