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识在何种意义上是实践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主客体的交互活动关系,从而超越了从认识论角度理解“实践”的形而上学的历史。但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认识排斥在实践之外,包含着自身无法解决的逻辑矛盾。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主体实际从事的建立对象的一切活动,从而把认识看作是一种识别世界的实践,这样便能够恢复马克思的实践观的超越境界;开阔其视野,使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也更符合实践一词的实际用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经历了从“一化”到“两化”再到“三化”的历史演进.其中,时代主题转换与世界形势变化是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时代依据,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是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现实依据,“三位一体”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认识的最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问题,邓小平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及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的观点出发,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在科学回答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理论斗争中和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两条思路,从而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冯东飞 《江汉论坛》2006,7(2):73-75
认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活动质的规定性,认识效率是认识活动的量的规定性,从质与量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不少人认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 ,但这绝不是马克思自己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而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逻辑叙述方法。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实践到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 ,再到理性认识”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或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从抽象到具体”只有在“从具体到抽象”的前提条件下 ,才能构成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的一个方面或部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方法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方法革命变革的结果 ,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前提 ,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一哲学思想方法 ,形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 ,今天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6.
理解价值以及价值本质必须了解主客体关系的本质,主客体关系是理解价值问题的理论前提,主客体关系的本质深刻体现了价值实现过程与价值的本质。认识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价值活动中不仅具有中介的作用,而且决定了价值活动的范围和价值活动的全过程,因而认识关系也是把握价值本质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从主客体关系到认识关系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本质的一种框架,通过这种框架可以清晰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客体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理解认识关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论"美的规律"及其客观性问题 --与曾簇林教授再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立元 《东南学术》2002,(4):150-158
本文针对曾簇林教授对本人的批评文章提出商榷和反驳 ,首先从语言词汇角度分析入手 ,指出曾文的误解 ,重申两个“尺度”一为主体、一为客体的观点 ;其次按《巴黎手稿》相关论述的基本思路进一步阐述了“美的规律”主要内涵 ;最后提出“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应从主客体之间实践与认识的双重关系来理解 ,即从其发生作用对每个个体的意志与认知不可阻挡的客观强制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认识的中介系统除了工具系统和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这两大要素以外,信息也是联系主客体的中介系统中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是最主要的因素。其主要根据是:第一,信息作为事物属性、关系和意义的表征,不同于联系主客体的物质手段和精神要素,它是认识中介系统中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第二,任何认识都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的,从本质上说,认识是主体运用自身的相关生理结构和认知结构能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第三,以信息作为联系主客体的中介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可以解释所有认识活动和过程,包括认识的自我反思。坚持信息是认识的中介系统中的基本要素,首先有助于真正揭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现实过程和内在机制,揭示认识的本质,克服以往的一些错误提法;其次,有助于揭示认识的信息化的本质,并有助于我们自觉地促进认识的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们通常对"实事求是"的理解是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出发,无法解决如何从"实事"中求"是"的问题,对于作为"是"的真理问题也远远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以及实践的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人的认识和真理问题。"求是"的认识活动同时作为改造"实事"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在"求是"的实践历史活动中不断与"是"接近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真理也并非是脱离人和历史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的,而应该加入价值和历史问题去考虑。  相似文献   

10.
王振亚 《理论界》2009,(10):74-76
主客体关系是理解价值问题的理论前提,主客体关系的本质深刻体现了价值实现过程与价值本质.认识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理解价值本质的一个重要维度.从认识关系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可以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1.
媒介与认知论纲——能所关系的泛语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潇 《学术研究》2003,(2):14-19
媒介是人们联系主客体关系、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文化工具 ,其信息方式日益深刻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认识方式。“能所”关系作为媒介、符号系统的基本结构 ,贯通着认识活动的多重关系 ,深化和拓展认识论的研究。必须抓住媒介的“能所”关系进行多维面的语言学阐释 ,这是从文化学视域推进认识论 ,进而建构文化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2.
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拒绝用存在决定意识的一般性原则去阐释文艺问题,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与实践观点,从对感性直观、主观精神、搏斗等概念的论述入手,强调了创作实践在文艺活动中的作用,创立了以“主客体互动”为中心范畴的理论模式。同时论述了与创作有关的创作对象、知识分子和人民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二十年代,卢卡奇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这本书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六十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注意,逐步深化了哲学的研究。同时,主体热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带来不少责难,认为唯物史观只研究客体,不研究主体,或者说唯物史观忽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等等。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主客体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 历史的主客体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理解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首先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由于动物没有形成稳定的主观世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动物世界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人虽然也是动物,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然也应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有健全的信号系统,形成了稳定的主观世界,具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49页)。人是以主体的身分、能动者的身分、认识者的身分、改造者的身分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讲,动物是自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什么,目前哲学界仍见仁见智,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几种规定的质疑,考察哲学史上哲学与科学分化的历史行程,及与此相伴随的主客体观的确立和科学解决,认为以实践——认识为中介的主客体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主客体统一关系的认识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永清 《学术月刊》2022,(3):172-182+224
1990—1999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拓展与突破阶段。研究者对反映论与主体论、生产论、价值论之间的关系,文学的认识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以及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等文学反映论基本问题作出了新理解;对文学反映论新理论命题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学理批判。王元骧于1993年开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实践偏向新理论路径。童庆炳于1999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新论断即文学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存在着三次较为显著的理论偏向:其中的“实践偏向”发生在拓展与突破阶段,其他两次分别是“确立与巩固期”的“认识偏向”,“恢复与反思”以及“发展与深化”阶段的“审美偏向”。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拓展与突破阶段还存在着对文学审美反映论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关系重视不够,以及对实践意涵以及实践与认识、审美三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还缺乏必要的理论自洽、系统化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使西方哲学彻底摆脱了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认识论困境,提出了以社会共同体的实践为基础的新型认识论,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实践标准、主体能动性、认识过程与结果的二重性、认识过程论的伟大哲学发现。那种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个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活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马克思的这一哲学革命形成了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正是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才能理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其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系统认识论的要旨体现于与马克思的上述伟大哲学发现相对应的五个方面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众所周知,“主体与客体”这对范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明世界的特有的范式,主体性问题也不是马克思首先予以关注和揭示的,前马克思的哲学对主客体问题作了多方探讨。如果说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对世界本原问题的追问和沉思是对主客体混沌不分的原始思维的否定,那么,普鲁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则表达了古希腊智者对人之主体性的弘扬。如果说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以神人对立、思有对立、精神与肉体对立的形式曲折地反映了主客体问题,以上帝的形式虚幻地折射了人们超越现存、摆脱自然和社会的奴役的愿望,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主客体问题是随着欧洲人从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长期冬眠中的觉醒,伴随着文艺复兴以来的两大发现,即自然的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主客体理论是其历史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理论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和检验四个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追溯其演进过程 ,一是有助于从理论上正本清源 ,促使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文本” ;二是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 ;三是有助于坚持群众史观 ,真正地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更加切实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解仅限于“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命题,仅限于指出自由是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与控制,而较少注意到马克思对自由的另一层也是较高层次的规定:“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因而传统理解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降到了前康德时代的水平,即停留在主客体二分的经验思维方式之上。对此,近年来学术界已进行了某些辨正,如谢遐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以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作出了特定历史时期所能达到的表述。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同时也使人类对社会主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真正把握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也就为我们正确地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