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由于废除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制度,消灭了生产资科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因此就从根本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变成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1949年 1 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在中国大地上民族剥削、民族压迫制度的彻底消灭 ,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了平等的地位 ,标志着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形成。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 ,也是实现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的前提条件。民族平等最主要的体现 ,就是各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以平等的地位管理国家和地方性事务 ,直接参与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少数民族还享有自治权 ,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新疆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内民族压迫和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团结,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纪元。特别是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彻底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社会根源——私有制,进而使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兄弟民族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结成了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正是随着这种新型民族关系的诞生,作为民族关系中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的民族间矛盾关系即民族问题,也改变了私有制度下所具有的性质和状态,表现了礼会主义时期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民族之间的差异同民族不平等是两个不同的政治概念。民族之间的差异的内涵是指,由于地域局限、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所带来的差异;民族不平等的内涵是指,政治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两个本质不同的政治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互为取代。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是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宪法总纲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就充分说明民族平等问题已经解  相似文献   

5.
民族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阶级问题,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就不可能有民族平等与民族和平,因而也就不可能使民族问题得到解决。因为民族压迫和民族的敌对关系是阶级社会中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以前,那些奴隶主、农奴主不仅奴役其本民族(在严格的意义说是部族)的劳动人民,同时也奴役  相似文献   

6.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多维视角重新解读民族平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平等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分析,静态视角下的民族平等是各民族在政治、法律、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平等,动态视角下的民族平等是各民族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有机统一.此外,民族平等还是权利平等与义务平等的结合,客观标准与主观体验的结合,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原是十七世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是针对封建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和民族压迫政策而提出来的,一般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在历史上促进了一批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在客观上起过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是由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在存在着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情况下,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根本不可能平等,被压迫民族也根  相似文献   

8.
杨贻兰 《学术论坛》2004,1(1):120-124
当今世界,民族争端是造成一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或国际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至出现"种族清洗"的反人类现象。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既有由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也有由民族间不平等而引发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致力于追求民族解放、民族平等与民族共同发展,提出反对民族压迫、民族地方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策与主张,为当今世界解决民族争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民族平等思想与民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民族平等思想与民族发展郑晓云民族平等是民族发展中一个核心而永恒的主题。没有民族之间的平等,就没有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也就不能吸收其它民族先进的文化,达到世界各民族间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在这一重要的理论基点上,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给...  相似文献   

10.
宋蕾 《阴山学刊》2003,16(3):80-82
车臣问题之所以愈演愈烈,与前苏联在政治领域内实行的民族政策不平等有一定的关系。处理民族问题,两点教训应引以为戒:一是遵循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科学引导;二是保证各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11.
列宁主病重期间所作的政治遗言,提出了处理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政治原则。列宁认为,社会主人国家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联盟应当是自愿参加的民族联盟;鉴于沙皇俄国对于非俄罗斯人的奴役和压迫造成各少数民族对于俄罗斯人的不信任,甚至应该用对本民族的不平等来抵偿过去对被压迫民族的不平等。列宁还对党内存在的大俄罗斯思想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列宁将民族平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现实基础,为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而对列宁思想的背离,则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民族危机。  相似文献   

12.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辛亥革命志士的民族主义完成了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内在转换。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转换,是由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在反满与反清、反专制上的内在一致性,驱除鞑虏的短期目标是反满,也有反清、反专制和追求民族平等的政治意义。之所以必须完成这种转换,是由于其内在张力,反满、反清不等于政治民主的实现,相反,可能造成新的民族不平等。因此,武昌首义成功后,当革命者的角色由造反者转变为执政者、建设者的时候,以民族平等和政治民主为诉求的五族共和也就必然成为革命者的价值理性。此后,民族平等成为国内民族关系建构的主流,民族共融成为国内族际意识的主调,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空前强化。五族共和奠定了多民族平等共融关系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3.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影响其发展稳定的重要社会问题。民族关系主要有封闭排斥型、压迫对抗型、平等包容型、融合型四种形式,这些形式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领域。我国目前总体处于平等包容型民族关系发展阶段,但新形势下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平等包容型民族关系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深思。只有协调各民族利益关系、建立平等包容互助的民族关系、制定符合规律和实际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才能促进民族关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平等思想又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石和核心。因此,探索和研究邓小平民族平等思想,对于准确把握邓小平民族理论,实现民族的真正平等具有重要意义。一、邓小平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自秦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民族间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存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关系自然就被提上重要日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此纷纷发表意见,邓小平也对此提出了深刻的见解。1950年7月,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对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无产阶级的执政党和各族人民,要承认社会主义时期虽已消灭了民族压迫,但还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比较发达的某个民族与比较落后的其他民族之间某些事实上的不干等;党和国家为了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干等,必须在教育和组织各民族团结互助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着重教育和组织比较发达的民族对各落后民族坚持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的、长期的和具体的帮助,以便使各落后民族加速摆脱落后状态的过程,而有实际可能赶上走在前面并继续发展着的发达民族的先进地区,从而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在民族关系上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民族平等代替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民族互助代替了民族纠纷和民族隔阂。  相似文献   

17.
坚持民族语言的平等地位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这一政策的理论依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历来主张各民族的语言一律平等,并且认为没有语言平等便无所谓实际上的民族平等。在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斗争中,世界革命导师列宁是一位彻底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他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这是毫无疑问的”。列宁的这段话阐明了民族语言方面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斯大林的语言学理论丰富了马列主义,他曾多次强调统一的民族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他在驳斥马尔及其门徒们非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学观点时认为语言有巨大的稳固性和对强迫同化的极大的抵抗性。他说:“土耳其的同化主义者,曾经在几百年中竭力摧残、破坏和消灭巴尔干各族人民的语言。在这个时期中,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为根本目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重塑迫在眉睫。西藏和平解放时期,进藏干部和人民解放军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尽力消除民族隔阂,民族平等关系初步建立,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之间平等的新型机制;激发了藏族同胞传统的爱国热情,建立了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认同感;启发了群众朦胧的阶级斗争意识,为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稳定执政和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重塑的思想文化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宪法关于民族方面的条款的最显著特点是,彻底贯穿着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比如: 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国务院有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的职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  相似文献   

20.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这是十分正确的论断。自周秦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相互依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