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岛小说因其独特的体裁和内涵,较为突出地蕴涵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问题。该文以荒岛小说的经典之作《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为例,探究作品中所隐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态伦理关系,从而揭示自然生态的破坏必将引起社会生态的失衡,而社会生态的失衡又必然导致人的精神层面的异化,彰显了作家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和深切的生态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必然包含着生态共识的达成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维度。以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为框架的生态理论却因自身理论的缺陷无法将生态有机整体作为主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对此,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为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共识提供了理论基础:主体通过目的论判断力将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纳入意识中,从而对整个地球生态圈产生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正是这种对生态有机整体的审美化的理解,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生态共识的达成回到“共同体”一词原初的情感意涵,从而通过情感的纽带建立起了人与自然整体牢不可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3.
于美娜  冷慧 《理论界》2015,(1):110-113
西尔科的小说《典仪》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维度反映了造成人类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表达了印第安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生态智慧。这不仅是处于困境中的印第安民族的出路,更是人类恢复生态、自我救赎的救助策略。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87-92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最重要的悲剧性小说,其中捉弄人物命运的就是一个"城堡",它不仅是叙事的焦点场所,也是令主人公感到窒息的空间。主人公与"城堡"方面的关系呈现一种明显的权力关系。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和文化批评理论,可以分析"城堡"空间建构的意义以及造成主人公K生存困境性的深层机理,从而揭示K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以期引起现代人对生存—实践的空间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熊六良 《云梦学刊》2003,24(5):77-80
秦可卿在小说《红楼梦》中所占篇幅虽短,但在小说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其性格内涵来说,她集林黛玉的自由心性、薛宝钗的温柔娴淑、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于一身。就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上来说,她处于小说叙事的枢纽位置,为整部小说之总纲。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探索和这一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剧性精神命运。  相似文献   

6.
董雯 《学术探索》2010,(6):141-144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后现代小说《玻璃山》中现代人攀爬玻璃山的故事情节解读为现代社会生态意识建立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对该篇小说的多元化理解,而且对启发人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怀仁 《江淮论坛》2011,(5):164-169
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关键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解决人类的生态危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小说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门类,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主要突出人与自然的齐同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亲和态度,强调人的本质还原、自然的返魅、生命的归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凝结了创作主体浓厚的生态亲和意识,剖析了人类自身的悲剧,突出了鲜明的生态保护回归主题,多角度塑造了具有自然人性和生态人格的新形象,深思了人类回归自然家园、实现自我救赎梦想的诸多可能。文章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自然回归想象从文化渊源、土地回归想象、家园回归想象和童年回归想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发展道路的自然延展,更是中国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气候)危机而作出的积极回应和庄严承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涉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个向度的系统工程。随着传统发展范式危机和气候变化危机影响的日益加剧,生态向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将越来越突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其他向度越来越具有限制性、支撑性和保障性作用。中国需要更加长远的战略考量和更加坚定的大国担当,可以按照“1—2—3”路线图从生态向度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根本基础,通过加强与美欧的气候和绿色合作以及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两条国际合作路径,通过全面落实《巴黎协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性生态环境(气候)治理三条全球路径,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更加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9.
阿特伍德小说生态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于英美的一种批评形态。阿特伍德的小说集中反映了生态主义的这一主题,她通过《可以吃的女人》等系列小说中意象群的描写,反映了"人类随心所欲的发展,酿成了大片森林植被萎缩、动物不断被戕害和生物多样性锐减,长此下去最终毁灭的是人类自己"的主题。她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类能主动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尽快树立生态整体意识,培育健全的生态人格,使人类有机地融入生态多样性的一体化去。  相似文献   

