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我是老妖婆     
我32岁那年丧夫,为不让儿子受委屆,所以一直没改嫁,独自一人拉扯大两个儿子,并供他们上大学,吃了多少苦,无法计算。也是这些辛苦,我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  相似文献   

2.
爱的方式     
《北方人》2007,(10)
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家庭。父母在南方的一个大城市工作,两个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唯一的儿子顺利考上北京大学,并且学的是最好的专业。对于他们,生活是那么完美。  相似文献   

3.
汪建兰 《社区》2014,(22):43-43
一个天气炎热的下午,我刚到办公室,就看见两个熟悉的身影:一位是67岁的母亲,微胖,老家在千岛湖,无社保,靠兄弟姐妹及两个女儿帮扶。一位是46岁的儿子,未婚,他是户口在我们社区的在职职工,因为患有四级精神残疾,留职停薪,一直居住在千岛湖由老母亲照顾,生活十分困难,仅靠一点生活补助维持生活。鉴于他们的家庭情况,我总是想办法为他们争取补助经费。但由于他是在职职工,  相似文献   

4.
李志刚  何俞成 《老友》2011,(4):30-31
直面祸不单行:儿子犯罪入狱,儿媳离家出走! 湖北省随州市大洪山崔家湾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却山路崎岖难行、交通闭塞,十分贫穷。黄桂菊一家便住在这里。她本来有3个儿女,其中两个女儿先后夭折,只留下儿子金胜强。转眼之间,儿子金胜强过了24岁的门槛,  相似文献   

5.
家有好儿媳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我和老伴快70岁了还能出国旅游观光。这份福气来自儿子儿媳们的孝敬。赴欧旅游归来,有朋友关切地问道:“儿子为你俩出资受累,媳妇同意吗?”这一问,倒提醒我早该夸夸我家的3个好儿媳了。我的家庭是重建港湾。27年前,我一个男孩,她两个男孩,3个都在上小学,5人合  相似文献   

6.
俏然 《新天地》2016,(8):18-19
砸锅卖铁不让儿子辍学古稀之年的陈玉文是江苏邳州市陈楼镇大顾村村民。早年,她在私塾读过4年书,能识文断字,懂不少道理。20岁那年,陈玉文嫁到了大顾村。此后十多年,陈玉文先后生下6个儿子。每个孩子到了入学年龄,陈玉文便会缝个新书包,把他们交到老师手里。  相似文献   

7.
《北方人》2008,(4)
从我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对面床上的那对夫妻便一直小声地争吵着,女人想走,男人要留。听护士讲,女人患的是胶质细胞瘤,脑瘤的一种,致癌率极高。从他们断断续续的争吵中,一个农村家庭的影子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女人46岁,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儿子念高一;12亩地、6头猪、一头牛,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相似文献   

8.
80多岁的婆婆因老屋拆迁,只能轮流住在几个子女家。她老人家先后在大女儿、小儿子、小女儿家都没住长远。最后来到了二儿子家,也就是我家。我寻思着,  相似文献   

9.
亲眼所见     
到底是愚昧可怕,还是不知道什么是愚昧可怕?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富豪人家,家中积累的财富有上千金。这家主人有两个儿子,由于家中有万贯家财,两个儿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从来不劳动,不生产,也不管理事物。他们只知道整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逐渐变得愚昧起来。他们的父亲对此听之任之,不加管教,所以儿子愚昧的程度越来越厉害。  相似文献   

10.
周晓红 《社区》2013,(18):52-53
家住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鼓楼街道苍水社区的王阿姨今年65岁,50年前带着10岁的儿子与现在的丈夫杨先生再婚,儿子改姓杨,杨先生也有两个女儿。因为双方年龄相差较大,彼此相似的婚姻经历使他们格外珍惜第二次婚姻,王阿姨的用心经营和杨先生的积极配合使这个重组的大家庭其乐融融。但天有不测风云,去年3月底王阿姨的儿子杨平被查出肺癌晚期,需立即住院治疗,这个打击导致王阿姨精神崩溃,陷入绝望。  相似文献   

11.
我出生于革命老区武乡县斗底村的一个革命家庭。60多年前,我的两个哥哥参加南下工作团的往事至今难以忘记。1947年,我二伯的儿子李春藻和我的胞兄李春清都先后被县委批准成为南下干部。春藻哥南下后  相似文献   

