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蕊 《东岳论丛》2001,22(2):48-50
由于种种原因 ,在某种意义上我国农村社会处在国家法律难以推行、没有权威的状态 ,这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的法治进程。而国家法律规范自身的缺陷、不足 ,也是造成国家法律在农村难以推行、没有权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不重视宪法的作用,就会丢失立国的根本;不树立宪法的权威,就难以树立法律的权威。而违宪审查的完善,对树立宪法权威、保障民主权利、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行政执法中的“疲软”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或决定得不到充分实现或执行以致达不到执法之目的。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政府和法律权威的丧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行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廉洁奉公、守法懂法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重塑政府威信,强化政府权威和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4.
论司法权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权威是衡量法律权威的一个重要标志。司法权威首先来自法律的确认。但仅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司法权威更重要的是司法本身必须具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司法权威在我国表现得严重不足,而要想确立起中国司法的权威就必须进行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权威是就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纵观人类阶级社会的历史,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发挥法律的权威作用。邓小平对法律权威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一、影响法律权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人治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人治社会强调权力大于法,法从于人,而在法治社会中强调法大于权,人从于法,所以当个人意志与法律相冲突时,谁服从谁,便成为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之一。法治社会中,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权威,法律至上应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对此,西方法学家进行了论证。亚里士多德说过“法治应包……  相似文献   

7.
苏永生 《青海社会科学》2003,(6):111-113,120
法律自从产生之日起 ,就与权威结下了不解之缘 ,法律是权威的象征。自从实证科学诞生以来 ,法律的权威性一度被其真理性削弱 ,乃至在当今崇尚“格物至知”的科学时代 ,人们普遍认为真理性是法律最主要的支撑点。然而 ,事实证明 ,真理性并非解决所有法律问题的灵丹妙药 ,我们不得不在探究法律的真理性的同时 ,将目光转向其权威性。在权威与真理之间 ,应当依重权威 ,但这并非否定真理对权威的生成意义 ,司法解释亦不例外。从性质上说 ,司法过程就是对法律的解释过程 ,司法解释的价值在于推动司法过程 ,最终实现司法公正。而司法解释价值之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治社会。从大传统上讲是礼治社会,从小传统上讲是“权治”社会,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主要是民间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行法治化,大量蕴涵西方传统的国家法律势必与中国的民间规范在互动中产生冲突。从小传统看,我国法治化的目的是实现从政府权威向法律权威的转换,从大传统看是实现从民间规范到国家法律的转换。在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密切互动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在北京进行的法律与社会问卷调查的实证数据,提出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越轨的三种类型,分析了人们在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的不同关系下违法的原因,指出了我国法治化的道路实质上是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冲突、协调与妥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资料,对我国居民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与美国的同类研究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中美服从法律的程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我国居民对司法机构的公正性有较大的宽容度,由于对法律是否服从源于人们是否认同法律的“合法性”,对法律合法性的认同程度是衡量人们法律意识的强弱,衡量一个社会的法治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国在走向法治化社会的过程中,虽然中国法律权威的建立有赖于政府权威,但法律权威只有尽早脱离政府权威,并成为超越一切权威的权威,法治化进程才有可能完成。  相似文献   

10.
政府权威的树立与维护无疑是政府执法的关键与保障。权威总是与权力相关联,权力是政府权威生成的重要基础,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授予。但权力并不等于权威,因为权力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而权威则是在管理对象主动认同的前提下执行政府的意志。因此,政府权威的构建一方面应通过法律形式赋予政府必要的管理权限和强制力;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权力异化也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使其严格在法律的框架下合理运行。授权与控权是政府权威构建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论司法权威     
司法权威是司法权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 ,它是一种法理型权威。司法权威一方面源于法律对司法机关赋予的权利和司法权运作的合法性、合理性 ,另一方面取决于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司法权威与法律权威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现实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司法权的权威并没有完全树立 ,要树立司法权威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2.
曹乔华 《云梦学刊》2007,28(6):76-80
我国法律权威缺失的现状,促使一些学者从文化层面寻求良方。其中有人认为宗教信仰传统的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频繁地引用伯尔曼关于法律与宗教关系的论断。但他们忽略了伯尔曼法律宗教思想的精髓——法律的宗教性的更深层涵义。探讨法律的宗教性实际上就是探讨法律如何才具有权威、如何被人信仰和尊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理性化的公共权威行政学院教授、博士周光辉处于变革时期的中国.一方面整个社会呈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孕育着各种危机。从政治的角度看,最大的危机就是公共权威的流失。所谓公共权威,主要是指政府的权威,也包括公共意志的象征,如法律、...  相似文献   

14.
许娟 《理论界》2005,(12):94-95
本文通过对权威概念、权威分类的认识和分析,来总结归纳出一些有益于阐释法律权威及其实现的理论素材。并试图通过对法律的合法性、信仰、国家强制力的认识,来表明法律权威是一个以现行法为基础,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并取得社会主体信服与遵从的法律的至上性体现。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与权威——以拉兹的“服务性”权威观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问题关系到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实证主义法学派反对自然法学派将道德作为法律权威的解释,坚持认为法律本身具备独立存在的理由与依据.拉兹以“行动理由”这一概念为基础,证成了权威是法律的必然属性,并用三个相互支撑的命题——依赖性命题、排他性命题、正当性命题,建立起其“服务性”权威观,认为法律权威来源于法律所提供的排他性行为理由,从而回答了人们为何有义务服从法律.  相似文献   

16.
校长治校靠什么?有的人说靠校长的思想,有的人说靠校长的权威,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要治理好学校应两者兼之,因为思想是隐形的,她支配着校长的行动力;权威是显形的,她支配着校长的影响力。校长权威由法律权威、行政权威和素质权威三部分组成,其中素质权威对师生的影响力最强。素质权威主要体现在言谈举止、工作态度、处事风格、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等方面,对全校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校长要事事处处树立和维护自己的权威,通过自己的权威影响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律权威理念是社会法治化的基础 ,只有加强群众的法律权威理念 ,才能有效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程思良 《云梦学刊》2000,21(6):27-29
中国社会传统的权威观念导致了对法律权威的虚化。要树立法律权威,必须逐步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信仰,弱化人的权威,同时,建立起相互制衡的国家机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权威问题是法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权威的研究对深刻阐发秩序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帕森斯侧重于从制度视角阐释权威的概念规定性,并以社会存在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理论预设,认为价值问的整合可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来实现。而科尔曼注重从社会主体的个人行动层次上,揭示权威的本质,认为权威是社会主体将控制自身行动的权利转让给他人而形成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任何一个社会主体都不拥有所需的全部社会资源,因为社会权利存在于共识中。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审视权威的历史发展进程,从社会秩序的客观必然性中,阐释权威的概念内涵,揭示权威发展的理论逻辑,给我们研究权威提供了概念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要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含义,必须正确处理法治与法律、法制,法治与专制、人治的相互关系,法治的基本内涵与标志是民主政治与法律权威;与专制相结合的法制不是法治,只是人治的形式之一。法治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但将“法律全都转化为道德”的社会不是法治社会。法治需要弘扬优良的法律文化传统,但在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