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具备了勇敢、大度、聪敏、强记等品质,与《论语》中提到的古代圣人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论语》来说,所谓的"哲学王"有两个: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或称"士"、"大人"或"成人"。当所谓的"哲学王"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在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会有怎样的遭遇?对此,本文提出,应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核精华的前提下,对其加以灵活变通和扬弃,切不可固守陈规,应把经典放在现代语境中加以解读,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将其内化成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2.
胡振东 《船山学刊》2005,(3):137-138
自古至今,很多学者主张"儒家学说"就是"儒教"(本文不讨论该主张是否正确,只把"儒教"视为"儒家学说"的同义词).由孔子开创的懦教,数千年来一直是汉文化圈宗教"哲学"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吴灿新 《学术研究》2004,(12):86-89
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 主要是其仁爱主义、中和主义、尚义主义和等级主义精神。在这些伦理精神中, 既有精华, 又有糟粕。因此, 它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就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我们只有区分其精华与糟粕, 汲取、改造其精华, 才能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更好地发挥孔子伦理精神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人本心理学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周正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其后儒学分八,见解纷纭,加之孔子论点以语录形式存于《论语》,无长篇宏论,给后人理解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当今儒学精华与糟粕杂陈的局面。今人如何合理扬弃,得其要旨?笔者认为运用心理学原理是...  相似文献   

5.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众说纷纭.这里不打算评论诸说的长短、虚实,只是想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来探讨一番.王国维的死,是一个文化悲剧,这个悲剧是中西文化冲突中中西文化糟粕结合的恶果.中学源长,有精华、有糟粕;西学东渐,也有精华、有糟粕.能掇取东西文化精华,排除文化糟粕,就能随时代前进而前进,随文化发展而发展.如果只吸纳文化糟粕,必站在前进的时代、发展的文化的对立面,被时代和文化抛弃.鲁迅和王国维生活的时代相同,生活的道路也差不多,都留学日本,都一度醉心于德国哲学.鲁迅不断掇取文化精华,排除文化糟粕,走到了时代的前列;王国维则曾掇取过西方、东方文化的一部分精华,同时又吸纳了其糟粕,并且最终是精华日少,糟粕渐多,新陈代谢逆转,于是骤逝.叔本华的悲观厌世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糟粕.纲常名节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王国维是这些文化糟粕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儒"在孔子之前原是亡国的遗民,柔弱的文士,虽为寄食者,却又有倨傲的个性和遗风,是为人相礼和丧葬的"小人儒",其经济地位虽卑微,但特殊的职业却又令其自感神圣和崇高。由"小人儒"到"君子儒"的跃升,不仅归功于孔子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儒行",更在于其遵循"天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迹和高山仰止的人格操守。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标志和重大转向。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心性修养学说及其传统渊源于孔子对"君子儒"的型塑。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和合”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和合"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原则,它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凝聚、协调、价值整合的功能。在当代弘扬中华"和合"精神,一要履"和",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二要行"礼",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三要执"中",把握事物发展的"度"。  相似文献   

