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共通感"与"教化"、"判断力"、"趣味"等一起被伽达默尔视为欧洲近代人文主义传统的主导性概念。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着力对维科的"共通感"概念进行了梳理、阐发和诠释学改造,不仅强化了这一概念的实践哲学意蕴,而且彰显了"共通感"在人类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伽达默尔对"共通感"概念的诠释学改造,为其作为理解本体论的哲学诠释学的提出——特别是理解的前提问题和理解的多元性问题的解决——做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必须在诠释学中被恢复",这是伽达默尔的基本信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对话辩证法"(亦称"问答辩证法")。与其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诠释学相一致,伽达默尔的"对话辩证法"并非一种理论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而是一种实践哲学模式下的辩证法。其对话辩证法的直接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柏拉图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以及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的基本结构乃是一种文本阅读式的(理解者内在反思性的)、跨时空的历时性问答,如何保障诠释学对话的平等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模式下的对话辩证法还包含一种明确的伦理学导向:促进人类生活中的"善"。为此,它以诠释学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普遍性知识和规范与具体应用之间张力问题的解题思路:诉诸理解的应用性和实践智慧,通过文本理解者在特殊情境下的居间调停,实现普遍性知识和规范的"教化"和"拓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与哲学诠释学中的相对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伽达默尔的批评中,有一个问题相当引人注目,这就是关于哲学诠释学中的相对主义问题.1967年,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完成<社会科学的逻辑>一书,他在指出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基础缺乏批判性反省的同时,指责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存在相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的语言诠释学潘德荣伽达默尔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诠释学家之一,他以语言为本体,建立了他的语言诠释学体系。其语言诠释学反映了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当代德国哲学的基本走向,对它的了解无疑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西方哲学脉络,然不仅于此,它所阐述的某些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林维杰 《学术界》2012,(12):26-37
诠释学真正成为独立且重要的哲学学科是在伽达默尔的手中完成的。他在《真理与方法》中不仅考察了诠释学相关问题的始末,还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到伽氏自己的诠释学建立了发展系谱。在伽达默尔看来,德国诠释学的发展在施莱尔马赫是一个转折,在海德格尔又是另一个转折,这两个转折标志着"方法论诠释学"与"存有论诠释学"的距离意义。伽达默尔如此以"技艺学"解读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背后是出于"人文主义传统"对"自然科学统治"的批判;而后之继承海德格尔,则可看出伽达默尔对人文主义深化的切入点。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伽达默尔继承的人文主义传统对技术、方法的批判看出其理论的角色,也可以从他对理解的前行性看出他如何响应现代性的主体问题。问题不在于他的尊重传统,而是他如何在诠释学任务与人文学关怀的角度中联系上传统。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中的辩证客观性体现了伽达默尔对普通诠释学追求的一种绝对客观性的批判.伽达默尔在理解前结构理论、视域融合理论、效果历史等理论中,构筑了一种主客观统一的辩证客观性.在这种辩证客观性的指导下,伽达默尔试图追求文本的意义,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7.
自伽达默尔建构哲学诠释学以来,哲学诠释学就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传统和独特视角的哲学形态。而哲学诠释学的引入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同时也为许多哲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时至今日,哲学诠释学的研究及其在哲学研究中的影响也日趋多元化。那么,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它在当前所关注的前沿问题是什么?它对当代哲学研究的启示有哪些,这些启示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所表现的?这些都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对此,我刊特别约请了我国著名哲学家,国内第一代哲学诠释学的研究者,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洪汉鼎教授,为我们深入解读哲学诠释学的当代发展与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8.
洪汉鼎 《河北学刊》2008,28(2):43-52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汉鼎 《河北学刊》2008,28(1):53-62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0.
Nacherleben(重新体验)是狄尔泰生命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比Erlebnis(体验)更为重要,因为它最能够体现狄尔泰诠释学的特点以及狄尔泰哲学中心理学、生命哲学和诠释学的多维度统一.重新体验概念揭示了理解过程中的三种诠释学循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循环、历时性维度与当下性维度的循环、生命的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循环,推进了诠释学循环理论.同时,在西方诠释学从传统方法论诠释学到当代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中,狄尔泰的生命诠释学具有重要的中介意义.狄尔泰所实现的从文本诠释学到精神诠释学的转向以及他对“生命表达的效果关联”和“效果历史”的创造性分析,都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相似文献   

11.
傅永军 《文史哲》2006,(1):136-144
批判理论自诞生之日就为自身存在的基础问题所困扰。早期批判理论家对待基础问题持一种消极的态度。直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合法性才被认真地当作一个问题。在哈贝马斯通过对解放旨趣的论证为批判理论寻找到认识论基础之后,逻辑地确证批判与理性的内在关联就成为哈贝马斯重建批判理论基础工作的重点。与伽达默尔进行的有关诠释学的论战,是达成理性证成批判基础的关键步骤。从批判理论角度看,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有关诠释学的争论至少部分地将诠释学的兴趣引向实践哲学,确认了批判与反思在构建社会知识中的必要性。借助批判理论的诠释学维度,哈贝马斯为交往行为理论最终完成“基础重建”清理了地基。  相似文献   

