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论模态逻辑的合法性——对蒯因式模态词解读的批判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考察蒯因式的模态词解读,可以发现这种解读是狭隘的,它过分地依赖于逻辑、语言之外的内容上的联系,不利于从外延角度来对模态词做一般的、形式化的研究;同时蒯因反驳第三等级的模态词的使用,这也是错误的,模态谓词逻辑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2.
蒯因的悖论概念包括似非而是悖论、似是而非悖论和逻辑悖论,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逻辑悖论。逻辑悖论的解决表现为向其他两种悖论的转化,这体现了蒯因对逻辑悖论相对性和可解性的认识。蒯因悖论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对悖论中概念图式的理解和对逻辑悖论解决方案的取舍与辩护等观念中。  相似文献   

3.
吴新民 《东岳论丛》2011,32(2):63-68
所谓模态就是指事物或认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所谓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存在于有关客体或者对象中的必然真。由此,人们不能因为事物或对象的本质、本质属性,有时具有相对性和多样性而难以认知,就否定事物或对象具有本质或本质属性。文章在阐述模态、模态认知和本质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探析了哲学逻辑的模态认知与本质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新民 《学术研究》2006,(11):18-20
在哲学逻辑之模态逻辑里,“指称”这一涉及语义关系的问题,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由此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两大阵营。本文在阐述模态、指称、模态语境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探析了模态语境条件下的指称与量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普兰丁格使用模态逻辑S5及其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为论证工具,并运用可能世界、世界索引性质、个体本质和示例等基本哲学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辩明极大伟大性、极大美德性及全能、全知和道德完美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一本体论证明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康德式存在不是谓词的责难。它不但在形式上是有效的,而且更为形象直观,极大扩展了本质主义学说的内涵。但其主要前提的可靠性并未得到有力证成,至大可能性的模态直觉辩护需要更详尽的澄清,至大的可能性属于相对模态,绝非形而上学模态,二者不可等同视之;它使用的论证工具模态逻辑S5是否正确的形而上学模态逻辑也存在着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6.
"悖论的消解"是悖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它直接触及着悖论的"灵魂".本文列举了近年国内针对该问题提出的八个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争鸣,并参照国外当前的悖论研究状况,指出了国内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后,形形色色的"本质主义"遮蔽了对艺术理解的多样性的事实昭然若揭.文艺复兴以后的"透视法"就是逐渐被构成主义构成的一个"本质主义".比起帕诺夫斯基和冈布里奇,艺术理论家布里秋鲜为人知,但是他的"A-U关系理论",使超越"透视法"这一"本质主义"成为可能."本质主义"崩溃后的21世纪"比较美学"要致力于总结人类开放的想象经验,充分认识那些不能仅仅在语言意义上理解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对价值独断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是当代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价值独断主义以追求无条件的总体性的价值规范和原则为旨归,在深层贯彻着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这决定了价值独断主义必然包含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和悖论。价值独断主义与现代社会人们现实生活的冲突,最集中地体现了其困境和悖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为理解价值独断主义的根源和实质,并为终结价值独断主义奠定了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对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是消解和终结价值绝对主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分析是理解<资本的关键.社会主义不能超越商品经济阶段,因侣此,"人的物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认清"拜物教"的本质,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夏卫国 《理论界》2008,(11):101-103
弗雷格利用一阶逻辑,指出“存在”为一个概念的性质。卡尔纳普认为,“本质”和“存在”不合逻辑句法,所以无意义,应该拒斥“存在”和“本质”这些形而上学词语。罗素通过摹状词理论,指出“存在”本质上是命题函项的一个谓词。蒯因从本体论承诺的角度指出,“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的值,从而在分析哲学中“请回”了“存在”。但是蒯因构造“爱好数学家的骑车人的悖论”,拒斥“本质”。克里普克在阐述其严格指示词理论时,提出了本质主义学说:一个或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历经一切可能世界的变化而保持不变。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的起源成为了个体的本质。自然种类的本质是内部结构说,从而在分析哲学中“请回”了“本质”。逻辑与哲学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深化。  相似文献   

11.
