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政治生态突破了传统社会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去理解政治的理论局限,而把政治—社会—自然三者视为三位一体的大系统,把社会更把自然纳入政治视野,运用生态学的多元思维,调整人与人、政治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政治价值观的一种转变。理性而客观地分析政治生态系统的本质内蕴和系统结构,并努力寻求积极的、良性运行的和谐政治生态系统和政治宽容调节机制的建构,对和谐社会的践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面对充斥着差异与矛盾交错的现代政治生活,强调单纯的“一致主义”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乡愿,如此,整合各种政治资源,提升政治生活的品质,挖掘建设政治文明的各种有利因素,寻求以多元价值为基础的差异政治价值观之间的协调之途,就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使命。“宽容”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审视现代政治生活的视角,它不仅成为现代政治的深刻内蕴,而且凸显为现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政治宽容:政治文明的内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宽容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内在特点,它是政治民主的支柱,是民主政治产生的前提,是人类政治发展理性化的必然结果。政治宽容系指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依照自由、平等、民主的制度原则,以民主协商、平等对话以及和平竞争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政治伦理取向,它是现代民主政治、法治政治应有的伦理品质,是现代政治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政治民主化以及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俞睿 《天府新论》2007,2(4):1-4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社会和谐的倡导与追求,但是,历史上政治宽容的缺位使和谐理想与政治现实悖离,成为中国走向民主化的障碍。和谐社会要有和谐政治,和谐政治是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宽容便是促进政治持续发展的途径。超越传统私德的视野,在政治制度的层面,在公德基础上解读“现代宽容”的含义成为一种必需。当前,培育宽容精神主要着眼于:公共领域的拓展、政治文化的重构、政治权力的规范。  相似文献   

5.
宪政的实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宪政建设是在巨大的历史阴影下展开的。传统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 ,无情地消解着宪政在西方已有的实践价值。这使得宪政理论自传入中国就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撑 ,而基本上只具有形式的完美。这种理想与实现的矛盾 ,刺激了主体行为对法律的规避 ,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宪政的表面化倾向。中国的宪政之路在于 :是在充分尊重本土文化基础上 ,吸收西方宪政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有用成果 ,并尽量寻找二者的亲合点 ,避免出现过度排斥 ,降低宪政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宽容是现代多元社会的治理规则;它的政治价值体现为保障权利的法治结构、多元共处的社会秩序、谋求共识的政治程序.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状况,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文化调适,有必要考虑以宽容为价值取向,构建"和而不同"的体系文化,维护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政治文化系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尊重规则的行为文化;营造以关注公共利益为目标,以互惠共享为取向的政策文化,实现并保持转型期中国的政治和谐.  相似文献   

7.
宽容是多元化社会政府治理的内在理念和需求。公共精神与理性精神的缺失是政府非宽容存在的内在原因。多元、异质的时代需要从宽容的环境、宽容的文化和宽容的制度等方面构建政府宽容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宪政所表明的是一整套规则、一系列观念和一种稳定状态 ,它能够提供基本的政治资源 ,从而有效保持政治稳定。这种功能体现在对权力进行限制以防止权力滥用、化解政治冲突中的矛盾、维护多元社会的秩序和防止意识形态专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政治宽容:概念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宽容不是一种美德,它是一种允许不同政见存在并使它们得以和平共存的政治手段,其本质是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政治统治与管理和谐的政治秩序。政治宽容的限度为宪法规定。据此政治宽容概念可界定为:政治宽容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宪法范围内,通过尊重和保障政治权力对象的政治自由与权利,允许不同政见的存在并使它们得以和平共存,以实现有利于政治统治与管理和谐的政治秩序的一种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0.
政治宽容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重要现象与基本事实,也是衡量现代政治民主的重要尺度,加强政治宽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对当前政治宽容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形成了"制度"、"意识"、"文化"和"行为"四个理论研究向度和"共识"、"共存"、"权宜之计"和"现代性"四种理论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治宽容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村民政治参与的合法性来源于宪政制度自身的本质。这种合法性首先表现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宪政体制下公民自身的民主权利,同时也表现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行使这种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宪政体制下村民政治参与面临干扰:村民自治实践遭遇着法律上的空白点和盲区;村民政治参与的“意思”表达缺乏独立性和真实性;村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偏低等等。宪政条件下村民政治参与的路径在于:要进一步完善村民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进一步规范村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运行机制,把村庄村民政治参与的程序化作为载体,要加强村民政治参与的法律文化理念的培育,要依法打击破坏村民政治参与权利的违法行为等等。  相似文献   

12.
的:民主强调的是权力的归属,宪政强调的则是对权力的限制;民主的重心在于公民的政治参与,宪政的重心则在于对公共权力的有效限制;宪政固然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和基础的,但宪政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民主政治,而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3.
宪政理论的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现象的本体、本质、价值、宪政的实现机制是宪政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和互动的关系模式及其法权要求,要通过一定的机制上升为国家的最高政治意志,并进而成为宪法意志,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契约的理论预设和程序构架来汇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要求,并在这个意志中介机制中加以沟通、商讨。因之,社会契约意识和程序运作机制就成为宪政理论的一种有效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4.
宪政就是宪法政治,以宪法治理国家。宪政是先进的仁人志士对符合人类理性和进步政治制度的描述,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情况所决定,社会主义宪政在中国的完全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为了明确宪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宪政在中国的实现程度区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这样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5.
16.
在形而下层面,宪政可以被解读为合作的政治,合作的意愿、规则和能力成就了宪政这一人类社会的政治形态。我们关注宪政,并非因为其价值的终极正确,而是因为它是维系生存安全的有用的工具,是迄今为止人类找到的有效的政治组织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为回应针对"儒家宪政论"之批评、质疑,本文将较为系统地论述,何以将儒家与宪政勾连起来,作为一个学术范式的儒家宪政论之用意何在,儒家宪政可能的现实形态为何。儒家宪政的根本标志是循道而治,也即儒家所守护之中国价值渗透在国家生活中,至于政体之各项制度则是灵活的,可以学习自西方,也可以调用自中国古代,更可以是"以义而起礼"的自我创设。  相似文献   

18.
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需要一定的传导机制 ,只有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把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联系起来 ,实现新型工业化。要真正强化信息化建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必须健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机制 ,即强化信息化激励机制 ,完善信息化的运作机制 ,扩大信息化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宪政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盛达 《东岳论丛》2000,21(2):5-10
在批判资产阶级宪政理论的过程中 ,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宪政理论 ;西方宪政的两大核心价值观很动听 ,但掩盖不了其资产阶级本质。这一点又决定了当代西方宪政摆脱不了的困境 ,如三权分立与三权协力的困境 ,个人自治和人权与公共福利的困境 ,维护主权与保障人权的矛盾等 ,相对而言 ,社会主义中国在宪政理论和宪政实践上 ,对世界宪政文化已经并正在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共产党的职能及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业香 《江汉论坛》2004,7(6):121-123
中国共产党的职能是指它执掌国家政权过程中所具有的职权责任和社会功能。这种职能既不同于国家政权的职能,也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党的职能。混淆它同国家政权的职能,就会导致“以党代政”的后果;混淆它同西方国家政党的职能,就会削弱和否认党的领导。在把握党的职能的基础上,探索实现党的职能正确而有效的机制,对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