12.
"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他的诠释学和客观主义诠释学间的分水岭所在。伽达默尔正视了理解作为"效果历史"之实相。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以及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经典所作的不同诠释,佐证了伽达默尔关于理解是"效果历史"事件似的自我理解的历史性判断。伽达默尔关于理解是"效果历史"事件的深刻洞见,开启了一场诠释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13.
薛华 《学术研究》2007,10(10):9-15
伽达默尔在哲学诠释学的发展中完成了一个转折,这一转折和他赋予诠释学以伦理学维度有紧密关系。只有把他的诠释学和伦理学联系起来,才能理解他的诠释学的内涵与精神,才能理解他的诠释学为什么是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本文强调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具有伦理学维度和内涵,没有进一步涉及诠释学对于伦理学的意义这个方面,这并不意味着作者认为这个方面不那么重要,也不意味着作者认为伽达默尔对于伦理学本身的研究没有他特有的成就。作者在同伽达默尔的交往中意识到,哲学即使是在今天这一解构时代也还必须把自己理解为意义的说明者与商讨者,甚至是一名意义的守护者与承担者。这不能不包含着许多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把诠释学和伦理学联系起来进行探讨。伽达默尔已经开拓了这条路径,了解和解释他的研究对我们将是大有帮助的。事实上国内也已经有人开始这一工作,本文只是表示跟进,并以此纪念他逝世五周年。  相似文献   

14.
以传统主义者著称的伽达默尔实际上反叛着两种传统:其一是对方法论诠释学崇尚的"作者中心论"传统的反叛,由此走向了"读者中心论";其二是对近现代科学的知识论传统的反叛,拒斥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无限扩张的普遍性要求.但伽达默尔并没有简单否定上述两种传统对方法论的追求,而是在倡导本体论诠释学的同时,潜含着一种走向生存论意义的方法论的努力,其特点是从本体论的基点上来建构诠释学的方法论.在理解问题上,从科学认识论模式转换到实践哲学模式,是伽达默尔走向生存论意义的方法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将诠释学引入社会科学,特别吸收了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成果以矫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客观主义,但他不满于哲学诠释学的保守倾向、方法维度欠缺和语言本体论,提出深层诠释学取而代之,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实现社会科学的解放旨趣。针对哈贝马斯的批评,伽达默尔亦给出了有力的辩护和反批评,以实践哲学为归宿,重申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地位和普遍性要求。二者的论辩各有千秋,须深入剖析论争的学理及其来龙去脉,才能从总体上给出恰当的研判。这场争论在当前的学术语境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能够为我们重新思考社会科学的逻辑定位、诠释学的合理走向以及如何处理技术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关系提供新的思想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阐述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真理观,并从结构视角解读历史在《真理与方法》构成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蕴涵于效果历史原则中的辩证法要素。  相似文献   

17.
一 当下,中国学者在对具有诠释学特征的传统思想资源进行清理时,往往限定在"诗无达诂"、"以意逆志"等文学批评领域的命题.伽达默尔提醒我们:"诠释学的历史告诉我们,除去文学的诠释学,还有神学的和法学的诠释学."④也就是说,诠释学的外延涵盖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如果仅限定在文学批评领域,可能会将诠释学本身所潜存的巨大效力遮蔽和掩盖掉.  相似文献   

18.
路强 《晋阳学刊》2014,(3):3-10
正导语:诠释学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哲学传统,在整个哲学思想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一传统中,诠释学经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伽达默尔、利科等哲学家的发展,从一种哲学方法论渐渐成为一种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乃至实践论的一整套哲学系统。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以成中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当代哲学家,将诠释学引入中国,并将之与中国哲学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在这一系列思想成果中,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基础上所创立的本体诠释学,可以说是诠释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它进一  相似文献   

19.
《真理与方法》的出版,把伽达默尔卷进了20世纪哲学对话的风暴中心。哈贝马斯无疑是这场风暴最有力的推波助澜者。肇始于其“论社会科学的逻辑”一文的两人的争论,围绕着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所提出的“诠释学普遍性”以及“权威与理性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作了同调与异趣并存的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20.
启蒙运动以降,“前见”(Vorurteil)一直是理性和自由的对立物,被作为必须加以摒除的认识障碍。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为前见所作的合法性辩护,不仅对上述观念是个极大的挑战,而且也使自身在诠释学思想史上独树一帜。所以,美国哲学家理查德丁叫B恩斯坦说:“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一个最为不同凡响同时又引起最多争论的方面,即是他对前见所作出的辩护和他关于启蒙学者‘以前见反对前见’的论证。”②本文拟就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前见思想作一分析。一、理辞的历史性和前见的合法性在传统诠释学中,理解是一个理性消除前见,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