8.
孔子“出妻”说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代学者多认为孔子"出妻",儒家不重视婚姻家庭,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孔子生活实际的认识,甚至导致人们对孔子的学说产生怀疑。实际上,《礼记》、《仪礼》、《孔子家语》等典籍的相关记载,并没有所谓孔子"出妻"之事说,所谓"孔氏三世出妻说"、"四世出妻说"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儒家十分重视婚姻家庭的和睦对治理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的"孝"文化的地位尤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需要汲取"孝"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本之一,其中蕴含孔子对"孝"的重要性的分析以及"孝"的根本、目的、应用和新主张的系统化阐释。当今人们要继续借鉴孔子"孝"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小孝",致力"大孝";立足"近孝",追求"远孝";实现"孝身"、"孝心"、"孝志"而达到"至孝",进而构筑和谐"家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高清海先生是具有独立思考特质和创新精神的哲学家,他最终确立的哲学观包括"人的哲学"、人的"类哲学"、召唤"当代中国哲学"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他自觉自省的哲学观念之逻辑延伸,既达到了高度的哲学抽象,又具有丰满的思想内涵,实现了"抽象的具体",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梳理并揭示高清海先生哲学观的深刻内涵,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外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继承了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初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思想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中庸贯穿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的“势不两立”矛盾观、老子的“两极转化”矛盾观、孔子的“中庸之道”矛盾观,都是各有精华与糟粕的。我们应该全面正确地认识它们,并吸取其精华,除去其糟粕,建立全面的、深刻的、科学的立体矛盾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以仁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但是,对仁的诠释却是"仁者见仁".从对仁以及仁与孝的关系的不同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学有很大的解释空间,最明显的是向伦理主义和德性主义两个方向发展.但是,中国的诠释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回到孔子的文本,经过重新诠释我们发现,孔子有许多论述过去并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楚简和孟子直到宋明儒的解释,我们重新发现孔子仁学的普遍性的可能意义,其中重要的是,仁是人所具有的内在德行,其根本内容是"爱",其对象既有暂时的规定性,亦包括着潜在的可能性.即仁的实现首先是"亲亲",由此形成"孝道";接着是"爱人",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关怀,即"忠恕之道";同时又能引申出"爱物"之义,即对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关怀,一种极富生态意义的生命哲学;并进而引申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以此为人生的终极关怀.仁的内容、意义和范围的这种解释的延伸,就其可能的"实现"而言,其根本方法是"回到原点",进行"创造性的诠释",重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君子"一词在《论语》全书中总共出现107次,其中有84处"君子"乃为孔子所言,孔子的"君子"作何解直接关系到解读《论语》全文,而孔子的"君子"作为贯穿于《论语》全文之中的线索,是深刻反映儒家思想和厘清文本脉络的核心所在。通过分析《论语》中84处"君子"在该篇章中的释义,可以归纳概括出《论语》中"君子"一词的多种内涵,有助于把握儒家经典文本《论语》中所反映的儒家思想,揭示出孔子"君子"学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论语·里仁》所载曾子之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孔子"一贯之道"的定论。但是,这个未经孔子审定的定论是很可怀疑的。它涉及孔子学说的精髓,故而不可不辨。其实,曾子的才华、出此言时的年龄、学问境界及其治学方式,都不足以支持其能够独知孔子的"一贯之道"。孔子之道博大精深,涉及博学、修身、安人、安天下,不是"忠恕"二字可以统贯的。忠恕是拘谨的、自我限制的、但求无过的。把忠恕视为孔子之道的精髓,是曾子自己的体会,这与曾子本人的性格和境界有关。"忠恕而已矣",不过是曾子对其所得孔子之道的精微表述,而非孔子本人的"一贯之道"。  相似文献   

16.
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是文化界、思想界经常提及的字眼儿和阐述思想观点所经常运用的概念。人们往往用精华与糟粕来标定文化的品质。因而精华与糟粕便构成了文化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 那么,何谓文化精华?何谓文化糟粕?以往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是就一般意义来认定和理解的,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认为:在文化中,凡是好的东西就是文化精华,凡是不好的东西便是文化糟粕。类似于这种理解和解释就未免显得过于朴素,过于简单和笼  相似文献   

17.
荀子"法王说"可细分为"法先王"和"法后王",该学说上承孔子,旁绍孟子之余绪,结合时势赋予新的内涵,进一步充实完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荀子"法王说"的提出,不仅对孟子的"略法先王"发难,更欲攻驳战国诸子之偏弊。"法先王"和"法后王",分别针对诸子学说中"不法先王、不顺礼义"和"是古非今、说不及后王"之言论加以批判。但无论是"法先王"或是"法后王",其核心宗旨都为"隆礼义"。荀子所谓"后王"大致应在三代之内,以周代圣王为妥,似还包括周公、孔子。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政治哲学从天命天道观出发,围绕以"仁道"为核心的政治价值观展开,其政治方法论以德治、德化贯穿始终.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仁道",其政治哲学处处以人为本,体现出深刻的人文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施行仁政,以君臣的理想道德品格感召天下;建立理想的人本化的社会政治秩序以稳定天下;以民为本,取信于民,德化天下.孔子的政治哲学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自"君民共主"转变为"君主立宪",其所持的"孔子制宪说"可为此转变提供解释。康有为的"孔子制宪说"源于其突破传统公羊学后形成的新的"孔子改制说",强调了孔子立制的根本性法规范地位。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在于其为实现"君民共主"主张,于1895年提出的"议郎制"改革设想受挫。面对挫折,康有为继续坚持其"议郎制"的立论基础——"孔子改制"思想,又复受近代宪法理念激发,最终融铸传统"宪法"思想和"孔子改制"思想形成"孔子制宪说",以强化孔子的政治权威地位,突出孔子立法对君主的规范作用。"孔子制宪说"建立起了"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间的逻辑联系。"君主立宪"思想经康有为提出后在清末广为传播,成为清末政治改革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王正 《兰州学刊》2012,(6):14-19
思是哲学的来源之一,中国先秦哲学中有关于思的丰富认识。在孔子之前,思具有德性、知性、情感等多重含义。孔子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指出:思的对象应当是仁,思的标准应是"无邪",思和学需并进。曾子将孔子的思予以了内省处理,认为人只有经常做反省内思的工夫,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子思建立了"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的模式,使天道性命相贯通,并将思的地位大大提升。孟子进而认为思是人心的重要功能,仁义礼智等善端,都需要人心通过思来得之,否则人就会顺从耳目等血气官能而作恶。荀子则从知性之思的角度发展了思的观念,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虚壹而静",才能获得正确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