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以寡击众、历经百战而得以光复汉室。史家公认,我国历史上中兴之盛,无出光武之右者。刘秀把"人和"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注重凝聚人心,这是他由弱到强并最终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梳理和分析刘秀的"人和"之道,可使当今的领导干部汲取经验和获得灵感,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一、屈己待人,努力避免内耗,谋求和衷共济刘秀兄弟在南阳举兵时,力量非常弱小,且当时南阳郡仍被王莽官军牢牢掌握着。刘秀审时度势,决定与  相似文献   

2.
<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纵横千年,不免发"群雄并起于乱世"之兴叹。对中国培训行业来说,在经过如同井喷般高速发展的八年后,尽管其硝烟未散。  相似文献   

3.
刘秀的柔性管理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秀敏 《领导科学》2004,(12):44-45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残虐天下,面对民不聊生、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的乱世危局,刘秀依靠其卓越的领导才能,由小到大、以弱制强,推翻了王莽,扫平了封建割据势力,重新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史称“光武中兴”。面对历史的辉煌,我们要借鉴其管理上的卓绝智慧,应是刘秀自己总结的:“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用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前沿理论予以说明,就是实施柔性管理。仁德宽厚,泛爱容众刘秀认为,在管理中应示人以柔,即对人仁德宽厚、广施…  相似文献   

4.
说"炒"     
"炒"字原本并无特别之意,可在改革开放之初却是用得发了烧的一个字:炒地,炒房,炒股,炒电影电视,炒歌星影星……说来也怪,无论什么东西,不炒不热,一炒就火.到了时下,有种不该炒的东西也被炒了,那就是炒"政绩".  相似文献   

5.
那些话     
"当地征收土地是有‘文件’的,补偿款也已经到位,只有14户村民由于多种原因暂未领取。而且,并没有官员在现场说过‘打死有钱赔’。"——近日,有报道称,河南项城光武办事处一官员在耕地"强征"现场扬言"打死有钱赔"。8月16日,  相似文献   

6.
一、 "否泰如天地"之"否泰" 在教材<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对"否泰如天地"之"否泰"未作注释,师生也多从"否极泰来"一词中知道个大概.  相似文献   

7.
人生"三戒之"孔子提出,人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把人生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结合起来,极富哲理。人生"三要素"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一个人应当像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不可缺一。"  相似文献   

8.
李新 《管理与财富》2004,(10):68-69
尽管唐朝已经离我们十分久远了,但"贞观之治"对历史的影响依然那么强烈,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治世。其时, "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出现了"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捻,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岑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道"的太平景象。贞观盛世的出现,原因固多,但唐太宗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应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领导文萃》2009,(3):51-52
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了和功臣共始终的办法来处理一向困扰君主和臣下双重方面的问题,获得了后代史家交口的称赞。以柔术治天下道出了光武治术的本源所在,对于这一点光武本人并不讳言,他教诲臣下说:“《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胜。”光武一反汉高祖强硬的做法,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始终坚持保全首领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马红梅 《科学咨询》2004,(12):30-31
<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乐之"是求知的最佳态度.  相似文献   

11.
人多有习惯性思维,自古已然,有"路边苦李"的故事为证:王戌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竟走取之,唯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然"诸儿"看到路边李树挂满果子、想当然地去攀摘、王戌(不知是否"竹林七贤"之王戌)却没屈从干"习惯性思维"、而是来了个"逆向思维",认定这是苦李,否则早被摘光了,事实果然如此,若地王戌从中得了什么好处?恐怕孩子们会说:少吃了些"苦头"!  相似文献   

12.
兰殿君 《决策》2011,(4):84-85
由于崇祯没有受过从政训练,根本不懂得治国之道。加之生性疑忌,又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出个胖子,中兴之治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3.
正在宋代历史上,南宋孝宗赵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史称"卓然为南渡诸帝之首"。赵是"已趋式微"的宗室弟子,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他被宋高宗选中,意外成为皇位继承人。继位后,宋孝宗立志恢复中原,中兴国家,表现出与宋高宗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截然不同的进取气象。在其统治时期,国内秩序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由此开创了南宋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史称"乾淳之治"。  相似文献   

14.
钱学森刚刚辞世,安徽高校的11名教授联合给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写了<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1]的公开信,一时间, "钱学森之问"变成了网友之问,媒体之间,学者之问、教育之问,国家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直指我们的教育,再次重重地敲打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15.
一直想就"人走茶凉"之说发点议论,但心存顾虑,因为那时还在"台上",怕遭"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讥.现在角色转换,到了"台下",似乎可以"叟言无忌"了.  相似文献   

16.
话说"闲杀"     
对于人才的扼杀,我们平时听得最多的是"捧杀"与"棒杀"两种所谓"捧杀",就是一旦发现你是个人才,就纷纷伸出"热情"之手,在你的头上戴上五彩斑斓的"帽子",把你捧人云里雾里,让你不辨东南西北,昏昏然,飘飘然,然后再把那"热情"之手悄然抽回,让你重重地摔下,"非死即伤";所谓"棒杀",就是一旦发现你是个人才,就对你吹毛求疵、挥动大棒,于一阵阵"吆喝"声中,让你"非聋即哑"."捧杀"与"棒杀"都是可怕的,其实,在这两种扼杀之外,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扼杀,我把它称之为"闲杀".  相似文献   

17.
毛佩琦 《领导文萃》2013,(18):93-95
张居正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但从历史大背景看,他的一些政策,实在谈不上是改革。张居正与同朝大多数官僚的治国理念并无不同,只是他比那些人更强悍,更有政治手段,因而执行起来更有成效。正因此,张居正在当时才得到普遍的赞扬。张居正最值得炫耀的事就是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不  相似文献   

18.
说"套话"     
朱铁志 《决策》2001,(7):34
"套话",乃成套之大话、空话、假话、废话之谓也.其特征:在话语本身,是貌似英明正确、冠冕堂皇,实则空无一物、外强中干,永远形式大于内容.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成了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满足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是历史性的失误.我们应该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将给他们的"金子"变为"点金之术".  相似文献   

20.
开展"三项建设"活动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利民之策.泌阳县委、县政府在贯彻落实"三项建设"活动中扎扎实实"六实"并举,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