12.
刘辉珍 《社区》2010,(13):49-49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绕了一个大圈后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居委会楼上住着一对母女,这是一个靠低保金生活的特殊家庭。母亲已经80岁,女儿50多岁,没有工作,有轻度精神残疾。老人还有一个儿子,已成家另过,平时与老人联系很少。儿子、女儿都是老人抱养的。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我们居委会的任务当然是多关心,多问候。只是没想到后来这个家庭的帮事竟然绕了个大圈。  相似文献   

13.
清风 《百姓生活》2012,(1):39-40
正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3年内竟连续2次遭遇车祸,儿子失去右臂,丈夫高位截瘫,一家人的生活蒙上了浓重的悲伤与阴影。作为母亲与妻子,农家女莫敏芽在残酷的命运前面,不屈不挠,用挚爱亲情托起家庭希望的春天……祸不单行,儿子和丈夫先后不幸致残  相似文献   

14.
案例:家在农村的谭老汉育有两个儿子。早些年,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2001、2002年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另过。分家后,两个儿子又分别生养了儿女。为了赡养老人、照料孩子,2003年,在村委会的主持下,谭老汉老两口与小两口达成了"分家养老协议":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父亲照料好孙子;二儿子赡养母亲,母亲照料好孙女。两个儿子各自为老人养老送终,互不相扰。  相似文献   

15.
阿凤 《新天地》2015,(3):34-35
95岁的老母亲70年的操持,也没能换来两个智障儿子喊她一声“妈”。但她从无怨言,她说,自己过得很幸福……在许多人看来,95岁的麦容欢生活可谓苦不堪言。她7岁时父母双亡,20岁时嫁给年长17岁的丈夫,婚后生了两儿一女,两个儿子都是弱智,唯一健康的女儿壮年早逝。可是麦容欢觉得,她终于熬过了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户人家从日本移民到了美国,在旧金山(美国加利福尼亚西部港市)附近定居下来。在那里,他们开创了一项产业—种植玫瑰,并且,每个星期里,他们有3个早晨要用卡车把玫瑰运到旧金山去销售。还有一户人家也是移民家庭,是从瑞士迁移过来的,和他家是邻居,他们家也销售玫瑰。由于他们两家的玫瑰质地优良、生命力旺盛的缘故,使得他们两家的玫瑰在旧金山的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很受人们的欢迎,因此,他们两家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就这样,很快40年过去了。在这过去的40年里,这两户人家始终都比邻而居,并且,他们的儿子们也接管了农场…  相似文献   

17.
他是一个孤儿,曾经先后被三户人家收养。第一户人家从5岁到8岁共养了他3年,后来他们因为有了自己的儿子,便将他送了人。他不肯走,结果被养父母打得浑身是伤、实在挨不过了,痛不过了,才断了回去的念头。第二户人家养了他5年,到13岁那年,还是被狠心的养父母送了人,原因是他们收养了自己亲戚家的一个儿子,好过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他还是不想走,哭着喊着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18.
潘家永 《老友》2009,(4):37-37
编辑同志:我今年60多岁,身体较差,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身边虽有两个儿子,都有赡养能力,但他们只顾自己享受,不尽赡养义务,我多次找他们要吃饭治病的钱,他们就是  相似文献   

19.
她是个有文化的女人,丈夫也是个知识分子。他们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她相信,他们的儿子也会不同凡响。儿子一年级时,学校开家长会,她第一个到。她想,儿子一定是最优秀的。老师如果要表扬学生,第一个提到的,肯定是儿子的名字。结果,她不仅没有听到老师对儿子的表扬,还听到几句不点名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柳如 《社区》2013,(7):55
他们同岁,55岁那年有了他们的小孙女,从此老两口就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因为她要到城里给儿子看孩子。儿子在城里上了大学,然后在那里安了家,有了孩子。儿子也想让他来,可他总有无数个理由来拒绝:家里得有人看,家里的鸡狗也要人来喂,还有地里的庄稼、山里的果园,总之离了他那是万万不行。儿子知道他的脾气,没有坚持。他送她和儿子到村头坐上客车,直到远去的车变成了一个黑点,再也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