10.
《环湖崩溃》昭示着当代生态小说在思想与艺术性融合方面所能达到的可能性: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原点,思考的重心始终对准存在的终极价值;从人类的精神机遇出发,探询时代精神与人类终极精神之间的落差及英表现、补救的可能性;在人类精神的深层冲突中,引导道德、良知辐照内心世界,表达自身对终极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悲剧作品的典范之作,其悲剧性精神在本质上是人的悲剧,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深入传达出曹雪芹悲天悯人的现实情怀。因此《红楼梦》中的悲剧性精神还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与探索性。《红楼梦》文本全面而客观地展示出在以伦理道德统治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个人或群体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导致了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和人生悲剧的产生、交织与纠缠。《红楼梦》悲剧性精神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曹雪芹的悲剧性人生经历与小说中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异质同构,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影响,还有时代、社会、历史、民族审美心理等重要元素的建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生发共同建构起《红楼梦》文本悲剧精神的高楼大厦。《红楼梦》的悲剧性精神形成了《红楼梦》崇高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生态美学思想探讨分析勒克莱齐奥代表作《乌拉尼亚》中人类与纯自然、人类与现代文明以及人类与人类自身之间关系的危机。同时浅论勒克莱齐奥在《乌拉尼亚》的创作过程中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生态和谐的憧憬。  相似文献   

13.
刘爱琴 《齐鲁学刊》2007,(4):107-110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展示给世人一段惊世骇俗的畸恋,谴责了美国庸俗的文化媒介、混乱的学校教育、漏洞百出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弗洛伊德性学说的异化者们。小说幽默的语言和怪诞的风格蕴含着严肃的本质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这部人性畸态和死亡叙事交织建构的文本是对"乱伦"、"复仇"和"毁灭"母题的重新抒写。其悲剧性所带来的启示使其与文学史上的悲剧经典一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8,(1):177-184
在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当下,如何构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处模式成为当下的热点议题之一。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注目新世纪以来的华人移民文学,可以发现有不少作者将写作的触角探入到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中,通过散文、小说等不同的体裁,呈现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陈河的小说《猹》、李彦的散文《大雁与乌龟》、朱颂瑜的散文《大地之子穿山甲》、袁劲梅的散文《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黄鹤峰的小说《西雅图酋长的谶语》等都蕴含很强的生态意识,涉及了生态文学中的动物关切、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等主题,提出了关于物种关系的新思考,也对现代性的生态悖论进行了反思,倡导生态整体主义,展现出新世纪以来的华人移民文学所具有的超越性文学视野。  相似文献   

15.
余谋昌致鲁枢元的信中提出一个问题,即有没有"生态精神".余谋昌赞成生态世界观,认为地球是活的,有生命,有精神.他从六个方面简单举证说明这个问题.鲁枢元答余谋昌的信里同意余谋昌信中的论述地球是一个活物,世界有自己的主动性、目的性;这种主动性、目的性表现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的存在,印证了"生态精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的"环境文本"建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框架文本是美英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策略.生态批评将文本对象设置于"环境语境"中,在关照文本的文化语境时,也强调人类发展史与环境史的互动.从生态批评研究的多种"环境文本"可以看出,生态批评试图召唤一种阅读语境的根本性转换--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语境转换到一个"地球大生态圈"视阈中的环境语境.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向以一个战士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他的批判性,他的讽刺艺术,他为后世的人们留下许多悲剧性的人物典型,然而,鲁迅的小说中不仅有这些构成其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的特点,鲁迅的小说还很幽默,是那种不同于谈天说地的"闲适"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本文从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以及《故事新编》中的语言和思想及其讽刺艺术上探寻鲁迅小说的那种"冷"幽默,进一步揭示鲁迅的小说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一 和威廉·福克纳所创造的那套“约克纳帕塌法世系”中的其他小说一样,《喧哗与骚动》也是讲述发生在这个虚构的县上的故事,一个使福克纳深为感动、“总是撇不开、忘不了”的故事。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种植园主旧世家衰败没落的悲剧性命运,生动地展示了蓄奴制旧南方土崩瓦解的悲剧性结局。 小说的主人公康普生家,是居住在约克纳帕塌法县首府杰弗生镇上的一户名门望族。他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小说《生态乌托邦》中人口问题、经济问题、生态整体观和自我认同与实现等问题的深层生态学解读,论述了《生态乌托邦》对美国的工业社会消费主义文化观念的批判以及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该小说不仅是对深层生态学理论的最好注解,也对清除现代性危机,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悲剧性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旦捷 《江淮论坛》2001,(2):102-105
《聊斋志异》中的悲剧性小说 ,极大地突破了前代悲剧性小说的美学传统 ,具有新的审美观照焦点、新的审美视野和新的处理悲剧成因———经过———结局的模式 ,表明我国的悲剧性小说开始由前代的传统型向《红楼梦》、《儒林外史》式的新型悲剧、悲喜剧小说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