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看历史上的曹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耀东 《学术论坛》2006,(12):158-161
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曹操是空前绝后的一人。可是提起曹操,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数落他的种种不是。其实,撇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汉魏天下大乱之际,曹操用武力消灭诸雄,统一北方,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曹操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同他十分注重历史经验分不开的。曹操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的很多知识是从书本上得到的。曹操非常喜欢读书,即使在他来往征战、戎马倥偬之际,也未有片刻懈怠。史书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曹操自己也承认“好学明经”。不仅如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曹操以善于用人而著称,他提出的“唯才是举”政策,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得到大多数治史者的首肯。然考察曹操一生,其刚愎自用、嫉贤妒能、杀害贤士之事,也屡见于史,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做到“唯才是举”。故要客观的评价曹操的用人政策,必须同时对其用人的另一侧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全国史学界对曹操问题的讨论,本刊1959年第四期曾作了一次综述。最近两三个月来各地报刊又发表了几十篇讨论曹操问题的文章,绝大多数肯定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正面人物。争论主要是集中在黄巾农民起义的目的问题、曹操的屯田政策问题、曹操是否是民族英雄问题以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问题,为了便于读者对曹操问题讨论的参考,将争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撮要予以综述: 黄巾农民起义的目的问题在曹操与黄巾农民起义的问题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反对郭老论点,一是基本上同意郭老论点。比较多的人不同意他的“曹操虽然打了黄巾但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目的”以及“把黄巾进行组织化”的论点。如罗耀九指出:农民起义的目的是希望有属于  相似文献   

5.
对于人所共知的历史人物——曹操的评价问题不自今日始。鲁迅早在1927年就对曹操作了适当的评价,他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脸的奸巨,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袁良义在1958年11月《光明日报》发表了“曹操论”。此后,王仲犖著有《曹操》一书,陈显远创作了《孟德献刀》。他们都一致把曹操肯定为正面人物。郭沫若在今年1月25日《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中文提  相似文献   

6.
曹操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鲁迅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称他是一个“英雄”。这首先是因为曹操冲破了东汉以来“以族举德”,“以位命贤”,看“门第”“世资”察举,征辟制的束缚,提出了“唯才是举”、任人为贤的用人主张,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他完成北方中国统一的基础。一曹操“唯才是举”的路线,概括起来有下面一些内容和特点。一、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选拔人才不讲究门第、地位,突破了东汉以来“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限制。所以在曹操部下“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如汝南太守满宠出身子郡督邮,并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生于乱世,因缘时会,从政达四十多年,戎马生涯中,阅尽坎坷,终于统一北方。他也算是雄才大略,功盖前世。当然,他的成绩的取得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不无关系,爱尔维修讲:“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  相似文献   

8.
杨修之死     
在曹操阵营里,杨修是公认的聪明人。开始,杨修是曹植的参谋长,根据他的猜测,曹操会立曹植。曹植曹丕兄弟俩虽然都和他有不浅的交情,但他心里还是偏向曹植的,曹植失势后,他曾想开溜。有一天,曹操视察刚刚修好的相国府,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下面的人为了博得曹操的欢心,花足脑筋才把它建成这样。谁知,曹操在里面逛了一圈后,不置可否地拍屁股走人,还让随从在大门上写下一个“活”字。众人看着这个字,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杨修知道后,便命人将大门拆除重建。  相似文献   

9.
孔融与曹操,原先都是地道的士人,具有通共的士人意识,因个性及其学说的不同,政治军事的经营分判了成败,曹操上升为政治领袖,孔融还原为大名士。在互为需要的境况下,曹操需要孔融充当他的政治点缀,孔融需要借助曹操阵营作生存基点,两人形成了暂时的合作。曹操统一北方后,逐渐淡化了对孔融的需要,孔融则为保全自己名士领袖的地位,以名士风度对曹操进行了批判,最终彼此陷入了无可挽回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诸雄争立,最后的胜利者,往往就是善致人才、善用人才者。曹操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认识更为深刻。重视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是曹操获得重大成功的条件之一,也是他思想中的光辉点之一。 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靠什么得天下?曹操与袁绍起兵讨董卓时,有过一次对话,袁绍问:“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以为何如?”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寥寥数语,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和战争观。袁绍如愿以偿,占有冀州,为冀州牧,兼有冀、青、幽、并之地,地不可谓不广,亦不可谓不固,但刚愎自用,不善网罗人  相似文献   

