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前苏联哲学界一开始理解为是列宁自己的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用以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接着,认为这是列宁转述黑格尔的观点,因“意识创造客观世界”是明显的唯心主义的语言;还有人认为,这是列宁针对否认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经济主义者讲的;再后,有人提出这段话是列宁用于表达旧唯物主义的,因其在社会历史领域仍是唯心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列宁的思想。这里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应理解为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同于镜子成像,具有创造性。对此,凯德洛夫院士力排众议,提出这是列宁在改造黑格尔思想过程中所做的一次“语言手术”,是改造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所以呈现出了“亦此亦彼”的现象。我认为凯德洛夫院士的解释是正确的,令人信服的。我国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编写者们对苏联哲学界这一研究过程好像茫然无知,仍停留在苏联哲学界对这段话开始研究的水平上,是对列宁的一种误读。把意识创造世界说成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只能为搞唯心主义、唯意志论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毛锐多年来,关于列宁何时提出和平共处思想这一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由于苏联和平共处外交政策是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为理论基石的,所以只有首先澄清这一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苏联和平共处政策的形成,进而对苏联建立初期的种种外...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五大特征论”不能反映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具体结构。金融资本和殖民压迫是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两个基本要素,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列宁把帝国主义战争归结为列强金融资本实力与其殖民地份额的不平衡。通过金融资本的主导地位、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双重控制方式、帝国主义的不平衡性这三条线索,列宁把握住了帝国主义的具体结构,为后人分析这一结构的变化进而确定帝国主义论的发展路径指示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列宁晚年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晚年围绕着这一崭新的历史性课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在实践的催动下,列宁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在这一过程中,列宁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这使得他晚年思想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学术界首次提出和论述了列宁关于生产性质“社会化”的思想,认为这一思想的内容是通过实行计算和监督,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改变旧的生产性质,达到生产性质的“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它的特点一是力图从生产过程入手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二是主张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它同列宁关于国有化的思想之间是主导与服从的关系,同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之间是核心与一般的关系。认识和掌握这一思想,是正确地认识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晚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晶。他在最后口述的论文中曾指出:“现在已经毫无疑问,我们基本上是胜利了。”①这是列宁逝世前对他最后找到的这条建设道路所作的评价和结论。国外从60年代起,国内学者从80年代起,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7.
浅谈“资本输出”赵秀玲“对于以垄断占有统治地位的现代资本主义,它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这是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的一句名言。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对列宁这句话的误解,在我们的思维中便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公式;资本输出就是帝国主义,就是侵略。于是,人们谈虎色...  相似文献   

8.
“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及其实现途径方面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逻辑过程如下,1.“政治是各阶级间的斗争”这一基本政治理念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起点。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观是其形成的逻辑关键。同早期经典作家们一样,列宁认为,“经济方面的政治”是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一个基本历史阶段,为此,探讨并总结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具体途径,就构成了列宁“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得出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著名论断。列宁的这一论断,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的这一论断,含义本来是十分明确的。但有的人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的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系统的党群关系理论,他不仅阐明了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意义,而且着重探讨了执政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的具体方法。总结和继承列宁的这一思想遗产,对我们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政府机关应当建立哪些工作制度,这是改革和完善国家机关的一项重要内容.十月革命以后,这一问题曾引起列宁的高度重视,检查监督工作制度就是他主张国家政府机关应当建立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在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展开之际,学习列宁的这一重要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苏维埃政权建立不久.特别是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官僚主义,拖拉现象等弊端就严重复活并蔓延开来,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严重障碍。列宁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克服上述弊端,国家各级政府机关不仅要精减机构,缩减编…  相似文献   

12.
从严治党,是列宁毕生从事共产主义政党建设的一贯指导思想.特别是在共产主义政党处在执政的条件下,列宁不仅突出强调这一思想.而且还在他领导执政的布尔会维克党六年多的实践活动中,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精神遗产。在当前,列宁的这一思想和实践活动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研究。早在1903年1月,列宁就提出了一个党建原则:“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党的地位、任务及党内状况部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样,有些党员在担任中央或地方各政权机…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俄国的工人运动是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发展起来的,而最早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用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耀俄国工人运动的是列宁。也正是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于1917年则月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接受、研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图书馆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借鉴资料和依据,图书馆为列宁的理论研究工作作出了它特有的贡献。16岁至23岁,即1886年到1893年,这是列宁成为一位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正本清源,“反映”一词的使用范围最广泛和意义最丰富应当是在列宁的两本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中。因此,对列宁这两本著作中的“反映”一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清理和辩证,是准确理解反映论所必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辨证和清理过程中,考虑到哲学史渊源和语言翻译的准确性,不仅以列宁这两本著作的中文译本为基础,而且参照了它们的英文译本。两个英文译本分别是(MaterialisandEmpirio-criticism》(ForeignLanguagesPublishingHouse.Moscow.1952)和《philo…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的一个重要思想。本文在对这一思想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提出 ,十月革命前、1918年春、192 1年春及 192 1年 10月以后 ,列宁论述的国家资本主义 ,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变化 ,在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这一变化过程 ,揭示了列宁对商品经济认识的深化过程 ,同时也是列宁社会主义观“根本改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克鲁普斯卡娅与列宁“遗嘱”的提交王祖奇长期以来,克鲁普斯卡娅与列宁“遗嘱”提交的真实关系一直被忽略了。这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列宁“遗嘱”的遭遇无疑是一个缺欠。众所周知,1922年12月23日至31日间,列宁出于对自己生命状况的严重忧虑,在病床上针对不久...  相似文献   

17.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到1921年初,列宁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与当时列宁的三个过高的估计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列宁过高地估计了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二是列宁过分夸大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的作用;三是列宁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十月革命后欧洲革命的形势。  相似文献   

18.
政治鼓动是列宁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他在《怎么办?》中,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政治鼓动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对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提出了“监督权力相对独立”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对俄共(布)加强党内监督,搞好民主政治建设起了重要指导作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然而,前几年在对列宁这一思想的理解上却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向:一种认为,监督权力相对独立是向党争权力,是闹独立性,另一种则认为,监督权力相对独立就是学西方资产阶级那样搞“真正的政洽实体监督”.为澄清理论是非,从而增强和提高我们对列宁关于监督权力相对独立思想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本文拟就对列宁这一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一九一五年写下的一篇哲学笔记。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列宁侨居于瑞士。在这期间,列宁在指导俄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进行了巨大的理论工作。在哲学上,列宁集中研究了辩证法问题,并且对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的卓越代表,如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作了批判性的研究。《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列宁对这些研究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