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孙秀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4-131
学校与社会是一种共生关系,只有在良性互动中,二者才能实现共赢.在近代中国,社会教育是教会学校实现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路径.在与中国社会的张力与制衡中,教会学校通过多元化的路径探索加速了其本土化历程,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俊玲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2):222-226
本文对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用辩证的观点剖析了教会学校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慨况,指出烟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开设学校的情况。第二部分论证了教会学校的特点。指出其办学宗旨是宣传宗教;在教学上引进西方学制;提倡女子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第三部分论述了教会学校对烟台社会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其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对烟台民众意识的启发起了积极作用。但不能因为教会学校的某些积极作用而否认其殖民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对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来源多样化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宗占国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6):102-105
政府拨款、学费、销售与服务收入、科研经费和专利收入、捐赠以及其它收入等,是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渠道,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了解美国高等院校经费的筹措体制,探究和借鉴其成功经验与做法,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广辟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解决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瓶颈",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邹丹丹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4)
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新教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在吉林创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对吉林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邹丹丹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1)
伴随着中国东北的营口开港,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传教士也纷至沓来,传教布道,创办学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学到大学等体制完备、制度健全的不同类别的学校。其目的在于传播宗教,以基督征服中国。同时教会学校对中国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客观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晓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91-93
历经一千多年的中世纪被认为是神学对科学压制最严酷的时期,但正是被认为"黑暗"的中世纪产生的教会学校,对近代大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建立了近代大学采用固定场所和固定人员教授的基本模式、近代大学基本课程科目的框架、近代大学基本的教学方法、开创了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杨思信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6):92-97
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系统,开始在中国逐步坐大。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晚清政府并没有出台一项明确的政策予以规范。直至1906年学部向各省督抚发出了一个简短的咨文,才勉强算是有了对策。自民初以迄收回教育权运动发生前,民国政府开始对其采取较严格的控制政策。虽然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它为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及后来政府规范处置教会学校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2)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教育的国际化不等于教育的一体化、统一化、趋同化,更不等同于西方化. 相似文献
10.
狄考文创办登州文会馆后,在课程设置、学生培养、师资配置及招生条件等方面均采取了许多措施以置重儒学教育。其目的不仅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为教会学校自身的发展。登州文会馆的儒学教育对基督教传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种传教手段,它贬低了儒学的伦理和社会价值,不利于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和基督教在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胡适主要是对西方在华教会教育的宗教性和非教育性进行批判,主张教会教育要进行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利益的变革;从20年代后期开始,他转而对教会教育作了全面肯定。本文结合教会教育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发展所起的两重性作用,认为胡适从科学理性精神和全盘西化观立场出发对教会教育所作的评价,既有合理、符合历史事实的方面,也存在非历史主义和抹杀教会教育殖民侵略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4):24-27
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是在客观上教会女校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早一批知识女性,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其厚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2):71-73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立出版机构和参与官办出版事业,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出版理念,不自觉地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出版家。近代民营出版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出版从外在设备到实质内容上的近代化,在沟通中西文化,推动新文化创造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会女学与近代职业女性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紧跟着大炮来华,为了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在中国开始兴办教会女子学校,培养教徒。教会女学中的学生不仅接受了宗教教育,同时也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主、自由、平等等社会科学的内容。从教会中毕业的女性走上社会后,大多从事医药、护士和教育,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作为中国最早觉醒的女性,她们为近代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率先将西方的学位制度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教会大学 首先通过向国外政府或大学注册立案的方式获取学位授予权,并按照国外的标准进行具体操作.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教会大学逐渐扩充学位门类、提高学位层级、拓展学位课程,使学位制度得以发展完善.教会大学学位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中外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对中国学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刺激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会中学的学生爱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非基运动、抗日救亡、反内战运动五次革 命高潮。教会中学的学生爱国运动有着自身的原因与特点,对教会中学的进步及近代中国社 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教会大学的学生品德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志新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中国的教会大学为了扩展西方教会势力、配合侵略 ,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品德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校风与规章制度建设、学生社团与课余生活、师生关系等方面。这种培养 ,既使教会大学的学生受到了精神腐蚀 ,也使教会大学为中国造就了一批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