"批判性"是辩证法的本质,但对辩证法批判本质的理解,存在两种有着重大不同的出发点,一是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为出发点;二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出发点。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为出发点理解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并将导致辩证法的批判本质遭到窒息。只有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前提,辩证法真正克服了一切独断论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成为一种推动思想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力量,辩证法的批判本质才能得到彻底的彰显。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是"人权"依附的载体,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决定着对"人权"理论的理解。因此,要想彻底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首先必须要对其逻辑前提,即对"人的本质"的先验预设进行"前提性批判"。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又源出于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因此,"人权"、"人的本质"和"形而上学"三者之间,在理论上是一种逻辑上的包涵和承载关系。马克思在扬弃了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以后,又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使"人权"有了现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权理论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素民 《东南学术》2006,(5):104-109
马里坦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粉碎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的形象"、拔离了人曾经深植的精神之根,将人类文明推向"黄昏时分".陷入困境的现代人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的牵引,以恢复早已丢失了的"人的形象"、"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之根."存在"的意义是马里坦"新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滥觞于传统托马斯主义的生存论,既是现代存在主义及其关于人之存在意义的理论根源,又是马里坦生存论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4.
苏珊·桑塔格在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即将进入繁盛期之际表现出最早的反理论主义情绪,我们不难发现其"反对阐释"含有反本质主义意味,而本质主义与理论主义有着深刻的逻辑关联;在反理论主义之路上桑塔格并非单枪匹马,"反对阐释"不仅呼应了新左派"反文化"大潮和激进文化运动,同时提前触动和震撼了欧美理论界,对欧美之外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理论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政治;当代文论中"本质主义"话语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服务于政治需求,这是断定"二十七年"文学本质主义主要缘由.出于对政治的片面化认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极力和政治撇清关系,试图寻找文学自律,但这并没有使文学完全摆脱本质主义的影子.当下话语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微观政治淡化了本质主义色彩,文学和政治在关系主义维度上开始重新对话,它们也隐含着滑向"绝时相对主义"的危险.因此,文学的政治诉求并不绝对导致本质主义,如果梳理各个时期的政治以及文学的具体观念,文学、政治和本质主义的关系就显得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16.
"钱文"把<韩非子·难一>中有关矛盾律论述的矛盾之说曲解为逻辑悖论是不正确的.逻辑悖论,(从普通思维看来)矛盾是一种逻辑矛盾,它乃是由人们认识上的错误引起的."钱文"认为,逻辑悖论矛盾既非逻辑矛盾,也非辩证矛盾,而是第三种所谓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理性"的产物的矛盾,这也是不正确的.唯有唯物辩证法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逻辑悖论的本质.唯物辩证法需要发展,但决不能用逻辑悖论的矛盾"修正"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以来的各项变革努力中,对变革语言的浪漫想象和夸张强调,一方面反映了先驱者对从"物质"到"制度"层面改革失败的无奈,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语言与人的关系的全新理解和思考,即从本质上讲,人是依靠语言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并以此使人类区别于"禽兽"。正是基于此,他们认为不管是"个人的发现",还是"农工商兵、妇女幼稚"的解放,进而到国家的富强,都离不开"人"对使用语言文字权利的获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晚清以来的语言变革和五四文学革命之间确实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是审视现实主义本质化和关系主义表达的有趣视角。"二十七年文学"指出现实高于语言,语言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但在文学本质主义的批判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文学反映现实"的正面形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纯文学和"无边的现实主义"对"二十七年文学"进行了反思,但在形式革新之余仍然坚持语言可以反映现实。可以肯定,这一时期的形式主义同样面临本质主义的危险,这表明现实和语言的等级关系并非文学本质主义的原因。话语理论时代的叙事观念改变了语言和现实的关系,这赋予"现实主义"关系主义的面目,而在特定的前提下,"现实主义幻象"的本质主义嫌疑仍旧存在。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