11.
曹操以命世之才,膺怀慷慨,雅尚诗章。他的作品阐发了对于当代历史的独特理解,表现出对于现实政治冷静的理性审视和深辟的历史评断。因此,他的“悯时伤乱”远远超出同时代诗人,具有深广的悲剧意蕴。这种面向现实,以理想、事业为内核的英雄主义同样也渗透在他以“年命忧叹”,“神仙幻境”为内容的诗篇中,学术界历来对这类作品颇多訾议,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曹操在政治上是拨乱世的豪杰,文学上也是反传统的英雄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全国陷于四分五裂的混乱状态。在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一片嘶杀声中,曹操以反潮流的精神,举起了统一的旗帜,经过二、三十年的南征北战和苦心经营,他终于统一了北方,并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曹操能取得上述功绩,决定于他在同儒家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中,推行了一条正确的统一集权的法家路线。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科学地研究、总结三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肯定被尊儒反法反动派大肆诬蔑的法家曹操的历史功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一) 曹操以政治家、军事家而兼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桥玄和许劭早就看出来了,桥玄对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魏武帝纪》)许劭就他问到他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物回答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论》)曹操对桥玄是深怀知己之感的,所以他在建安七年到浚仪治理睢阳渠时,特派一个使者用太牢去祭桥玄的墓,祭文中有“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提出“替曹操翻案”,重新评价曹操算起,那么,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曹操研究,到1988年底为止,正好已走完了她的第30个年头。30年来,曹操研究,始终步履蹒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苦行。1989年是郭沫若发起“曹操翻案”讨论30周年,值此纪念之际,有必要对曹操研究的历史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反思,以期进一步开创曹操研究的新局面。封建时代,人们对曹操的认识,对曹操的评价,在过去各个历史阶段,并不一致。但就总的倾向而言,曹操始终  相似文献   

15.
曹操尚礼重法思想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操思想的主旨可用“治定礼为首,拨乱刑为先”一语概括之。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很深,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史载甚明,这构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侧面。此即“拨乱刑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学术界以往将曹操视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是片面之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南北朝的历史上,南朝末武帝刘裕是一个应该重视和研究的人物。他不仅建立了刘宋王朝,而且开创了南朝的“元嘉之治”,使江南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裕之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①。本文不全面论述刘裕的业绩,只就他和与他关系密切的“元嘉主治”,作出评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的10年,是史学大变革的10年,史学理论研究突起的10年,也是当代历史认识论研究接受新挑战的10年。本文拟就历史认识论中“纯粹客观的历史”、“人心中的历史”、“二重历史客体”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纯粹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 世界上有没有“纯粹客观的历史”?历史学家能否写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历史?这一直是古今中外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中国的乾嘉史学、19世纪德意志的兰  相似文献   

18.
曹操——一个丑转化为美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作者认为: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具有“不丑中的丑”;而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则是“丑中的不丑”。《三国演义》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地塑造出了曹操这样一个复杂丰满的典型形象,显示了艺术创作的精美。  相似文献   

19.
李颖姣 《齐鲁学刊》2006,3(5):122-126
“经验”与“必然”在传统哲学中的对立,引发出我们对“马克思的‘经验’的方法如何获取其普遍必然性”这一问题的思考。马克思把一切先验的东西拉回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将对“先验”的无意义追问搁置起来。这种做法体现在他的哲学中就是:搁置了对“需要”必然性的追问,将其呈现为人类现实的解放运动;把充分彰显于生活中的人的“现实的需要”,作为更根本的动力源,承接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历程。由此,“现实的需要”以其独特的客观性,为马克思的“经验”的方法提供了牢靠的必然性依托。  相似文献   

20.
论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品德高尚,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智慧、勤劳、勇敢的品格,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成方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忠诚与曹操之奸诈,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人是一对一正一反互相衬映的历史人物。尽管历史的本来面目,诸葛亮并不如是之好,曹操也不如是之坏,但历史的大节却是曹操要谋纂汉室,诸葛亮要兴复汉朝,这一奸一忠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本文在结语中将两人作一些比较,应当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