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官惩戒制度是防治司法不公、遏制司法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司法腐败屡禁不绝、司法不公时有发生的现状不禁会让人们质疑法官惩戒制度的现实功能。针对我国现行法官惩戒制度中存在的独立惩戒机构缺失、惩戒事由不完善、惩戒程序不规范以及惩戒措施过于行政化等弊端,应当在尊重法官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完善,实现法官惩戒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有关司法腐败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玮 《理论界》2004,(2):78-79
司法是避免权力乱用,保障健全的社会秩序的安全阀,整个社会的公正在很大程度上要寄希望于司法的公正,它作为保障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尤为重要,如果司法出现腐败,则民众将会降低和丧失对社会正义的信心,整个社会将会缺乏凝聚力。近年来,我国司法腐败越发严重,司法不公愈演愈烈,腐败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蔓延。部分法官、检察官已成为腐败的污染源。可见,司法腐败不仅仅是行业腐败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安定的大问题。笔者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求得同行的共识。一、司法腐败及其原因司法腐败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背离了公…  相似文献   

3.
司法改革的核心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的核心是司法权力的正当行使和诉讼权利的充分保障。司法改革的迫切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来自于社会对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的强烈不满,而司法不公的大量出现除了有司法机关内部的原因以外,来自外部力量的干预、影响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司法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显著,但是司法工作仍存在一些负面现象:地方保护主义、司法不公、司法腐败、执行难等等.司法中所出现的这些负面现象,追根究源主要是司法不独立造成的,而司法独立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因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进行司法改革,实现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5.
公民权利受到侵害大量选择信访救济而不相信司法救济,有司法腐败、司法不公,法院受理案件范围过窄,诉讼成本过高,传统"青天"情结和"官本位"思想以及对司法公正和司法程序存在认识误区等诸多原因。这种信访不信法的状况,并不能使矛盾得到普遍、彻底解决,相反,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也会进一步弱化司法权威,损害我国法治建设。因此必须对我国信访制度进行改革,同时要相应对我国司法制度、诉讼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公正、顺畅、高效的司法救济渠道,以解决信访救济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6.
今天,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的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各个领域的变革。在司法领域,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机遇和挑战,必然对传统的法律实务模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数据分析在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侦查活动的有效进行、犯罪证据的收集、司法情报的获取、同类案件的刑事裁定和民众立法诉求的反映,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监督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大数据时代对一个国家完整司法体系的建设,包括制度、法律、机构以及从事人员等各方面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司法公开,司法统计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客观形势的要求。当前,制约和影响依法治国的问题还较多,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已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危害最大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司法公正,将会对依法治国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一、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公平、公正是法治精神之所在。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 ,然而我国存在着的司法不公现象却相当严重 ,它影响了我们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 ,也成为法制改革的核心。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司法不公的原因 ,试图寻找司法公正的途径 ,建议以司法程序为切入点进行司法改革 ,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9.
司法是实现法治的关键。我国目前司法不公,司法队伍素质偏低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本文阐述了司法公正是法治的重要保障,司法公正应当建立一套司法制度和司法原则。提出了司法机关应当建设一支具有高度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法治修养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素质司法队伍。并且为实现司法公正和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提出了几点司法体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江 《兰州学刊》2013,(12):187-193
当前我国的执法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不高,严重影响了执法司法工作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宪法法律对执法司法工作的要求严重不符.同时,执法司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对执法司法公信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应当坚持执法为民、司法为民的理念,严格确保司法独立,切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从严惩治司法腐败,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大执法司法公开力度,加强民众参与和监督,积极应对网络时代新要求,从而解决执法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不高的现实难题,重塑执法司法公信力并提高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1.
当庭宣判制度对于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实现举足轻重,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内在要求。目前,行政化管理体制下的庭审功能相对弱化,案件请示汇报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的潜在压力使得法官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更加心有余悸。在这种情况下,定期宣判成为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而当庭宣判制度的适用则步履维艰,这将导致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加剧,严重妨碍社会公众对司法过程的监督。事实上,出现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其反映出的是行政化管理体制下司法改革的急躁冒进和制度设计的不合时宜。因此,只有真正还原当庭宣判的本来面目,重新审视其实践价值,才能有力推动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主要指1946年至1949年),司法腐败与政治腐败如影相随,司法腐败源于政治腐败,并加剧政治腐败;司法腐败引起民众法律信仰危机,致使社会秩序难以维系,民心丧失殆尽,加速了政治失控,进而导致社会失控。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腐败加剧社会失控的关系分析,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是如何防治司法腐败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先进的司法体系应该附属于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土壤,才能杜绝司法腐败,使司法体制真正发挥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理论界》2009,(2):75-76
加快农村法治建设进程,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我国的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存在农民法律意识落后,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司法监督救济不力,司法不公正等问题.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在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立法建设,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鉴于我国现实中存在的基层法官素质不高带来的司法不公、司法效率低下、司法权威难以确立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法官队伍.  相似文献   

15.
人大个案监督从其出现之初,便成为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持肯定论者对实践领域中大量存在的司法腐败现象非常不满,认为克服这一弊端的良方便是由人大进行个案监督。然而,按照现代宪政理念,结合司法权本身固有的特征,审判权应当由法院独立行使。人大个案监督的出现,严重违背了审判权独立行使的原则,导致司法不公的加剧,打破了宪法所确立的政体平衡格局。  相似文献   

16.
余钊飞 《理论界》2010,(2):72-74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渊源流长,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其中积极方面主要有司法统一主义、司法和谐主义和司法灵活主义,消极方面主要有司法行政化、司法专横化、司法特务化和司法腐败化。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对于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司法信息公开制度以从制度上遏制司法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术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虽然都一直强力推动司法信息公开,但是我国司法信息公开制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检讨我国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信息公开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曾作过“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一精辟论述。司法腐败,不仅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而且极大地损害司法干警的形象和司法机关的声誉,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如何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司法腐败呢?本文试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司法的核心是公正。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司法公正越来越关心和渴望,司法不公现象受到广泛的批评。而实现司法公正要明确司法公正的内涵及评判标准,而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自身的问题、司法权力的地方化倾向以及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制度不健全是司法不公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树立司法权威、强化司法素质、完善司法的监督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环境权益的不公更多地是由发展差距所引致的。我国环境权益的不公和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三元经济结构的特殊阶段、市场失灵与市场机制的环境非正义、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困境等因素密不可分。我国应以产业多样化发展和强化欠发达地区环境投资支持、实施城乡环境统筹、采取多种产业规制方式和司法救助措施、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各种途径解决环境权益的不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